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時,王進喜進入舊玉門油礦當童工。雖然他年齡小,卻幹著與大人一樣的粗活重活,還經常挨工頭的打罵。但他不甘屈辱,奮起反抗。師傅們知道後,都給他講駱駝“攢勁”的故事,告訴他要講究鬥爭方法,培養“耐力”。正是這種苦難的經曆和惡劣的生存環境,才煉就了王進喜剛毅堅韌、倔強不屈的性格。
海上石油鑽井平台
海上石油鑽井平台是主要用於鑽探井的海上結構物。海上石油鑽井平台上裝有鑽井、動力、通訊、導航等設備,以及安全救生和人員生活設施,是海上油氣勘探開發不可缺少的設備設施。海上石油鑽井平台主要有自升式和半潛式鑽井平台。
自升式鑽井平台由平台、樁腿和升降機構組成,平台能沿樁腿升降,一般無自航能力。1953年美國建成第一座自升式平台。
半潛式鑽井平台上部為工作甲板,下部為兩個下船體,用支撐立柱連接。工作時下船體潛入水中,甲板處於水上安全高度,水線麵積小,波浪影響小,穩定性好,自持力強,工作水深大。新發展的動力定位技術用於半潛式平台後,工作水深可達 900—1200米。
在史慕華的努力下,行政學院調研小組多次獲得校級、市級獎勵及榮譽,其中,多篇調研報告還獲得市級以上的獎勵。在學校與學院的支持下,通過長期的堅持與引導,行政學院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在工作中,史慕華善於旁征博引,為新入學的學生全麵介紹大學生活,同時還積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事業觀。課下,她還通過聯係校友為要畢業的學生就業廣開門路,不斷搜集一些就業信息,積極為學生捕捉機會。通過努力,行政學院的本科生就業率曆年平均都在 80%以上,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普遍認可與讚揚。
史慕華對工作的盡職盡責向學生們傳遞了一種信念,那就是凡事都應“責任為重”。她用最樸素的行為語言告訴學生們:無論身處何種崗位,都要做到盡職盡責、問心無愧。
責任是人的使命所在,是人類共同擁有和崇尚的一種精神財富。無論你的職業是否是平庸的,隻要你處處以盡職盡責的態度去工作,就能增添個人的榮耀。史慕華正是秉持這種信念,用行動踐行責任二字。
“211工程”
“211工程”是 20世紀90年代中國政府為了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麵向21世紀,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麵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點建設 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專業,到 2000年左右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及辦學效益等方麵有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麵有明顯進展,力爭在21世紀初有一批高等學校和學科、專業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大學的水平的建設工程。
人民警官郝振鏵
郝振鏵(1975—),中共黨員,1994年參加公安工作,先後任牡丹江市公安局陽明分局刑警大隊內勤、嚴打辦主任、辦公室副主任科員,在本職崗位上作出了突出的成績,尤其是身患癌症以後,他更加忠於職守,忘我工作。2000年5月,郝振鏵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曾獲得牡丹江市陽明區“優秀共產黨員”、牡丹江市公安局“追逃專項鬥爭”先進個人、全省、全國優秀人民警察等多項榮譽稱號。
1990年,郝振鏵考入西南政法大學,1994年 8月畢業後被分配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陽明公安分局刑警大隊,擔任內勤工作。
由於家在外地,又是單身,在工作期間,郝振鏵一直住在單位,而且一住就是三年,工作也成了他生活的全部。那幾年正趕上刑偵工作大變革,作為全國的先進單位和刑偵改革試點,郝振鏵身感自己所在崗位的責任重大。
除了認真完成本職工作外,郝振鏵還利用業餘時間撰寫了大量涉及刑偵改革、偵查破案、基礎建設等方麵的調研文章,並參與了多起大要案件的偵破工作。經常都是夜深人靜時,郝振鏵仍然在辦公室裏奮筆疾書,製訂偵破行動方案,梳理彙總破案信息,有時甚至會通宵達旦,而他對此卻總是樂此不疲。而郝振鏵的工作成績也很快得到了領導和全局民警的認可。
然而,1999年秋,郝振鏵經常感到胸椎間歇性地出現錐痛,而且經常感冒,呼吸也感到很費力,還伴有血痰。但是,這些都沒有影響他的工作。
2002年 4月,全國範圍的嚴打整治鬥爭進入關鍵階段。在郝振鏵的請求下,這個在醫學理論上早就被判了死刑的人,毅然接手了嚴打辦負責人的工作,使全局嚴打綜合工作得到了保證。
2003年 7月 1日,郝振鏵作為牡丹江市優秀民警,在全市公安係統“建黨八十二周年先進事跡巡回報告會”上第一次講述了自己勇抗病魔、頑強工作的不平凡事跡,在廣大幹警中引起了強烈反響。為了大力宏揚、學習郝振鏵同誌勇鬥病魔的大無畏精神和為公安工作鞠躬盡瘁的無私奉獻精神,上級機關多次作出向郝振鏵同誌學習的決定和批示,並先後授予郝振鏵全省、全國優秀人民警察等光榮稱號。
2006年 4月,在郝振鏵的請求下,他被調到經偵大隊從事外勤工作。在兩年的時間裏,他與戰友們一道摸爬滾打,衝鋒陷陣,先後偵破了 50多起重特大案件。
在生與死對撞的夾縫中,郝振鏵以一名共產黨人的堅強意誌,以羸弱的身體與病魔進行了一次次的殊死搏鬥,充分展現了一名人民警察的卓越風采。而郝振鏵勇抗病魔的大無畏精神,以及為公安事業鞠躬盡瘁的奉獻精神,更是成為公安戰線學習的楷模。
郝振鏵,一個敢於和魔鬼抗爭的名字。在生與死的夾縫中,他依然把職責放在首位,而且從不懈怠。他為我國的公安事業盡職盡責,死神也望而卻步,彰顯了人民警察大無畏的精神。
鏡泊湖風景區
鏡泊湖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張廣才嶺與老爺嶺之間,距牡丹江市區 110千米。
平凡工作不平凡的人
王順友(1965—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裏藏族自治縣馬班郵路投遞員,中共黨員,苗族。2001年王順友被四川省郵政局評為四川省郵政勞動模範;2001年5月 1日,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5年 4月,中共四川省委授予王順友同誌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國家郵政局授予王順友同誌全國郵政勞動模範稱號;2005年5月 1日,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王順友同誌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王順友是四川省涼山木裏藏族自治縣郵政局的一名普通鄉郵員。1984年,年僅 19歲的王順友從當鄉郵員的父親手裏接過馬韁繩,成為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裏藏族自治縣的一名普通的馬班郵路鄉郵員。當時,父親拍拍王順友的肩膀,鄭重地說:“送信就是為黨做事,為黨做事的人要吃得起苦。”以後,王順友把這句話牢牢地記在心裏。
四川木裏藏族自治縣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高山綿延起伏,全縣海拔在 5000米以上的大山就有 20多座,平均海拔也在 3100米左右,因此生活和工作條件都十分艱苦。王順友負責的郵路是從木裏縣城經白碉鄉、三桷椏鄉和倮波鄉至卡拉鄉,往返裏程多達 584千米。
1999年,王順友開始負責木裏縣城到白碉鄉、三桷椏鄉和倮波鄉三個鄉郵件的投遞工作。這條郵路往返有 360多千米,他每個月有兩個郵班,一個郵班來回就要 14天。也就是說,王順友每個月有 28天的時間都徒步跋涉在這蒼茫大山中的郵路上。
在郵路上,從海拔近 5000米到近 1000米,依次經過察爾瓦山、雅礱江河穀、座窩山、矮子溝、雞毛店山、山王廟峰、刀子山等大大小小的山峰溝穀,還要穿越四片野獸出沒的原始森林。而必經之地的察爾瓦山氣候更是異常惡劣,一年中有 6個月都被冰雪所覆蓋,氣溫低達攝氏零下十幾度。可是,一旦走入海拔 1000多米的雅礱江河穀時,氣溫又高達 40多攝氏度,酷熱難耐。從白碉鄉到倮波鄉,還要經過當地老百姓談之色變的“九十九道拐”。在這裏,拐連拐,彎連彎,山狹路窄,抬頭就是懸崖峭壁,低頭則是波濤滾滾的雅礱江,稍微有點不慎,就可能會摔下懸崖,掉入滔滔江水中。這條路,就是王順友走了 20年的郵路!
在這條郵路上,沒人能幫王順友分擔這些近乎殘酷的艱苦。當萬家燈火、家人團聚的時候,王順友隻能一個人蜷縮在山洞、牛棚、樹林裏甚至是露天的雪地上,隻有騾馬與他相伴。餓了,就吃幾口糌粑麵;渴了,隻能喝幾口山泉水或吃幾塊冰。而到了雨季,他穿的衣服幾乎就沒幹過。
由於常年在野外風餐露宿,王順友落下了一身的病痛,經常犯胃病,心髒、肝髒和關節也都在受著病痛的折磨,人看上去也要比他的實際年齡蒼老10多歲。
麵對這樣的艱苦,王順友以頑強的意誌戰勝了孤獨寂寞和艱難險阻,每年投遞報紙達 8400多份、雜誌 330多份、函件 840多份、包裹 600多件,為大山深處的各族群眾架起了一座“綠色橋梁”。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搞好本職工作是我的責任,再大的苦也要忍了,不能給黨丟臉。”
王順友總是這樣告訴自己:“人總有一死,如果是為工作而死,值得!”
正是憑借這份極端負責的工作態度,多年來,王順友從來沒耽誤過一個班期,也沒丟失過一個郵件和一份報刊,投遞準確率達到了 100%,為中國郵政的服務作出了最好的詮釋,也為自己盡職盡責的人生譜寫了一曲感人的壯歌。
“路的盡頭還有路,山的那邊還是山,近鄰尚得百裏遠,世上最親郵遞員!”孤獨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裏藏族自治縣投遞員王順友的一種生活常態。每送一次郵件需要半個月,在這段時間裏自己跟自己的歌聲打交道,跟身邊陪伴他的馬打交道,這種“孤獨”是讓人尊敬的。
王順友的敬業精神令人肅然起敬。隻要有這樣的職業精神,平凡的工作也變得不平凡了。
王順友智勇鬥劫匪
2000年 7月,王順友在翻過察爾瓦山,途經樹珠林場時,突然從樹林中跳出兩個劫匪,惡狠狠地衝他叫喊:“把錢和東西全部交出來!”
麵對匪徒,王順友沒有膽怯,而是以更高的聲音,正義凜然地喊道:“我是鄉郵員,是給大家送報紙信件的!要錢沒有,要命有一條!”
在說話之間,王順友便悄悄靠向自己的馬,從背簍中拔出了刀子,準備與匪徒搏鬥。兩個匪徒見王順友一身正氣,沒有一絲膽怯,還穿著郵政標誌服,又帶著刀,不知如何是好。趁匪徒愣神的工夫,王順友急中生智,縱身上馬,從匪徒身邊衝了過去。
的死信“複活”。
在農忙季節,全二平也經常幫助村民代郵代取各種信件包裹。一些經常有郵件的人家,幹脆就把自家的鑰匙給全二平一把,讓全二平自己找手章蓋在郵件單上。鄉親們也都親切地稱全二平是老百姓“放心的郵遞員”、“貼心的郵遞員”。
此外,由於山裏交通不便,物資匱乏,村民們的農用品、生活必需品等都要到很遠的地方才能買到,甚至有些還隻好到山外去采購,這樣一個來回就要花十幾元的路費。全二平有摩托車,整天走村串鄉,於是又成了村民的“免費采購員”。
每年的開春,全二平在投遞時都會帶著籮筐、化肥、種子、地膜等;到了夏天,還要帶著農藥、蔬菜;到了冬天,則帶著鐵爐、煙筒;到了年底時,又要替鄉親們辦年貨。一年四季,全二平的摩托車都很難有閑著的時候。
山裏人想到鎮上或走親戚坐不上車,也會經常搭全二平的順路車。全二平說:“多數時候把人捎到地方上,還要再送回來。有時,搭車人知道捎來送去的要耗費汽油,過意不去,要給幾塊錢,可是鄉裏鄉親的,這錢我也不好意思要。”
每次走在崎嶇的鄉郵路上全二平都會想,鄉親們祖祖輩輩都在大山中辛勤勞作,可依然過著苦日子。作為鄉郵員,全二平有了許多接觸報紙雜誌、了解政策的機會。
從 1994年開始,全二平為全四壕村訂閱了《遼寧青年》、《信息快報》、《法製周報》、《巴彥淖爾科技報》等刊物,並製作了閱報欄,組織同齡人學科學、用科學,種植科技示範田,就是那些原來死認老經驗的老農也都主動請前來幫扶的科技人員到家中講解。
全二平還帶領和組織山民籌資投勞,用兩年時間把原來坑坑窪窪、隻能勉強通過馬車的 3千米“爛路”修好,與外麵的公路連接,並組建土特產銷售公司無償為山民服務。
“愛心郵路”在全二平的腳下不斷延伸。在他的感召下,當地村民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的行為也蔚然成風。
全二平從事鄉郵投遞 17年,他踏實工作、服務鄉親,扶殘助困、不計功利,幫扶村民脫貧致富,得到了周邊群眾的一致稱讚,也深深感染了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在小佘太鎮,孩子知道有一個雷鋒式的郵遞員叔叔,大人知道有一個幹工作不講條件、不講代價、不怕吃苦的郵政職工,他是全市 50萬青年的旗幟和驕傲;在郵政行業裏,他是“一言一行樹郵政形象,一心一意為用戶服務”企業精神的實踐者。
全二平助人尋親
1956年,張寶蘭的父親張化民擔任鐵道兵某部營長,奉命率部來到內蒙古支援包蘭鐵路建設,部隊駐在五原縣複興鄉四道堰子村。張化民的房東名叫王二海,王二海有個剛過百日的小女兒名叫王葡萄,特別招人喜歡。工作之餘,張化民總愛逗逗小葡萄。
王二海從張化民愛人口中得知,張化民早年曾參加過八路軍。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成家不到一個月的張化民就奉命入朝參戰,此後便一直沒有孩子。看到張化民夫婦這樣喜歡孩子,王二海夫婦商量,決定把女兒葡萄送給張化民做養女。
張化民夫婦得知後,十分高興。當葡萄的大哥王過兵把妹妹抱到張化民家時,老張當即給葡萄又取了個新名字,叫寶蘭(紀念修建包蘭鐵路)。
1958年,張化民轉到甘肅省蘭州鐵路局工作,寶蘭便隨養父母一直在蘭州生活了20多年。
1982年,張化民離休,全家遷回河北邯鄲老家,寶蘭也隨養父調回邯鄲工作,繼而結婚成家。1991年,張化民的老伴去世後,張化民便將寶蘭的身世告訴了她。
2004年,張化民去世後,寶蘭開始尋找自己的親人。2008年的春天,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寶蘭從電視上看到了“全國道德模範”全二平事跡的報道。從節目中他了解到,全二平十幾年如一日,全心全意地為山區百姓服務,不僅把地址不詳的 3000多件“死信”和 400多件郵件最終妥善送到收件人手中,還幫助不少外地群眾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於是,張寶蘭抱著試一試的心情,找到了全二平的地址,給他寫了一封信,請他代尋親人。
接到張寶蘭的信後,全二平根據信中提供的線索,多方打聽張寶蘭親人的下落。當時,全二平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要遠赴希臘傳遞奧運聖火,在臨出發前,全二平給張寶蘭打了電話,讓她先與烏拉特前旗金農網站的站長賈誌榮聯係一下。
賈誌榮在聽完張寶蘭的尋親經曆後,立即通過網站發布尋親啟事,並四處托朋友、同學、親戚打聽張寶蘭親人的消息。在此期間,全二平也發動自己的親朋好友幫助張寶蘭尋親。
經過幾個月努力,在眾多好心人的熱情幫助下,2008年10月,張寶蘭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親人。
塞外明珠烏梁素海
烏梁素海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境內,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角地帶的邊緣,是全國的八大淡水湖之一,總麵積達 300多平方千米,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譽。
烏梁素海是全球範圍內幹旱草原及荒漠地區極其少見的大型多功能湖泊,也是地球上同一緯度最大的濕地,如今已被國家林業部門列為濕地水禽自然保護示範工程項目和自治區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同時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烏梁素海是鳥的世界、魚的樂園,這裏有近 200種鳥類和 20多種魚類生存,其中國家一二類保護鳥類有 12種,《中日候鳥協議》保護鳥類有 48種。
不僅創造了光輝的業績,也得到了廣大戰士和藏族人民的衷心愛戴。
不僅醫術高超,醫德高尚,李素芝做人還清白堂正。在被任命為院長後的 10多年來,醫院的醫療設備由不到600萬元增加到 1億多元,新增的醫療設備近 500台,每年要購買的設備、藥品開支經費等都達到上千萬元。但在購設備、買藥品等問題上,李素芝做到了不經手、不插手、不放手,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2004年 6月,李素芝被評為全軍優秀共產黨員,2004年 9月又被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和西藏自治區政府授予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榮譽稱號,並被作為全國全軍重大典型進行了廣泛宣傳。2005年 5月,李素芝獲得了國務院授予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榮譽稱號。2006年 5月,中央軍委給李素芝記一等功一次。
“清清白白行醫,堂堂正正做人。”李素芝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雪域高原,職責是永恒的職業信念,而他用行動踐行了自己的諾言。
西藏名稱的由來
關於“西藏”一詞的由來,不僅社會大眾,就是一些專門研究藏學的學者,能夠解說清楚的也不多。這是因為,在曆史上,藏語、漢語、蒙古語、滿語對青藏高原各部分的地域名稱以及對藏族的族稱都曾經產生過多次變化,而且這些曆史上的名稱也都互相交叉和影響,結果便使得至今對西藏和藏民族的稱呼及其含義仍存在著比較複雜的現象。
7世紀時期,吐蕃王朝興起。由於統一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所以唐代漢文典籍便用“吐蕃”來稱呼吐蕃王朝,同時也指吐蕃王朝所占有的地域,有時還指吐蕃王朝的各部落並作為族稱。
西藏在清朝時期正式定名。唐宋時期定為吐蕃;元朝時期屬宣政院;明朝時期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朝初期稱為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來正式定名為西藏。清朝還設立西藏辦事大臣。
新中國成立後,便仍然延用清朝的稱呼,稱其為西藏。後來改為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屹立在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西北的紅山上,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殿式建築群。
布達拉宮最初為鬆讚幹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的,17世紀重建後,布達拉宮便成為曆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也成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
布達拉宮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式風格,它依山而建,氣勢恢弘。而且,布達拉宮中還收藏了無數的珍寶,堪稱是一座藝術的殿堂。布達拉宮主體建築分白宮和紅宮,主樓 13層,高 115.7米,由寢宮、佛殿、靈塔殿、僧舍等組成。從五世達賴喇嘛起,西藏重大的宗教、政治儀式等都會在此舉行。同時,這裏又是供奉曆世達賴喇嘛靈塔的地方。
1961年,布達拉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4年,布達拉宮又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王啟民(1937— ),1961年8月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高級工程師。1964年5月王啟民任大慶石油管理局大慶油田開發研究院動態室、綜合室、開發室技術員,大慶油田科學研究設計院開發室、開發所地質師、副主任。1978年 6月王啟民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2月後,王啟民任大慶石油管理勘探開發研究院副總地質師,副總工程師,1990年任黑龍江省石油學會油藏工程學會理事,1992年 3月任大慶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1996年8月任大慶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王啟民是中共第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1997年1月王啟民被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黨組授予“新時期鐵人”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