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脈學概要(1 / 1)

一 脈診

我國傳統醫學在診斷疾病上有一套獨特的“四診”法——望、聞、問、切。其中,切就是脈診。脈診在“四診”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脈在人體而言是指血脈、經脈;診指診斷。祖國醫學認為,脈象是髒腑、氣血共同作用而成的。當一個人的髒腑、氣血發生變化時,醫者可以通過觸摸患者身體的某些部位,觀察患者不同的脈象,以了解其當前身體的情況,從而診斷疾病。

二 脈診的起源

脈診的起源至今仍是一個尚待討論的問題。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脈法》中可以發現,此書所說之脈雖指經脈,但仍能從中看出一些關於脈診的描述及發展的跡象。據《史記·扁鵲傳》記載:“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我們姑且可以認為脈診起源於扁鵲或是扁鵲所處的時代。據說,扁鵲在最初診脈時並無固定的部位,但凡有淺表動脈部位,都可切循。其後通過實踐觀察,創造出了“獨取寸口”法,因其方便和實用,一直沿用至今。扁鵲之後,我國脈學知識開始豐富起來,但由於各家學說觀點不一,脈學理論顯得紛繁雜亂。漢末晉初,王叔和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脈學專著——《脈經》。此書吸收了扁鵲、華佗和張仲景等古代著名醫家的經驗理論,首次總結了兩晉以前的脈學經驗,它的問世在我國和世界醫學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使中醫脈學成為一門係統科學,奠定了脈學的診斷基礎。

《脈經》之後,經過唐、宋、元三朝的曆代醫家不斷修訂和完善,脈學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明朝李時珍在延續《脈經》理論基礎之上,總結前人的脈學經驗,撰寫出了《瀕湖脈學》。此書分《四言訣》和《七言訣》兩部,分別對經脈的生理、脈象形成機理、脈象形態等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在《脈經》原有的24脈基礎上,李時珍再新增3個脈象,合為27個脈象。由於《瀕湖脈學》用易於記憶的“體狀詩”對每一種脈象做了形象的描述,現已成為中醫愛好者學習脈學的必讀著作。

三 脈象形成的原理

脈象是指脈動時的應指形象。祖國醫學認為,心主血脈,心髒有節律的搏動推動血液在脈管中流動。心與脈相連,脈為血之府,血液循行脈管之中,流布全身,因而脈管也隨之產生有節律的搏動;肺主氣,朝百脈,血液通過肺氣的輸布布散到全身;脾主統血,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肝藏血,主疏泄以調節血量;腎藏精,精化血。因此,脈象的形成與各髒腑氣血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