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1)

脈學起源於《黃帝內經》,發展於《難經》,係統完善於漢末王叔和編寫的《脈經》。從此,脈診在中醫診斷學中的地位得到了確立。

相對於望、聞、問三診而言,脈診中涉及的脈象眾多,且指下感覺因人而異,脈診顯得複雜抽象、晦澀難懂。醫書有雲:“胸中了了,指下難明。”因而,脈診一直是中醫初學者學習和實踐中的一隻攔路虎。

如何讓中醫初學者在短時間內較為直觀地掌握脈診的相關技術,並且理解脈學相關原理呢?本書是初學者可以選擇的參考之一。

本書從脈學概要、脈診的部位和方法、正常脈象、疾病與脈象、真髒脈、診小兒脈、診婦人脈、脈證順逆與從舍等8個方麵進行闡述。

本書共收錄《瀕湖脈學》所列的27種脈象,每一種脈象都配以特定的圖示,從診脈的基本要點出發,圖文並茂地描述了各類脈象的特征,結合兼脈主病圖和記憶歌訣,輔以相似脈鑒別表,簡單明了地對各種脈象的脈形、形成原理、主症等進行了介紹。本書多圖、多表、多歸納,語言簡潔,層次清楚,方便讀者快速理解、記憶診脈之要。希望能為各位有心學習中醫脈學的讀者提供幫助。

本書由南方醫科大學黃泳教授、陳俊琦博士、曲姍姍博士、鍾正碩士、鄭禹學士,廣東醫學院盧陽佳副教授,廣東省第二中醫院中心藥房包木森藥師,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林傑文碩士合作完成。作者包括中醫專業、中西醫臨床專業、針灸推拿專業、臨床藥學專業等學士、碩士和博士。由於行文倉促,加之作者水平有限,本書難免有不足之處,歡迎廣大讀者及同行批評指正!

編者

2012年5月於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