撫仙湖下的“金字塔”
撫仙湖是一個南北向的斷層溶蝕湖泊,形狀如倒置葫蘆,兩端大、中間小,北部寬而深,南部窄而淺,中呈喉扼形。湖麵海拔高度為1721米,湖麵積216.6平方千米,湖容積為206.18億立方米,僅次於滇池和洱海,為雲南省第三大湖。湖水平均深度為87米,最深處有157米,湖容量達189億立方米,深度和蓄水量是雲南省第一大湖。除東北長白山火山口湖——天池外,撫仙湖是我國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1992年,職業潛水員耿衛在雲南澄江撫仙湖的水下發現了大量人工建築的遺跡。後來經過十幾年的考察,人們發現在撫仙湖水下是一座古老的城市,2005年已探明的古城麵積已達2.4平方千米。在這座古城遺跡中有兩個類似瑪雅金字塔的階梯狀建築,這兩個建築都是下寬上窄,其中的一座是3層,撫仙湖高16米,台階排列得十分整齊對稱。另有一座階梯狀建築高21米,有5層。每一層大的台階之間都有小台階相連,其中第一級大台階從底部有一條筆直的小台階直通而上。此外,在這兩座建築中間還有一條長三百多米,寬5米~7米的石板路麵,是用不同形狀的石板鋪成,石板上刻滿各種幾何圖案。在其他地方,人們還發現了一座圓形建築,底部直徑為37米,南麵偏高,可以猜出是台階,還有一個缺口,整個建築類似於比賽用的運動場。那麼,這些建築是做什麼用的呢?誰又是水下“金字塔”的建設者呢?為什麼這些建築會在水下呢?經過專家分析後認為階梯式的建築可能是祭台。在雲南出土的古滇國青銅器上,人們發現了青銅器扣飾上的許多階梯圖案與水下的階梯式建築相似,從而說明水下的台階式建築是古滇人祭祀活動的遺址。而圓形建築與古滇青銅器文物上的圖案相似,青銅器上的環形建築分為兩層,人們坐在台階上觀看表演。因此,有專家認為圓形建築是古滇國的娛樂設施或競技場所。但專家認為如果是舞台就顯得過於奢華,在古滇國當時的條件下似乎不太可能建造專門的供娛樂的場所。在曆史上,關於古滇國的研究成果幾乎都是墓葬和文物,還沒有發現古滇國任何的建築遺跡。古滇國曾經興盛五百餘年,不可能沒有建築上的創造和其他遺跡。因此有專家推測,湖底的水下城市可能就是消失的古滇國遺址。問題似乎又帶出來了,如果是古滇國遺址,為什麼它會在水下呢?還有專家認為這座古城可能是漢俞元古城。因為南北朝後俞元古城的記錄就不存在了。如果是變更地名,曆史上都應該有記載,而俞元古城從那以後卻再也沒有人記錄美麗的撫仙湖了。在當地流傳著一個傳說:澄江湖裏有一座沉沒的城。因此這座發現的古城可能就是俞元古城,它是因為地震沉下去的。專家還進一步推測,發現的這部分遺址隻是個內城,這個內城有可能也是古滇國的滇王離宮,滇王離宮在後來可能被改為俞元縣了。至於這座古城是什麼時候沉沒的,還在考察之中。
天山上的巨石臉譜
天山是亞洲中部的一條大山脈,橫貫中國新疆的中部,西端伸入中亞。長約2500公裏,寬約250千米~300千米,平均海拔約5000米。最高峰是托木爾峰,海拔為7435.3米,汗騰格裏峰海拔6995米,博格達峰的海拔5445米。新疆的三條大河——錫爾河、楚河和伊犁河都發源於此山。2008年,考古人員在新疆天山西部的一處高山牧場,也就是溫泉縣吐日根河與另一天然衝溝的交界處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了一個雕刻“臉譜”的巨大冰川漂礫石。漂礫石高3米,寬3.5米,正西麵因冰川磨蝕深凹下去,形成一個巨大的天然“神龕”,龕內呈白色,與龕外黑白對比分明。“臉譜”就雕刻在白色凹陷的岩壁上,一共有十幾張。每張臉譜的直徑都在20厘米~30厘米,共同的特征是圓形臉、招風耳、闊嘴,圓眼空洞地望著前方……有的還很明顯的刻有誇張的頭飾及發飾。有臉譜的這一側朝著一處深澗,巨石南側有白色花崗岩礫石圍砌的、呈半圓形的石圈。根據巨石周邊半圓形的石圈和形態怪異、色彩對比強烈的詭異臉譜。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一處薩滿教的祭祀遺址,巨石上的人臉極有可能是薩滿巫師作法時佩戴的麵具。他們推測公元前後,在巫師帶領下,生活在當地的族群在高地上祈神。作法時,巫師和追隨者都戴著麵具起舞,有人隨後將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麵具雕刻在這巨大的冰川漂礫石上。詩畫一般的天山美景後來考古人員又在溫泉縣一處山丘岩畫中發現“臉譜”,其中有一塊巨石上雕刻的是兩張上下排列的臉譜,這兩張臉譜也是圓臉、闊嘴。而在另一塊岩麵上卻沒雕刻出圓形的臉,隻有用深窩圓孔代表的眼、口、鼻。在這張人臉下麵刻著一個將太陽托起的人。專家說從這些臉譜上的顏色和雕刻方法中可以看出,它們與山丘岩畫是在一個時代創作的。人的麵部都是朝向東方的,這應該是對太陽神崇拜的古老民族留下的。雖然目前這些臉譜的雕刻時間、雕刻民族、雕刻目的都還在研究之中,但它無疑將是為我們打開北方原始遊牧民族生活、精神、文化、宗教信仰等一係列謎題的一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