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脈診的部位和方法(1 / 1)

一 脈診部位的來源和演變

古代常用的診脈部位有遍診法、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

遍診法又稱三部九候診法,見於《素問·三部九候論》,是遍診上、中、下三部有關的動脈。

三部診法,見於《傷寒雜病論》。張仲景常用寸口脈候髒腑病變,扶陽脈候胃氣,太溪脈候腎氣,以了解病情,指導治療。

自晉代以後,後世較少采用遍診法和三部診法,而普遍選用的診脈部位是寸口。寸口診法始見於《黃帝內經》,經《難經》闡述和發揮,至晉代王叔和著《脈經》後,寸口診法理論已趨完善,從而得以推廣。

二 寸口診法

寸口又稱脈口或氣口,其位置在腕後橈動脈搏動處。

寸口脈分寸部、關部、尺部三部。以高骨(橈骨莖突)為標記,手心朝上時橈骨莖突內側橈動脈搏動處為關部,關部前(近腕側)為寸部,關部後(近肘側)為尺部。兩手各有寸、關、尺三部,共有六部脈;寸、關、尺三部又可分浮、中、沉三候,即寸口診法的三部九候。

寸、關、尺三部分候髒腑,曆代醫家說法不一,目前多以下列為準:

(1)左寸候心,右寸候肺,並統括胸以上及頭部的疾病(即上焦);

(2)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並統括膈以下至臍以上部位的疾病(即中焦);

(3)左尺候腎,右尺候命門(腎),並包括臍以下至足部疾病(即下焦)。

三 診脈方法和注意事項

01.時間

清晨是診脈的最佳時間。此時,患者機體內外環境都比較穩定,脈象不受飲食、運動、情緒等因素的影響,能比較正確地反映機體目前的情況。

對於門診、急診的病人,無須拘泥於此,讓病人在比較安靜的環境中休息片刻,減少各種因素的幹擾後,即可開始診脈。

02.體位

病人取正坐位或仰臥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和心髒置於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自然放鬆,並在腕關節下麵墊上脈枕,這樣可使局部氣血運行無阻,反映機體當時的真實脈象。

03.平息

醫者在診脈時保持呼吸均勻,清心寧神,用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的時間)計算病人的脈率,仔細辨別脈象。

04.指法

診脈的指法是指醫生診脈的操作方法,正確運用指法可以獲取比較豐富的脈象信息。

診脈指法的要領:三指平齊,中指定關,以指目按脈脊,以及舉、按、尋、循、推、總按、單診等指法。

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處,與指甲二角連線之間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觸覺較靈敏的部位。三指平齊時,診脈者手指與受診者體表約呈45°,弓形傾斜,使指目緊貼於脈搏搏動處。

此外,三指平齊時布指的疏密要和患者的身長相適應。臂長者,布指宜疏;臂短者,布指宜密,以適度為宜;診小兒脈時,因小兒寸口部短,可用拇指定關法,不細分三部。

常用指法有舉、按、尋、循、推等。

(1)舉法,又稱輕取或浮取。指醫生用較輕的指力按在寸口脈搏跳動部位,以體察脈象。

(2)按法,又稱重取或沉取。指醫生用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以體察脈象的方法。若醫生用力適中,按至肌肉以體察脈象的方法稱為中取。

(3)尋法。指醫生指力從輕到重,從重到輕,向左右推尋或在寸、關、尺三部指指交替,細細尋找脈動最明顯的部位,或調節最適當指力,以獲取豐富的脈象信息。

(4)循法。指醫生用指目沿脈道的軸向上下,指指相移動,以體會脈動應指範圍長短和脈搏來勢虛實的診脈法。

(5)推法。指醫生用指目對準最明顯的脈脊,順應脈搏的動勢,左右、內外微微推動,進一步體會脈率快慢,以了解脈搏的力量和趨勢的診脈法。

(6)總按。指醫生用三指同時用力,從總體上辨別寸、關、尺三部和左右兩手脈象的形態、脈位的浮沉等的診脈方法。

(7)單診。指醫生用一個手指,分別診察寸、關、尺三部脈象形態特征的方法。

05.五十動

每次診脈時間為2~3分鍾,每側脈搏跳動不應少於50次,從而較為正確地了解脈象特點,判斷有無促脈、結脈、代脈,防止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