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樞認真寫史
袁樞(1131—1205年),字機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南宋史學家。袁樞幼年就能賦詩,很有抱負,17歲進杭州太學,20歲以“修身與寫賦”參加國子監考試,後又參加禮部考試,得詞賦科第一。孝宗隆興元年(1163)袁樞中進士,他初任溫州判官、興化軍教授,乾道七年(1171)為禮部試官,出為嚴州教授,其後曆任太府丞兼國史院編修官、權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員外郎、大理寺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職。
袁樞自幼喜好讀書,成年後學識淵博,與當時的著名學者朱熹、呂祖謙、楊萬裏等人都有往來。
袁樞為官後,曆任溫州判官、嚴州教授、太府丞兼國史院編修、大理寺少卿、工部侍郎兼國學祭酒、右文殿修撰、江陵知府等職。在擔任國史院編修期間,袁樞還負責編修了《宋史》的列傳部分。
在嚴州任職期間,袁樞“乃自出新意,輯抄《通鑒》 ”,“區別門目,以類排纂。每事各詳起訖,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最終寫成了《通鑒紀事本末》一書。
《通鑒紀事本末》共 42卷,內容始於《三家分晉》,終於《周世宗之征淮南》。書中的文字全部抄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原文,隻是方式有所改動。
內容也取《資治通鑒》所記之事,區別門目,分類編排,專以記事為主,每一件事都詳細地敘述了始末,並自為標題。全書共記 239事,另附錄 66事,開“紀事本末體”之先河。
《通鑒紀事本末》是袁樞在嚴州任教授時所撰寫的。那時,他的官職比較清閑,因此也可以從容論著。當時,南宋的社會經濟和學術文化都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仍然處於比較緊張的狀態,這對於懷有“愛君憂國之心,憤世疾邪之誌”的袁樞來說,隻有像司馬光那樣,拿起史筆抒發自己的報國情懷,盡一個曆史學家的職責。
當時,人們在閱讀《資治通鑒》時,都感到比較困難,因為《資治通鑒》記述了 1300多年的曆史,取材宏富,但它隻是按照年份記述,對於一件事情連續好幾年的,它都沒有連貫性地給予記述。如果要了解事件的全貌,就要翻閱好幾卷,讀起來很不方便。
袁樞根據《資治通鑒》中所記錄的重要史實,以事件為中心,按原來的年次進行分類編輯,並抄上原文,每個事件都標上醒目的題目,但袁樞本人並沒有發表任何意見,也沒有多加一句話。
袁樞隻用了兩年的時間便編好了《通鑒紀事本末》,但他熟讀《資治通鑒》卻花了很多年的時間。因為他不但要熟讀《資治通鑒》,了解裏麵的全部內容,還要充分理解、把握著者司馬光的史學見解。當參知政事龔茂良得到《通鑒紀事本末》一書時,立即將其推薦給宋孝宗。宋孝宗閱讀後,讚歎地說:“治道盡在是矣。”隨即,孝宗下令摹印十部,賜給太子和江上諸帥,並命令他們要熟讀之,還提升袁樞為大宗正簿。
作為曆史學家,袁樞寫史盡職盡責,又對中國史學開創了新的史體。他的貢獻是偉大的,他的精神光照後人。
袁樞不畏權貴
在朝廷中,袁樞一向不畏權貴。在袁樞任大理寺少卿時,有一個姓高的人,因為產業糾紛一案交到大理院審理,殿中侍禦史冷時光受賄包庇,袁樞公然揭發。同列的官員都怕他招來禍端,勸他不要多管閑事,可袁樞卻不加顧慮,大膽陳奏。宋孝宗根據奏本,立即罷免了冷時光。所以,後來便有了宋代以朝臣彈劾禦史事例自袁樞開始的說法。
寄朱晦翁山中丹砂
(宋)袁樞
丹砂九轉世莫傳,羽衣婀娜飛朝天。淒然風露洗塵世,星鬥一天隨轉旋。空餘丹鼎在岩際,夜夜虹光騰霽煙。天遺紫陽弭絳陽,點石成玉公須專。朝來金鎖開洞府,丹火已灰當複燃。離龍坎虎玄又玄,不須人間詢謫仙。黃熊跑號青兕舞,爭欲舐鼎嚴笞鞭。岩頭風高卷衣袂,嘶斷玉龍雲滿川。怡然上池漱瓊液,鼓枻下濯丹溪泉。雲間雙鶴儻未下,招隱為我歌長篇。
乃蠻台盡心職守,千方百計解決糧荒問題,不但名垂青史,也得到了後人的尊敬。
敢於負責的父母官徹裏帖木兒
天曆二年(1329年),河南地區發生大饑荒,徹裏帖木兒打算放糧救濟,而他的下屬卻認為一定要等縣上報到府,由府上報到省,然後才能知道是否可以放糧。徹裏帖木兒感慨地說:“百姓饑餓而死的已經不少了,還要死板地照常規辦事嗎?上行下達累計一個月,百姓存話的沒幾個了。這大概是官吏怕受製裁,想要把怨憤推給朝廷,我不能這樣做。”
於是,徹裏帖木兒打開糧倉救濟災民,然後又上書承認自己專斷的罪過。元文宗聽後很高興,特賜給徹裏帖木兒龍衣、上尊。
《賣花聲》(懷古)
(元)張可久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歎。
到了揚州一看,隻有自己一支孤軍趕到。入城後,劉肇基建議史可法乘清兵還沒有集結完畢的機會出城發起攻擊,但史可法為了持重起見,命令劉肇基守北門。
劉肇基堅守北門,發炮給清軍造成了較大殺傷,但揚州城還是被攻破了。城破之後,劉肇基率部 400餘人與清兵死戰,但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了。
清朝乾隆年間,重修史書,嘉獎明末殉難武將,因劉肇基忠於明朝,特賜諡號為節湣。
劉肇基是明末抗清的名將,為了盡職保家衛國,他過家門而不入,最後以身殉國,無愧於軍人的稱號,理應受到後人的頌揚。
福王腐敗
明朝末年,在南京建立小朝廷的福王朱由崧是一個隻知道吃喝玩樂的昏君。當時,清軍已經在攻打南京,而他還下令甄選美女,派出上百名士兵手持棍棒,闖入民宅。隻要見到年輕漂亮的婦女,不由分說,便拿黃紙貼在額頭上,拉著就走。他還派人到蘇州和杭州去挑選妃子,那裏的老百姓聽說了,都連夜嫁姑娘娶媳婦,全城的人都好像見了瘟神一樣。
南京城的新宮殿興寧宮落成後,福王命大臣寫楹聯供他挑選。有個大臣投他所好,寫了一副楹聯,上聯是“萬事不如杯在手”,下聯是“人生幾見月當頭”。福王對這副宣揚吃喝玩樂的楹聯十分滿意,馬上就命人掛了起來。
過史公墓
(清)吳嘉紀
才聞戰馬渡滹沱,南北紛紛盡倒戈。諸將無心留社稷,一抔遺恨對山河。秋風暮嶺鬆篁暗,夕照荒城鼓角多。寂寞夜台誰吊問,蓬蒿滿地牧童歌。
陳鵬年以身殉職
陳鵬年(1663—1723年),字北溟,號石村,諡恪勤,湖南湘潭人,清朝前期官僚,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科進士,曆任地方官,為官清廉,被民眾稱為陳青天。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陳鵬年被兩江總督阿山彈劾,但由於南京市民的抗議和商店罷市而平安無事。康熙六十年(1721年)陳鵬年任河道總督,六十一年(1722年)兼任漕運總督,著有《道榮堂文集》。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陳鵬年調任蘇州(今屬江蘇)知府。他到任後,便禁止或革除了一些奢侈的風俗,清理滯留的訴訟案件,聽審斷獄,被稱為神人。在饑荒疫病流行的時候,陳鵬年還親自走遍了鄉村集市,詢問老百姓疾苦,並請示朝廷發放救濟,救活了許多瀕於死亡的百姓。
康熙六十年(1721年),皇帝命陳鵬年隨尚書張鵬翮查勘山東、河南境內的運河。當時,黃河在武陟(今屬河南)縣馬營口決堤,自長垣(今屬河南)徑直灌注張秋,形勢堪憂。於是,康熙帝又任命陳鵬年代理河道總督。
雍正即位後,正式任命陳鵬年擔任河道總督。當時的南北壩尾決口合龍而又潰決的有四處,到這時相繼合龍,可是馬營口尚未堵塞。陳鵬年就住宿在河邊,睡覺、吃飯都不顧了,逐漸瘦弱疲憊。
雍正元年(1723年),陳鵬年病重,皇上親自派禦醫前來診治,可是不久陳鵬年還是去世了。皇上聽到消息後,告諭說:“陳鵬年積勞成疾,去世在他辦公的地方。聽說他家還有 80歲老母親,家裏窮得一無所有。他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臣子。”讚美備至,賞賜豐厚。
陳鵬年一生盡忠職守,時時以百姓疾苦為念,曾因此兩次入獄,最後他還是死在治水的任上。他盡職盡責的事跡,不但當時受到褒獎,時至今日,也還受到後人的頌揚。
陳鵬年遭誣入獄
陳鵬年曾任江蘇淮安知縣,海州知府。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陳鵬年升任江寧知府。
這一年,正趕上康熙帝南巡,總督阿山為了獲得皇上的寵幸,便以大擺陳設、迎接皇上為名,召屬官商議增加賦稅的事。這時,屬官都默不作聲,注視著陳鵬年。陳鵬年說:“官可罷,賦稅不可加。”
結果,由於阿山沒有達到增加賦稅的目的,便對陳鵬年懷恨在心。於是,他就在康熙帝麵前製造流言蜚語,中傷陳鵬年,以圖報複。
正在這關鍵時刻,適逢致仕大學士張英入對。康熙便問江南廉吏,張英舉薦了陳鵬年。可是阿山仍不甘心,又以其他事讒害陳鵬年,導致陳鵬年入獄。
陳鵬年入獄的消息傳出來後,江寧市民數千人都痛哭罷市,舉旗打鼓,申言願入獄與太守同命。陳鵬年入獄後,阿山必欲置他於死地而後快,使絕其食。後來因得人營救,陳鵬年才被奪官免死。
重遊虎丘
(清)陳鵬年
之一
雪艇鬆龕閱歲時,廿年蹤跡鳥魚知。春風再掃生公石,落照仍銜短簿祠。雨後萬鬆全邏匝,雲中雙塔半迷離。夕佳亭上憑欄處,紅葉空山繞夢思。
之二
塵鞅刪除半晌閑,青鞋布襪也看山。離宮路出雲霄上,法駕春留紫翠間。代謝已憐金氣盡,再來偏笑石頭頑。楝花風後遊人歇,一任鷗盟數往還。
高於別的行業,而且還相反設法減輕掏糞工人的勞動強度,把過去送糞的軲轆車全部換成汽車。
運輸工具改善之後,時傳祥合理計算工時,挖掘潛力,將過去七個人一班的大班改為五個人一班的小班。他帶領全班由過去每人每班背 50桶糞增加到每人 80桶,而他自己則每班背 90桶。就這樣,最多的時候,每班可以掏糞背糞達 5噸。管區內的居民享受到了清潔優美的環境,而時傳祥背糞的右肩卻被磨出了一層厚厚的老繭,因而他也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尊敬,贏得了很多榮譽。
時傳祥時刻都以主人翁的姿態,以“搞好環境衛生,美化人民首都”為自己的責任,肩背糞桶,走家串戶,利用公休日為居民、機關和學校義務清理糞便,整修廁所。1955年,他被評為清潔工人先進生產者,1956年當選為崇文區人民代表,同年 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時傳祥當選為北京市政協委員,1959年被選為全國勞動模範。
在 1959年的全國群英會上,時傳祥受到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的接見。劉少奇主席親切地對他說:“你掏大糞是人民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勤務員,這隻是革命分工不同。”
時傳祥也表示:“我要永遠聽黨的話,當一輩子掏糞工。”
從此,時傳祥成了載譽全國的著名勞動模範。
1964年,北京環保局分配了一部分青年學生做掏糞工。當時,時傳祥任崇文區清潔隊青工班的班長。為了轉變部分青工怕髒怕醜的思想,年近半百的時傳祥在幹髒活累活時總是搶在前麵,對青年工人進行言傳身教,以“工作無貴賤,行業無尊卑;寧願一人髒,換來萬人淨”的職業道德觀,教育影響著青年一代安心本行業工作。
1966年國慶觀禮,時傳祥作為北京市觀禮團的副團長,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周恩來總理在招待宴會上還為其敬酒。
在共和國的曆史長卷中,掏糞工人時傳祥,以“寧可髒一人,換來萬家淨”的實際行動,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敬,他的先進事跡所體現出的文明價值已成為社會的一種精神財富被廣泛認可和弘揚。
多年來,時傳祥精神始終鼓舞著全隊職工,給了他們積極進取、盡職盡責的信心和勇氣,激勵著他們始終保持著一顆為人民服務的火熱之心。雖然,掏糞工在現代都市中消亡了,但隻要存在社會分工,仍會有苦、累、髒的工作,因此,今天仍然需要時傳祥“一人髒換來萬家淨”的精神。
時傳祥的精神
一名普通的掏糞工人時傳祥,為了方便百姓的生活,在掏糞工作中做了許多超出工作範圍的事。當時,北京的四合院很多,人口密度大,廁所顯得有些不夠用,許多廁所都是糞便四溢。一進廁所,有的竟然無處下腳,氣味更不用說有多麼臭氣熏天了。但是,時傳祥不但把自己負責的每個廁所都淘弄幹淨,還找來磚頭,把蹲位墊得高一些,使居民們入廁方便。
當時傳祥碰到有些人瞧不起掏糞工人的時候,他麵對冷臉或不友好的舉動時,不在工作中找茬,而是依舊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地服務,結果贏得人們的尊敬。他的這種精神被譽為“時傳祥精神”。
時傳祥紀念館
時傳祥紀念館位於山東省齊河縣的東北部。紀念館為磚混結構,高 9.9米,長 28.8米,建築麵積為 1501.6平方米。該建築以八角形平麵布局,寓意為四麵八方,表達了“寧願一人髒,換來萬家淨”的時傳祥精神。
紀念館以山東民居形式,采用硬山對稱,灰瓦白牆,展現了時傳祥同誌樸素的人生。基座四麵,三層跌落花池,含意為四季和 12個月,表達了時傳祥勇敢正直、純樸善良、勤勞無私的高尚品格和博大胸懷。
該館由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常委、政協全國委員會原主席李瑞環題寫館名。
王進喜(1923—1970年),甘肅玉門人,是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鑽探工人,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1938年,15歲的王進喜進入玉門石油公司當工人,新中國成立後曆任玉門石油管理局鑽井隊長、大慶油田 1205鑽井隊隊長、大慶油田鑽井指揮部副指揮。王進喜 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率領1205鑽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並創造了年進尺 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王進喜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誌和衝天幹勁,被譽為油田鐵人。
1959年,王進喜作為石油戰線的勞動模範前往北京參加群英會。當他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車,每個車頂上都背個大氣包時,奇怪地問別人:“汽車頂上背個那家夥幹啥?”
人們告訴他:“因為沒有汽油,汽車隻能燒煤氣。”
這話像錐子一樣刺痛了王進喜,巨大的責任感也給王進喜的心裏增加了很大壓力。王進喜後來說:“北京汽車上的煤氣包把我壓醒了,我真真切切地感到了國家的壓力、民族的壓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的肩上。”
王進喜曾經多次向工友們說:“一個人沒有血液,心髒就會停止跳動;工業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也都要癱瘓。沒有石油,國家就有壓力,我們應該自覺地替國家分擔這個壓力,這是我們石油工人的責任啊!”
就是這種責任感,使石油工人王進喜的身上蓄積了無窮的動力。
1960年春,我國的石油戰線傳來了喜訊——發現了大慶油田,於是,一場規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隨即在大慶展開。王進喜聽說後,異常興奮,馬上找到當時的石油部領導,積極要求參加石油大會戰。
1960年 3月,王進喜從西北的玉門油田率領 1205鑽井隊趕到大慶油田,加入到了這場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之中。然而剛一到大慶,王進喜就被麵前的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驚呆了:沒有公路,車輛不足,吃和住都是問題。但是,王進喜對此並沒有氣餒,而是和同事們下定決心,有天大的困難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鑽機到了,吊車不夠用,幾十噸的設備怎麼從車上卸下來?王進喜說:“咱們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鑽機運到井場。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於是,王進喜帶領工人用滾杠加撬杠,靠雙手和肩膀奮戰了三天三夜,終於將 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硬是從車站迎著寒風運到了采油場,並且將其矗立在荒原。這就是會戰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運鑽機”。
要開鑽了,可水管還沒有接通,怎麼辦?王進喜振臂一呼,帶領工人到附近的水泡子裏破冰取水,硬是用臉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向井場中端了 50多噸水。經過這樣艱苦的奮戰,僅僅用了 5天零 4個小時,就鑽完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生產井。
在重重困難麵前,王進喜帶領全隊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誌和衝天幹勁,苦幹了五天五夜,打出了大慶的第一口噴油井。
在隨後的 10個多月中,王進喜率領 1205鑽井隊和 1202鑽井隊,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克服萬千困難,雙雙達到了年進尺 10萬米的奇跡。在那些日子裏,王進喜身患重病也顧不上去醫院看病,幾百斤重的鑽杆砸傷了他的腿,他仍然拄著雙拐繼續指揮。有一天,突然出現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粉,王進喜馬上決定用水泥代替重晶粉。然而,當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漿池後,卻怎麼都攪拌不開。王進喜見狀,甩掉拐杖,奮不顧身地跳進齊腰深的泥漿池中,用自己的身體攪拌。井噴終於被製服了,可是王進喜卻累得站不起來了。房東大娘心疼地說:“王隊長,你可真是鐵人啊!”“鐵人”的名字,就這樣被傳開了。王鐵人為發展祖國的石油事業盡職責責,日夜操勞,終致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於 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僅 47歲。
王進喜幹工作處處從國家利益著想,他重視調查研究,依靠群眾加速油田建設,艱苦奮鬥,勤儉辦企業,“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建立責任製,認真負責,嚴把油田質量關。他留下的“鐵人精神”和“大慶經驗”,成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財富。
王進喜身上體現出來的“鐵人精神”,激勵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鐵人不僅是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共產黨人的楷模,更是一個為國家分憂解難,為民族爭光爭氣、頂天立地的英雄。
鐵人不屈的童年
1923年 10月8日,王進喜出生在甘肅省玉門市赤金堡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 40歲得子,看到出生的是個男孩子,非常高興。按照當地的風俗,父母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篩子放在秤上一稱,剛好整十斤,於是就給孩子起名為“十斤娃”。
十斤娃的名字聽起來雖然很雄壯,可是他的身材卻十分瘦小。長大後,按照王家的家譜往下排,十斤娃取名為王進喜。在災難重重的舊中國,幼年的王進喜也遭盡了苦難。1929年,玉門地區遭遇百年不遇的災荒。為了活命,6歲的王進喜用一根棍子領著雙目失明的父親沿街乞討。
1932年,軍閥馬步芳要建立羊毛廠,王進喜的父親強迫出勞役。9歲的王進喜就讓父親坐在牛車上,然後自己趕著牛車,把羊毛送到百裏之外的酒泉。
為了掙錢給父親治病,10歲的王進喜就與幾個窮孩子一起到虎狼出沒、氣候無常的妖魔山給地主放牛。當時,王家有幾畝地被區長以借為名長期霸占著,12歲的王進喜不畏強權,前去討要。雖然隻要回了幾丈白土布,可這是王進喜與惡勢力抗爭的一次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