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得心應“口”的說服說話技巧(2)(1 / 2)

俄國十月革命剛剛勝利的時候,許多農民懷著對沙皇的刻骨仇恨,堅決要求燒掉象征沙皇反動統治的皇宮。有關負責人作了多次工作,農民們都置之不理,非燒不可。最後,隻好由列寧親自出麵做說服工作。列寧對農民們說:

“燒房子可以,在燒房子之前,讓我講幾句話,可以不可以?”農民們說:“可以。”列寧問:“請問這座房子裏原來住的是誰?”“沙皇統治者。”農民們大聲地回答。

列寧接著問道:“沙皇住的房子是誰造的?”農民們說:“是我們造的。”列寧又問:“我們自己造的房子,不讓沙皇住,讓代表住好不好?”農民們齊聲回答:“好!”列寧再問:“那麼這房子還要不要燒呢?”農民們覺得列寧講得好,同意不燒房子了,讓自己的代表住。

遷怒於物往往是情感樸直、思維簡單化的一種表現,關鍵在於疏導。麵對憤激的群眾,列寧的五句循循善誘的問話,理清了群眾思路,提高了其思想認識,保住了皇宮這座舉世聞名的建築。

做人應該正直,但是說話就要有所變通了,不能一味地直來直去。誠然,直來直去的講話固然會給人留下真誠的爽朗的印象,但是如果不分情景、不分場合,一味地“直言以告”,這些不適當的“直言”就會形成一種消極的暗示,產生負麵效果:不是使人感到抵觸、厭倦,就是加重別人的心理負擔。結果你非但沒有說動人,反而會損害和諧的人際關係,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因此,必要的時候,我們要學會使用迂回的說話策略。迂回著說話可以把一些不利的因素避開,把“詞鋒”隱遁,或把“棱角”磨圓,這樣更便於聽者接受。在使用迂回的說話策略時,可以故意說些與本意相關或相似的事物,來烘托本來要直說的意思,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曲徑通幽”。

【卡耐基箴言】

別夢想著走那條最直、最近的路,“轉幾個彎”避開那些煩人的荊棘,與人談話也是如此。

開門見山,也許可以把事情講得明白而透徹,但卻不容易觸發人們的同感,不太容易使人接受。其實這也正如行路,總會在轉彎處發現風景。

4.讓對方開口說“是”

一個人的思維是有慣性的,當你朝某一個方向思考問題時,你就會傾向於一直考慮下去,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一旦沉醉於某些消極的想法之後,就一直難以自拔的道理。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懂得並運用這一原理。與人討論某一問題時,不要一開始就將雙方的分歧亮出來,而應先討論一些你們具有共識的東西,讓對方不斷說“是”,漸漸地,你開始提出你們存在的分歧,這時對方也會習慣性地說“是”,一旦他發現之後,可能已經晚了,隻好繼續說下去。

詹姆斯·艾伯森是格林尼治儲蓄銀行的一名出納,他就是采用這種辦法挽回了一位差點失去的顧客。艾伯森先生向我們講述了他的經曆。

“有個年輕人走進來要開個戶頭。”艾伯森先生說道,“我遞給他幾份表格讓他填寫,但他斷然拒絕寫有些方麵的資料。

“在我沒有學習人際關係課程之前,我一定會告訴這個客戶,假如他拒絕向銀行提供一份完整的個人資料,我們是很難給他開戶的。但今天早上,我突然想,最好不要談及銀行需要什麼,而是顧客需要什麼。所以我決定一開始就先誘使他回答‘是,是的’。於是我先同意他的觀點,告訴他,那些他所拒絕回答的資料其實並不是非寫不可的。之後,我轉換話題,對他說道:‘但是,假定你碰到意外,是不是願意銀行把錢轉給你所指定的親人?’”

“‘是的,當然願意!’他回答道。“那麼,你是不是認為應該把這位親人的名字告訴我們,以便我們屆時可以依照你的意思處理,而不致出錯或拖延?“‘是的。’他再度回答。

“年輕人的態度已經緩和下來,知道這些資料並非僅為銀行而留,而是為了他個人的利益。所以,最後他不僅填下了所有資料,而且在我的建議下,開了一個信托賬戶,指定他母親為法定受益人。當然,他也回答了所有與他母親有關的資料。

“由於一開始就讓他回答‘是,是的’,這樣反而使他忘了原本存在的問題,而高高興興地去做我建議的所有事情。”

在說服他人時,若能一開始就能讓對方說“是的”,這說明這件事已經成功了一半,你若能讓對方連續說“是的,你說得對”,那麼這件事的成功就有99.9%的把握。

在西屋電氣公司做業務員的約瑟夫·艾利森也有同樣的經驗:“在我的轄區內有個人,公司一直很想和他做生意。我的前任代表和他接洽了10年,一點結果也沒有。等我接管以後,當我接手這個區域時,我一連去找了他3年,都拿不到訂單。最後,在13年的拜訪和談話之後,我們賣給了他幾個發動機。如果這些發動機不出毛病的話,我深信他會簽下一張幾百個發動機的訂單。這是我的期望。”艾利森向大家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