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狐洞外的“銀狐”
北京房山銀狐洞錯綜複雜,洞內有著千姿百態的石花,洞外有著高約兩米的銀狐,但是這裏精美的“冰雕”是如何形成的卻沒有人說得清楚。北京房山銀狐洞深100多米,這裏洞連著洞,洞套著洞,又分為主洞、支洞、水洞、旱洞,這些洞上下相連,縱橫交錯,洞裏還分布著地下河水和季節性的河流。在銀狐洞內還有許多奇異的石花。如石珍珠、石葡萄、石瀑布、石枝、石花、石蘑、仙田晶花等。它們不僅形狀千姿百態,數量也多得驚人。在洞內還有像菊花一樣盛開著,像鬆柏枝葉般的石花。而且連不常見的石花形態在銀狐洞也存在。為何銀狐洞內會有這麼多的石花呢?現在還沒有科學家能夠解釋原因。在銀狐洞外有一個長度接近兩米,形似雪豹頭銀狐身的大型晶體。它通體潔白晶瑩,還“長”滿了絲絨般的毛刺,密密麻麻,長短不一,潔白純淨。這還是世界首次發現這種石花形態呢。這個“銀狐”又是怎麼形成的呢?有人認為“銀狐”是由霧噴後凝聚而成的,如我們常見的枝頭霧凇。也有人說絲絨般的毛狀晶體是含有這種物質的水,從內部通過毛細現象滲透到外部而形成的。更有人說“銀狐”以及洞內石花等溶蝕物都是強磁場造成的。然而哪種說法更有道理,誰也不清楚。
莫高窟的五彩佛光之謎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它也被稱為東方瑰寶。莫高窟的五彩佛光,到處迷霧重重,期待著科研人員的不斷解讀。令全世界矚目的藝術寶庫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始建於公元366年,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區東南25公裏的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它是我國,甚至是世界上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這座佛教藝術寶庫,既不在繁華鬧市,也不在交通要道,而是在中國西北戈壁荒漠的一個小小的綠洲之上。然而這樣一個令全世界矚目的藝術明珠,給我們留下了很多令人費解的謎團。
雨過天晴,空氣清新的清晨或我國的瑰寶——莫高窟黃昏之時,如果從敦煌城驅車沿安敦公路向東南而行,就會被幾十裏以外的三危山呈現的奇特景象所吸引。隻見這座陡然崛起、劈地摩天的大山之巔,在日出或落日餘暉的照耀下,放射出五彩繽紛的光芒。莫高窟的這種奇特景象,千百年引來無數人的矚目。最早記錄這一現象的,是唐朝聖曆元年(公元698年)李懷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碑文記載:“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門樂僧,戒行清虛,執心恬靜,嚐杖錫林野,行至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遂架空鑿岩,造窟一龕……”文中所指的山即三危山,所造的龕像,就是敦煌千佛洞最早的洞窟。對於莫高窟的佛光,科學界存在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三危山純為沙漿岩層,屬玉門係老年期山,海拔高度約1846米,岩石顏色赭黑相間,岩石內還含有石英等許多礦物質,山上不生草木,由於山岩成分和顏色較為特殊,因而在大雨剛過,黃昏將臨,空氣又格外清新的情況下,經落日餘暉一照,山上的各色岩石便同岩麵上未幹的雨水及空氣中的水分一齊反射出五彩繽紛的光芒,將萬道金光的燦爛景象展現在人們眼前。另一種解釋是:莫高窟修造在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崖前有條溪,在唐代叫“宕泉”,現今叫大泉河,河東側的三危山與西側的鳴沙山遙相對峙,形成一個夾角。傍晚,即將西落沉入戈壁瀚海的落日餘暉,穿透空氣,將五彩繽紛的萬道霞光灑射在鳴沙山上,反射出萬道金光,這正是我們有時看到的“夕陽西下彩霞飛”的壯麗景象。無論是出現在三危山還是鳴沙山兩個方向的所謂“金光”,都是一種在特殊條件下的自然現象,古人由於受當時生產力的局限和宗教迷信的束縛,無法從科學上解釋這種自然現象,隻得用神、佛顯靈來做結論,至於樂傅和尚,他為了神其佛法,顯示自己的虔誠,便又有了“忽見金光,狀有千佛”的玄妙說法流傳於世。莫高窟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它是集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文化藝術寶庫,內容涉及古代社會的藝術、曆史、經濟、文化、宗教、教學等領域,具有珍貴的曆史、藝術、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曆史瑰寶,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然而其中還蘊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