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生平

卡耐基(Carnegie,D.1888年11月24日-1955年11月1日)被譽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和成功學大師,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美國著名的人際關係學大師,西方現代人際關係教育的奠基人。

卡耐基一生結過兩次婚。他的第一任夫人,是法國的一位女伯爵,1921年與他結婚,十年後離異。他的第二任夫人姚樂絲·卡耐基於1944年和他結婚,是他的門徒和事業的繼承人,並給他生了一個孩,取名丹娜。

卡耐基是一位質樸而虔誠的人。他熱情、友善,忠誠;並且具有堅強的信念、充沛的精力和對理想執著追求的毅力。他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一個貧窮的農民家裏。他的父親是一個勤勉的農夫,他的母親是一個虔誠的教徒,婚前她曾做過教員。卡耐基的童年和其他美國中西部農家的男孩子一樣,幫助家裏做雜事、趕牛、擠牛奶;還一度為人摘草莓,割野草,一小時賺五美分。在那個沒有農業機械的年代,他和父親一起做著繁重的農活。可是年年河水泛濫,衝毀莊稼,往往使他們一年的辛勞付諸東流,全家人過著貧困的生活。

如果說,卡耐基的童年和密蘇裏州農家男孩子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受到他母親的很大影響。他母親鼓勵他讀書,希望他將來做一名傳教士,或做一名教員。但是,家境的貧困,使年輕的卡耐基必須為受教育而努力奮鬥。1904年,卡耐基高中畢業後就讀於密蘇裏州華倫斯堡州立師範學院。這個時候,他的家已把原來的農場賣掉,遷到華倫斯堡師範學院附近。卡耐基負擔不起市鎮上的生活費用,就住在農場的家裏,每天騎馬到學校去上課,是全校六百名學生中五六個住不起市鎮的學生之一。在家裏,他擠牛奶,伐木,喂豬,在煤油燈下刻苦讀書,有點中國古訓標榜的那樣:頭懸梁,錐刺股。他雖然得到全額獎學金,但還必須參加各種工作,以賺取必要的學習費用。這使他感到羞恥,形成了一種自卑的心理。因而,他想尋求出人頭地的捷徑。在學校裏,具有特殊影響和名望的人,一個是棒球球員,一個是那些辯論和演講獲勝的人。他知道自己沒有運動員的才華,就決心在演講比賽上獲勝。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練習演講,但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失敗帶給他的失望和灰心,甚至使他想到自殺。然而第二年裏,他開始獲勝了。

他原先的目標,是想在學校裏獲得學位,畢業後回到家鄉的學校裏去教書。但在快畢業的那年裏,他發現同班的一個同學在暑假為國際函授學校推銷函授課,每周所得的錢,比他父親的辛勤所得還高出四倍。因此,他在1908年畢業後,便趕到國際函授學校總部所在地的丹佛市,受雇做了一名推銷員。後來他又到南奧馬哈,為阿摩爾公司販賣火腿、肥皂和豬油。他的這個推銷工作雖然很成功,但在1911年,他卻到紐約《美國戲劇藝術學院》學習演戲。一年以後,他感到自己並不具備演戲的天才,於是又回到推銷的行業裏,為一家汽車公司當推銷員。

但這些工作都不合他的理想。他為沒有實現在大學裏夢想寫小說,不能成就一番偉業而苦惱。他認為他應該過有意義的生活,這比賺錢更重要。他決心白天寫書,晚間去夜校教書,以賺取生活費。他想為夜校教公開演講課,因為他認為,大學時代他在公開演說方麵受過訓練,有所經驗。這些訓練和經驗,掃除了他的怯懦和自卑,讓他有勇氣和信心跟人打交道,增長了做人處世的才能。於是他說服了紐約一個基督教青年會的會長,同意他晚間為商業界人士開設一個公開演講班。從此,他開始了為之奮鬥一生的成人教育事業。

戴爾·卡耐基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斷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過演講和著書喚起無數陷入迷惘者的鬥誌,激勵他們取得輝煌的成功。其在1936年出版的著作《人性的弱點》,70年來始終被西方世界視為社交技巧的聖經之一。他在1912年創立卡了耐基訓練班,以教導人們人際溝通及處理壓力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