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2 / 3)

獨裁統治的背後也必然隱藏著嚴重的危機。萬曆二十年(1592年)二月,寧夏副總兵官哱拜起兵反叛;五月,日本發動侵朝戰爭;同時,西南地區又發生播州楊應龍叛亂。朱翊鈞被迫三路出征,史稱“萬曆三大征”。

三征共曆時十餘年,雖然獲得全勝,但卻喪師數十萬,耗銀千萬兩,致使國庫空虛、百姓遭難,張居正變法的積累也被消耗殆盡。由此,明朝開始一步一步地走向衰退。

就在朱翊鈞隱居深宮、怠於臨政、萬事不理之際,東北的後金卻迅速崛起,努爾哈赤以 30年的時間統一了滿洲的女真各部落,並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了後金政權,形成了與明王朝相對立的地方政權。

朱翊鈞為了應付遼東戰事的軍費,先後三次下令加派全國田賦,時稱“遼餉”。這一舉措不但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導致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更加激化,明王朝滅亡的危機已然形成。因此後人評論說,“明之亡,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神宗之怠惰”。

題畫詩

(明)吳道南

野曠風高不起埃,樹根倚坐半侵苔。夜來化做靈槎去,直向天邊泛鬥回。

坐,到田邊地頭看一看,從中了解到老百姓心裏想些什麼,需要什麼,這對他治理範縣很有幫助,使他發布的政令能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很受老百姓的歡迎。

鄭板橋治理範縣勤政廉潔,投訴案件從不積壓,斷案公道,下屬官吏從不擾民,豪紳不敢稱霸鄉裏。縣境內,百姓安居樂業,民風淳樸,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百姓對這位縣官十分敬重,每到一處,男女老少都爭著迎上前去拉他到家裏做客,和他敘家常。鄭板橋從心裏感受到做一名清官的樂趣。

鄭板橋在範縣的政績遠近聞名,5年之後,他被調到山東濰縣做縣令。

濰縣是一個中等商業城市,當時有“小蘇州”之稱。因為濰縣是個富縣,什麼知府、巡撫、欽差大臣便不時地到這裏來敲敲縣官的竹杠。縣官心裏也明白,上司在我這裏敲去,我就加倍地從老百姓身上刮回來,既巴結了上司、留個後路,又可以找出名目為自己撈錢財。

鄭板橋在上任之前已經知道濰縣的縣令難當,要保住烏紗帽,就得折腰媚上,敲詐老百姓;要做清官,為民造福,伸張正義,隨時可能丟掉烏紗帽。但是,他未做官時就痛恨官吏貪贓枉法,現在自己當了官,就要與世俗的惡勢力抗爭,決不同流合汙!

一上任,他就向縣衙的官吏宣布:“不準貪贓枉法、魚肉百姓,違者嚴加查處,決不留情。”前任縣令留下了不少積案,大多是因為富商豪紳買通官吏而遲遲未作處置造成的。鄭板橋隻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將積案一一判明,懲治了一些平日橫暴鄉裏的惡霸,該罰款的罰款,該坐牢的坐牢。老百姓都拍手稱快,交口稱頌鄭板橋剛正清廉,明察秋毫。

可是,富商豪紳們又氣又惱。以前,初來乍到的縣官,從來是先拜望縣裏的大財主、大富商,而這位鄭大人偏偏不理會這些規矩,還將積案一一裁決,好像是有意折滅他們的威風。可是,他們一時還摸不清鄭板橋的底細,又抓不到鄭板橋的任何把柄。豪紳富商一合計,決定下帖子宴請鄭板橋,在宴席上拉攏收買鄭板橋。

鄭板橋收到請帖,爽快地答應去赴宴。赴宴那天,鄭板橋遲遲才出縣衙。他忽然擺起威風,坐上大轎,帶上全班衙吏捕快,鳴鑼開道,慢慢悠悠地來首詩: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在封建社會,像鄭板橋這樣做官清廉剛正、認真為老百姓辦實事而不媚上欺下的官吏不僅數量少,而且還難以受到重用。因此,盡管鄭板橋做了 12年的縣令,政績顯著,腐敗的上司依然視而不見,還時常找他的麻煩。鄭板橋漸漸看透了官場的腐朽,在 61歲那年,鄭板橋因年荒請求朝廷賑濟災民觸怒了上司,被解職回鄉。

鄭板橋被解職時正值秋天,老百姓有說不盡的惋惜,有的設宴餞行,有的求畫求詩,你接過來,我接過去。鄭板橋也留戀與他相處了多年的鄉親和朋友,這樣,一直拖延到第二年春天才離開濰縣。

離開濰縣那一天,幾乎是傾城相送,這讓鄭板橋非常感動。眼前這盛大的歡送場麵,不就是對他小小七品縣官的最公正評價嗎?

鄭板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盡到了為百姓排憂解難、扶危濟困的地方官的責任,他的這種澤加於民、盡職盡責的精神境界受到後人的廣泛讚揚。

老先生巧對鄭板橋

清朝時期,有一位教書先生在一個有錢的人家當教師。春天時,雙方商定一年的酬金是八吊錢,可是到了年終,主人不僅一文錢不給先生,還把老先生給辭退了。

老先生很生氣,就到縣衙門告狀。縣令鄭板橋聽了老先生的申訴之後,說:

“恐怕你才疏學淺,誤人子弟,不然,人家怎麼會不給你酬金呢?我今天要當場考考你,看看你的學問如何?”老先生急忙申辯,並表示願意當場應試。於是,鄭板橋隨手指著大堂上掛著的燈籠說:“就以燈籠為題,我出一上聯,你對下聯。”於是鄭板橋出了一個上聯:

四麵燈,單層紙,

輝輝煌煌,照遍東南西北;

老先生聽了,沉思片刻,便脫口而出:

一年學,八吊錢,

辛辛苦苦,曆盡春夏秋冬。

鄭板橋聽了,很欣賞老先生的才華,當即下令把被告傳來,結了此案,並把老先生留在自己身邊當差。

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是我國清代中期活動於揚州地區的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的總稱,也稱揚州畫派。

“揚州八怪”的稱呼由來已久,但八個人的名字卻有些出入。據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中稱,“八怪”為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書列名“八怪”的,尚有高鳳翰、華嵒、閔貞、邊壽民等,說法很不統一。今人取“八”之數,多從李玉棻說。

揚州八怪從康熙末年崛起,到嘉慶四年“八怪”中最年輕的畫家羅聘去世,前後近百年。他們的繪畫作品為數之多、流傳之廣,無可計量。僅據今人所編《揚州八怪現存畫目》記載,為國內外 200多個博物館、美術館及研究單位收藏的就有 8000餘幅。他們作為中國畫史上的傑出群體,已經聞名世界。

人民的好公安高雲清

高雲清(1921—1963),原名喬賀,男,漢族,河北省遵化市東新莊鎮後毛莊村人,中共黨員,曾任盧龍縣公安局局長等職。1951年 8月高雲清被任命為遵化縣公安局副局長,1952年9月調往唐山專署公安局偵察科任科長,1955年 5月調任盧龍縣公安局任局長,1956年調河北省宗教事務局工作,1963年因病去世,遵化縣委、縣政府在悼詞中稱他為公安戰士的光輝典範。

高雲清是河北遵化人,在 3歲時,父親不堪家境的貧寒,離鄉當兵,從此一去便杳無音信了,撇下高雲清母子相依為命。6歲時,高雲清隨母親來到地主丁占鼇家,開始了更為艱難的生活。

丁家人常常無端對高雲清尋釁打罵,把一個正值學齡的孩子當長工使喚,逼他去放豬、拾柴。一次,丁占鼇的大兒子存心陷害高雲清,就讓他牽一頭大人都不敢碰的生馬去耕地,被馬踢得險些喪命。孤苦而艱難的生活,使高雲清養成了一種為人正直、嫉惡如仇的性格。

1939年 3月,18歲的高雲清經本村共產黨員趙玉的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踏上革命道路。參加革命後,他擔任武裝委員兼鋤奸組組長,積極組織動員群眾堅持抗日,抓漢奸,鎮壓地主、惡霸,極大地鼓舞了人民對敵鬥爭的勇氣。

到 1943年,隨著鬥爭形勢的發展,後毛莊的黨組織和武裝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全村已經有30多名黨員和 20多條槍了。這時,高雲清已經是區公安的助理了。在他的影響下,妻子曹文祥也加入了共產黨,和他一起從事地下革命活動。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沒有被肅清的反革命勢力仍舊很猖狂,暗藏的土匪、特務以及敵對分子等,時有作案,擾亂了社會秩序。此時,高雲清已任縣公安局的調查股股長。他以高度的革命責任感,帶領股中的十幾名偵察員晝夜奮戰,先後偵破了堡子店、新寨、舊寨、南小莊、馬蘭峪東關一帶的反動會道門的陰謀暴動案、鯰魚池土匪搶砸馬蘭峪金礦案、東陵盜寶案和惠陵建國學院慘案等一係列重大案件,有效地震懾了敵人,維護了社會秩序,保護了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1950年春,遵化境內連續發生多起攔路搶劫案,高雲清和同事們依靠群眾,在短時間內全部破案,使犯罪分子無一漏網。同年的 10月至次年 5月,高雲清又帶領偵察員先後將反革命分子賈振國、王希武抓捕歸案。其中,他三次抓捕賈振國的英勇事跡還被當地百姓編成了皮影戲在縣內公演,一時傳為美談。

解放前,原縣區小隊隊長賈振國變節投敵,任國民黨華北剿共技術總隊唐岐隊副隊長、軍統特務行動組組長等職務。這個人心狠手辣、凶狠狡猾,而且槍法極準,給革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唐山解放後,賈振國隨敵逃到北京。同年 5月,高雲清帶領偵察員將其從北京前門抓獲。然而,在押往公安局招待所時,賈振國乘亂逃脫,躲到長春的親友家中。高雲清親自領命,兩下東北,克服重重困難,在當地公安部隊的協助下,輾轉長春、錦州、北票礦區等地,將賈振國再次抓獲。

消息傳到遵化,全縣人民為之歡呼,各界代表敲鑼打鼓在縣城南街列隊迎接英雄勝利歸來。五天後,全縣召開萬人公審大會,將血債累累的賈振國押赴刑場,執行槍決。

高雲清職位雖然不高,但其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對革命忠心耿耿、對敵人決不容情,在公安戰線上屢立奇功,受到廣大民眾的好評。

遵化曆史沿革

遵化市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在五代後期,唐朝初期時設立縣治,“遵化”之說則來自“遵循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的意思。

清朝康熙年間,因建清東陵而升縣為州,稱為古右北平,1913年改州為縣。抗日戰爭時期,縣境一度被分屬於豐遵玉、遷遵興、薊遵興等聯合縣,抗戰勝利後恢複縣治。

新中國成立後,遵化人民譜寫了改造山河的壯麗詩篇。1992年,遵化撤縣建市,成為唐山地區第一個縣級市。

吳金印暗下決心,就是拚上自己的一條命,也要帶領群眾改變現在的落後麵貌。

為了擴大可耕地麵積,吳金印帶著領導班子的成員翻山越嶺作實地調查。餓了,就吃塊幹糧;渴了,就喝口涼水。一天翻越五六座大山,七八天就穿爛一雙鞋,溝溝嶺嶺地跑了個遍,向荒山要耕地、向禿嶺要糧食的規劃由此產生。

麵對除了石頭還是石頭的山嶺,吳金印想,山搬不動,但卻可以把石頭縫裏的土挖出來造梯田;溝填不平,可以讓河水改道,閘溝造地。

吳金印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讚同。於是,獅豹頭的幹部群眾便掀起了挖土造梯田的熱潮。經過一冬一春的苦幹,群眾們築起了十多條攔河壩,造出了 200多畝梯田。誰知到了夏季,暴發的山洪把這些新造的攔河壩和梯田一衝而光,剛剛改造的山嶺溝又變成了亂石溝。

然而,吳金印卻沒有退縮,而是帶著大家總結經驗教訓,把平麵壩改為拱形,200多畝梯田又造了出來,並種上了綠油油的莊稼。

第二年的汛期,接連幾場暴雨彙成的滾滾洪水又一次衝走了滿溝的莊稼和良田。災難傷透了群眾的心,吳金印同樣難過不已,但他明白,越是在困難的時候,幹部就越要經受得住考驗。於是,吳金印把全體幹部召集到一起,開導他們說:梯田被衝跨了,哭也沒有用,我們還得繼續挺起腰杆跟山鬥、跟水鬥。苦熬沒有頭,苦幹才有奔頭。

大家在總結了前兩次失敗的教訓後,把拱形壩又改成為塔形壩,並在每道壩的下麵再修一個跌水池,洪水襲來時可以起到緩衝作用。洪水進入水池後,再從底部的暗渠泄出,梯田就不會受到衝擊。

第三年,200多畝梯田終於經受住了巨大洪水的考驗,昔日的荒山也終於變成了漫山遍野的米糧川。

1973年 10月,吳金印又帶領獅豹頭的幹部群眾來到滄河中遊的羊灣村,搭起茅草棚,攔河造田。要在河灘上造田,就要先讓河水改道。吳金印與技術員冒著生命危險,在懸崖峭壁上攀上爬下,終於選準了鑿洞的最佳位置,並完成了設計。不久後,在硝煙彌漫、空氣稀薄的山洞裏,吳金印與鄉親們一同掄著大錘,幹了起來。

1975年夏,山洞全線貫通,西麵的洞口已經漿砌圈頂,東麵的洞口料石也已備齊了,就在這時,突然下起了暴雨,汛期提前到來。

這天夜裏,吳金印提著馬燈要下洞去察看水位,突擊隊長也搶著要下去,被吳金印一把攔住:“還是我下,我萬一有個閃失,搶險你來指揮……”

話還沒說完,吳金印已經拽著繩子下去了。突然,一聲巨響,一塊大石從山頂墜入河中,激起了衝天的水柱,嚇得守在洞口的人對著黑沉沉的河底大聲高喊:“吳書記!”

不一會兒,吳金印卻從與巨石咫尺之處水淋淋地爬了上來。因為怕再次出現塌方,大家都勸他趕快離開。看著不斷上漲的河水,吳金印卻把手一揮,說:“搶險隊,上!”而自己則迅速背起一塊石頭,衝上了東洞口的拱頂。頭頂上,塌方的石塊、泥土簌簌而下;腳底下,咆哮的山洪滾滾而來。整整兩天兩夜,吳金印與搶險隊員們用鋼鐵般的意誌,冒著危險,戰勝困難,完成了東洞口圈頂,把更大的洪峰遠遠地拋到了後麵。而吳金印卻因過度勞累,暈倒在工地上。大夥兒忙把他抬出工地,送進工棚。

在搶救時,醫生解開吳金印的衣服,發現他全身的衣服補了很多補丁,腳上的那雙掌鞋也爛得開了花,手掌上長滿銅錢厚的老繭,十指粗糙得像一把鋼銼,手掌的虎口處結著紫黑色的血痂。兩天兩夜後,吳金印才從昏迷中蘇醒過來。他對身旁的人說:“萬一我不行了,就把我埋在洞頂的山上,好看著你們把滄河治好……”聽到這話,人們忍不住都哭了起來。

吳金印因盡職盡責,業績卓著,1997年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他不僅是唐莊鎮的黨委書記,還是新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可吳金印還像以前一樣,一有空就下基層。吳金印說:“隻有把環境搞好,人家才願意來投資,唐莊的發展才有後勁,鄉親們的日子才能越過越好!”

40多年來,吳金印忠誠於黨的事業,不計名利,不怕艱苦,身不離基層,心不離群眾,常年帶領群眾治窮致富,在每個工作崗位上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樹立起農村基層黨員幹部的良好形象,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被廣大人民群眾稱讚為“太行公仆”。

吳金印帶領村民致富

1987年11月,吳金印調衛輝市唐莊擔任鄉黨委書記。第二年,唐莊鄉就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五個月內沒有下一滴雨,就連吃水的井都幹涸了。

為了渡過困難,吳金印每天頭頂烈日,四處察看。他發現,遍野的禾苗雖然枯黃了,但山楂樹卻花開飄香。他意識到,如果在丘陵地區種上果樹,那將會是一條生路。

於是,吳金印就帶領著全鄉人民,用了20多天,在幹旱的丘陵地種下了 1.2萬畝的山楂、桃與蘋果樹。如今,這些果園已經成了唐莊農民的搖錢樹,唐莊桃、唐莊梨更是遠近聞名。在吳金印的治理下,唐莊鎮石屏、代莊等村,街道整齊,一幢幢新樓拔地而起。

巍巍太行山

太行山是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北宋時期,著名的科學家沈括看到太行山的山崖之間“怯怯禦螺貝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亙石壁如帶”,經過研究後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裏。”

現代地質研究證實了沈括的論斷。在大約六億年以前,太行山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經過頻繁的地殼活動,地麵上升、下降,海水時進時退。當海水退時,這裏沼澤廣布,氣候溫暖潮濕,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因此便形成了今天太行山區豐富的煤炭資源。此後的一次次地殼活動,便令太行山脈逐漸隆起。後來又與東西的華北大平原斷裂,從而形成了太行東部陡峭、西部徐緩的地貌形態。

會到了貧窮挨餓的滋味。黃成模發誓:以後一定要讓老百姓吃好吃飽,決不讓他們再過苦日子!

黃成模曾是南海艦隊的航空兵,1995年轉業。當兵的經曆練就了黃成模堅強的意誌,而軍人出身的他,平民化傾向也很明顯:不喜歡坐辦公室,不愛聽彙報,經常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喜歡到一線親自去了解實際情況。農、林、水等相關部門的幹部不掌握一手資料都不敢隨便向他彙報工作,因為他可能比他們了解的實際情況更多。

東方市常年幹旱缺水,年均降雨量不足 1000毫米,年蒸發量卻在 2300毫米以上。麵對這樣的缺水情況,黃成模知道,有水就要有渠道來引。因此,上任以後,他積極帶領廣大幹部群眾,全民動員大搞農田水利基礎建設。2002年起,更是大力興修水利,既解決了旱災,也有利於排澇。當時的市水利局長感慨地說,從 80年代末到 90年代,這樣帶領大家為興修水利在一線奮鬥的書記是十分少見的。

2003年夏季,黃成模帶領市四套班子成員和機關幹部到灣溪水庫北幹渠水利工地安營紮寨,興修水利。盡管這裏的條件十分艱苦,但大夥在工地上一住就是三四天,臉被強烈的陽光曬脫了幾層皮,渾身都疼,人也都累瘦了,但卻拉近了群眾與幹部之間的距離,也讓百姓獲得了最大的實惠。

在興修水利的過程中,黃成模既是總指揮,又是普通的勞動者,他和大夥一樣,也是吃大鍋飯,睡簡陋草棚,天天準時上工地,和大家一起挽起褲腿赤腳幹活。他要求別人做到的,永遠自己首先做到。很多常年坐機關的幹部看到書記這樣身先士卒,都不再叫苦叫累,團結奮戰。

四年多來,在黃成模的帶領下,市委共組織了十幾次南征北戰式的水利大會戰,開辟水利渠道 308千米,大大緩解了老百姓多年來靠天吃飯的問題。2004年,全海南省連遭百年不遇的大旱災和強台風,而東方市卻在大旱之年奪得了豐收。

此外,讓黃成模與百姓更加貼近的還是他盡職盡責的信訪工作。

黃成模上任後,發現東方市的信訪工作難度很大,百姓上訪現象比較普遍。於是,他決定變群眾上訪為領導幹部下訪,親自深入到群眾一線了解情況。為此,他走遍東方市的各個角落,用七八個月的時間跑完了全市 200多個村子。為了消除群眾和政府的矛盾,拉近群眾與政府的距離,他還曾三個月連續 13次帶工作組走進省裏有名的“告狀村”。無論村子多小多偏遠,他都要走遍。最多的時候,黃成模一天就跑了五六個村,中午也不休息,晚上就住在村裏。在村裏,他和村民一起吃住、聊天、跳舞,大夥都很高興,稱黃成模是貼近老百姓的“布衣書記”、“草帽書記”。黃成模說:“我隻是常懷一顆愛民之心。”

為了方便群眾上訪,2001年底,剛到東方市的黃成模就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公開,並保持 24小時開機,因此東方市出現問題反應最快的總是他。

黃成模說:“老百姓打電話問得很細,能辦得了就辦,實在辦不了,我也一定會給他們解釋清楚。既然公開自己的號碼就不怕有負擔,隻有給百姓解決實際問題的才是好官。現在,群眾的目光從懷疑轉為讚許,他們看我們的眼神親切多了,我感到很欣慰。”

“隻有工作不到位的幹部,沒有不通情達理的群眾。”在工作當中,黃成模十分理解群眾的過激行為,他的想法也很樸實:我為百姓辦事是應該的。老百姓永遠是對的。有一次,一位激憤的村民在爭吵中一巴掌就將桌上的礦泉水瓶拍到黃成模頭上,水濺了他一身,在場的人都愣住了,但黃成模卻若無其事地對這位村民說:“沒關係,你繼續講。”簡簡單單流露出的一句話,飽含了黃成模對老百姓的理解和寬容!就是這樣,黃成模在深入一線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能漸漸消除誤會,使村民對市委產生信任感。

黃成模說:“光想著光環和貢獻成正比是做不成事的。作為領導幹部,就要多想責任少想回報,這樣心態才能平衡。再苦再累,隻要藍圖實現了,百姓過上好日子,經濟、社會發展了,我就很高興。看到需要幫助的群眾飽含熱淚地感謝共產黨,我內心的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

黃成模不管在什麼工作崗位上都能盡職盡責地把工作做好。他的這種精神正是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共產主義道德相結合的最好範例。

黃成模“圓村民們的夢”

衝俄村是東方市江邊鄉的一個黎苗族混居的小山村,共有 33戶,180多居民。這個小村莊十分偏僻,幾乎與世隔絕。大多數生活在這裏的居民一生都沒有走出去過,車通不了,電用不上,生活條件極其艱苦,去鄉裏上學都隻是一個奢望。

黃成模上任後,經過多方的調研和協調,與衝俄村民的協商後,東方市委市政府決心建設好衝俄新村,並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把新村建成一個高標準的文明生態村,為黎苗同胞打造一個環境優美的新家園。

從2003年8月下旬到2004年8月,市委市政府投入了 207萬元,為衝俄村建成新民房 33間、配套廚房33個、廁所33個、豬圈33個;修建96米長的硬化主村道一條、600米長的巷道8條;種植印度紫檀、榕樹等風景樹1000多株;修建三聯通沼氣池33個,使村民用上沼氣;贈送電視機33台、VCD機33個……一個嶄新的文明生態村畫卷般展現在衝俄村民麵前,圓了衝俄村黎苗同胞世世代代走出大山的夢。

同時,黃成模還引導農民發展庭院經濟,各家各戶都充分利用自己的房前屋後種植蔬菜、木薯、檳榔等各種經濟作物,既綠化了環境,又為家庭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的少數民族概況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後,通過識別並經中央政府確認的民族共有 56個。由於漢族以外的 55個民族相對人口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

55個少數民族分別為: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佘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張雲泉心係百姓

張雲泉(1948—),江蘇南通人,曾任江蘇省泰州市信訪局局長、泰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江蘇省信訪局巡視員,是中共江蘇省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99年張雲泉獲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1年4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蘇省勞動模範稱號,2001年 9月被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國家人事部聯合授予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稱號,2009年 9月當選“新中國成立以來作出重要貢獻100人”。

張雲泉是江蘇省泰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兼信訪局局長。在信訪局工作,平時遇到的幾乎都是煩事、難事和窩囊事,聽到的也多是罵聲、哭聲和埋怨聲。然而對張雲泉來說,通過自己盡職盡責的工作,群眾能怨氣盡消,便讓他一次又一次地掂量出了信訪工作沉甸甸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