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1 / 3)

周亞夫恪職得帝信

周亞夫(公元前 199—前143年),西漢時期的著名將軍,沛縣(今屬江蘇省)人,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在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軍事家。在七國之亂中,他統帥漢軍,三個月平定了叛軍,後死於獄中。

西漢文帝後元六年(公元前 158年),匈奴貴族大舉進犯北方疆域,一封封告急書送達朝廷。漢文帝立即任命祝茲侯徐厲、河內守周亞夫等人為將軍,分別駐守棘門、灞上和細柳,防禦匈奴侵犯京城長安。

許多天過去了,將士們日夜駐守在駐地,很是辛苦。文帝帶著隨從親自去駐地慰問。

文帝先到灞上和棘門。守門的見是皇上,二話不說,趕快打開大門跪迎。文帝和隨從騎馬進入軍營。將士們有的在閑聊,有的在嬉鬧,見皇上突然駕到,急忙整裝,列隊迎候聖駕。

文帝最後來到周亞夫防守的細柳營,隨從們先去通報,隻見守門的將士個個身披盔甲,刀出鞘,箭滿弓,如臨大敵似地戒備森嚴,不讓他們進入。文帝的隨從們所到之處,從來都是直進直出,不敢有人阻攔,今日竟被周亞夫的士兵擋住道,十分氣惱,大叫道:“天子就要到了!”

守門的都尉拱了拱手說:“請原諒,軍中隻聽將軍的命令,沒有天子之詔。”仍然不放他們進軍營。

這時,文帝已騎馬來到營門口。見守門的不放他的隨從進入,就對守門的都尉說:“我是皇上,請讓我們進去!”

“沒有將軍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入內。”都尉和守門的官兵連皇帝也不放。

文帝隻得派使臣持符節去向周亞夫宣詔:“皇上親自來軍營慰問將士,趕快接駕!”

周亞夫這才命令守門的都尉打開營門,讓文帝一行進入。守門的都尉對騎在馬上的文帝說:“將軍有令,軍中不得騎馬。”文帝和隨從隻好下馬,遵守軍中紀律,牽著馬緩緩前行。

周亞夫一身戎裝,等候在軍中大營。他手握兵器,隻對文帝作了個揖說:“我身負護國大任,隻能以軍禮相迎,請皇上見諒!”

隨從人員見周亞夫一個小小守細柳營的將軍,對皇上如此無禮,氣憤地對文帝說:“周亞夫也太不像話了,竟然連皇上也不放在眼裏。”文帝卻讚歎道:“這才是真正的將軍!我們先前到棘門、灞上,那兒紀律鬆散,這樣鬆鬆垮垮的軍隊是很容易被敵軍襲擊俘獲的。隻有這裏,保持高度警覺,固若金湯,誰也侵犯不了。有周亞夫這樣的將軍護國,我就放心了。”

文帝死前,對他的兒子劉啟說:“將來有事,可依仗周亞夫。”

果然,公元前 154年,景帝劉啟靠周亞夫平定了以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七個藩王挑起的“吳楚七國之亂”,大大鞏固了西漢王朝的政權。

周亞夫並沒有因皇帝駕到而對軍規通融一下,正是他的這種精神,才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部下的擁護,為以後立下大功奠定了基礎。他的恪盡職守、敬業樂業的精神值得稱頌。

周亞夫智勇平叛滅吳王

漢景帝三年,即公元前 154年,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膠東王劉印等七國發動叛亂。漢景帝任周亞夫為太尉,命其領兵平叛。

這時的叛軍正在猛烈攻打梁國,但周亞夫卻並不想直接救援。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戰略計劃,並得到了景帝的認可。

此時,梁國被叛軍輪番急攻,梁王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卻派軍隊向東到達昌邑城(在今山東巨野西南),堅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亞夫還是不肯發救兵。最後,梁王隻好寫信給景帝,景帝又下詔要周亞夫進兵增援,周亞夫還是不為所動。但是,他卻暗中派軍截斷了叛軍的糧道,還派兵劫去叛軍的糧食。叛軍無糧,隻好先來攻打周亞夫。

由於事先有了準備,周亞夫很快就擊退了叛軍。叛軍因為缺糧,最後也隻好退卻,周亞夫趁機派精兵追擊,取得了勝利。

荊楚文化

“楚辭”這一名稱,源自於西漢時期。它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詩體名,指的是戰國後期由屈原等楚國詩人以楚地民間語言和民歌為基礎而創造的一種詩歌載體;另一種是詩歌總集的名稱,指的是由西漢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後人模擬的作品,名為《楚辭》。

由於屈原是楚辭的開創者,所以他的作品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後人在提及楚辭時,沒有不提到屈原的代表作《離騷》的,並經常以“騷”或“離騷”來作為楚辭的代稱。

楚文化與荊楚文化同屬於一個概念,都是指由楚人、楚國創造而長期沉澱的文化實體和形態。荊楚文化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和工作努力,也就是因為超常努力的原因,劉穆之因工作壓力過大,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劉穆之業務熟練,才幹超群,不管任什麼職務,都能勝任愉快,不管負什麼責任,都能得心應手。除了個人能力強的原因之外,對工作盡職盡責的精神也是他受人讚揚的主要原因。

門閥政治與北伐

東晉是由西晉皇室後裔司馬睿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朝廷,統治範圍因中原陸沉,形成了特殊的統治形式。

東晉也是門閥政治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皇權日漸衰落。由於司馬睿在稱帝時有賴於南方官僚士族的擁戴,盡管在東晉政權建立初期司馬睿先後平息了王敦和蘇峻之亂,統治趨於穩定,但門閥大族王、謝、庾、桓還是先後支配著王朝的政局。

東晉雖然偏安於江南,但曆代帝王在位時都希望可以收複北方的國土。其中,以四大家族為主的北伐在東晉時期就曾進行過多次。311年,大將祖逖出兵收複河北,但後來由於受到朝廷的排斥憂鬱而死,最終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在此之後,當權的士族多標榜北伐,以增加自己門戶的威望。其中,以桓溫的三次北伐最為著名。他曾收複洛陽,進入關中,進兵河北,但最終也沒有能夠鞏固北伐成果。

383年,前秦南下,東晉麵臨空前的威脅。在宰相謝安的運籌下,謝石、謝玄率領北伐軍大敗前秦軍隊,取得了淝水之戰的決定性勝利。此後,謝安立即使其弟進軍北方,收複了徐、兗、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東晉北伐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此後,南方因外亂威脅解除而爆發了內亂,孫恩、盧循起兵。桓玄在內亂中獲勝,一度篡晉。北府兵將領劉裕起兵鎮壓了農民軍,並通過北伐樹立威望,最終取代了東晉。

五胡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指的是自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北方期間,曾經在中國北部境內建立起政權的五個北方民族及與漢族所建立的政權。五胡是指匈奴、鮮卑、羯、氐、羌族;十六國是指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成漢。這個時期曆史上也稱為“五胡亂華”時期。

穀帛鹽以發展商業。開發鹽井增加財源,是沐英治滇的重要內容。

他還整修道路,保護糧運,使雲南的農商都有發展。增設府、州、縣學達幾十所,擇選民間優秀少年及土官子弟入學,月賜飲膳,年賜衣服。沐英本人則“居常讀書不釋卷,暇則延諸儒生講說經史”。

在沐英統治時期,雲南相當安定。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冬,沐英入朝,朱元璋賜宴奉天殿(皇帝辦公的正殿),給予厚重賞賜。朱元璋高興地說:“使我高枕無南顧憂者,汝英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六月,沐英病卒於雲南,年僅 48歲。朱元璋十分痛心,命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諡昭靖,侑享太廟。

沐英留鎮雲南,忠於職守,盡職盡責,使雲南得以長治久安,不但得到了皇帝的讚賞,也受到了雲南各族人民的讚揚。至今說起沐英治滇的事跡來,也還得到後人的欽佩。

沐英取雲南

元末明初,沐英以征南右副將軍的身份,與永昌侯藍玉跟隨將軍傅友德一起攻取雲南。元朝的梁王派遣平章達裏麻帶領十多萬軍隊在曲靖(今雲南曲靖縣)抵禦。沐英冒著大霧急馳白石江,霧散後,兩軍彼此相見,達裏麻大為驚訝。

這時,傅友德想要過江,沐英勸阻說:“我軍已疲憊,恐怕要為元軍阻扼。 ”然後就率各師嚴密布置好陣勢,像是準備要過江的樣子。而實際上,沐英則出奇製勝地命軍隊從下遊過江,出現在元軍陣地之後,在山穀間布置好迷惑敵人的旗幟,每人吹一銅號角。元兵因害怕而騷亂起來。沐英急忙指揮軍隊過江,讓善於遊水的人做先鋒,用長刀砍殺元軍。元軍退卻,沐英的軍隊全部過了江。

激戰很長時間之後,沐英又放出精銳的騎兵,大敗元軍,活捉了達裏麻,元軍的死屍橫臥十幾裏。沐英的軍隊以不可阻擋之勢進入雲南,梁王逃走而死,右丞觀音保獻城投降,所屬各郡全部攻克。

柳營洗馬

(清)陳榮昌

不圖城市裏,乃有亞夫營。優櫪新羈馬,和戎罷舊兵。願將凡骨洗,誓與亂流爭。神駿滇池出,邊塵會蕩平。

注:1386年,沐英築昆明磚城,將翠湖圈入城內,並在翠湖西岸建“柳營”,“種柳牧馬”。沐英愛馬,常在柳營河邊看兵士洗馬。

李信圭為民謀福盡忠

李信圭(生卒年不詳),字君信,泰和人。明代洪熙年間以賢良被舉薦,授予清河知縣之職。

明代洪熙年間,李信圭被舉賢良,授官清河知縣。清河地傍洪澤湖,“縣瘠而衝”,是南北漕運的要道,“官艘日相銜,役夫動以千計”。

在這樣的地方,一般誰都不願前去做官的,而李信圭卻從洪熙年間起就在清河縣任知縣,前後共 22年,將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清河。

李信圭剛剛到任上,就率先解決了清和縣存在已久的兩個“老大難”問題。

第一件事,是妥善都解決了“助役兩便”的難題。

在清河縣,為漕運出勞役是一件大事,李信圭的前任因為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經請求上級同意,由臨近的縣出 500個勞動力為清和縣境內的漕運幹活。這樣一來,似乎減輕了清和縣的負擔,漕運也可以正常運轉了,但隨之而來的,是鄰近的縣派來的勞動力因遠離家庭,衣食住行等諸多生活問題都難以解決。

還是李信圭有辦法,他請示上級同意,免除了鄰近縣來清和縣的漕運勞動力,讓鄰近的縣代出清河縣的部分徭征,這樣一來,兩縣都較以前方便了許多。

正統十一年(1446),李信圭再次得到升遷,將去赴任處州(治今浙江麗水)知府,使者持符來到清河,請李信圭即刻赴任,消息傳出,“一邑之民,無少長愚良,皆流涕,願留而不可”。李信圭在百姓戀戀不舍之情中離開了清河,這時他已在清河度過了 22個春秋。

第二年春天李信圭來到處州時,處州已久旱無雨。他初到時,便下了一場好雨,人們把這場雨同李信圭的到任聯係起來,都說來了個好官。

史書中略記了李信圭來到處州後的作為:“進耆老問風俗,禁民間生女不舉,有喪不葬而焚棄者。擇城北閑地數十畝為義塚,葬遺骸,凡無葬地者皆許葬其中,民大化服。方詢察利病,次第罷行之,而疾作矣。”

誰能想到,這些事都是李信圭到處州後一個月之內完成的。這一年五月初八,李信圭病逝於處州知府任上,終年63歲。

同僚和處州的百姓驚愕了,他們剛自慶幸得一好官,一月之間卻又失去了他。人們不禁痛哭失聲,有人說,這不是李信圭的不幸,而是處州百姓之不幸。清河縣百姓聞訃更是哀悼不已,為李信圭,這個為他們謀福祉的好官立祠致祀,永遠懷念。

李信圭“助役兩便”,革除陋習,移風易俗,整頓民風,為民謀福祉,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清河,獻給了自己的崗位,這種永恒的責任意識值得後人效法。

明朝官吏的選任製度

明朝時期,官吏的選任製度是明朝政治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朝時期的官製分為兩個部分:選官製度和任官製度。在這裏隻介紹明朝的任官製度(後文如無特殊說明,官製即為任官製度)。

明朝的官製分為中樞、地方、軍事官製三部分。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明朝廢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製,也罷免了宰相職,由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明朝首創的內閣就成為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機構。

地方官製,明朝共設立了省、府、縣三級行政機構。

軍事官製,明朝設錦衣衛。武官第一次掌有監察百官萬民之權。

明朝官製在漢、唐舊製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其官製影響一直延續到清朝,甚至是今天。

古鎮清河

清河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隸屬於河北省邢台市,麵積為 502平方千米,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古鎮,舊名為甘陵,曾經為郡、為國。

清河之名始於漢代。據《嘉靖廣平府誌》中記載,漢高帝四年(公元前 203年),設置清河郡(治在清陽縣,即今清河縣地),因境內有清河流經而得名(《水經注》記:“清河又逕清陽縣故城西”)。東漢時時期,郡治徙於甘陵縣(今山東省臨清市和河北省臨西縣地),遂更名甘陵郡。三國魏時,郡、縣(甘陵縣)均改名為清河,但其縣並非今清河縣境(治在今山東省臨清市)。北齊時期,在今清河縣地設武城縣,並遷清河郡治此,於開皇六年(586年)改武城縣名清河縣。自此,清河縣才得以名副其實。

任環盡職守土抗倭

任環(1519—1559年),字應乾,號複庵,山西長治人,明嘉慶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任環曆知廣平、沙河、滑縣三縣,後遷蘇州府同知,以禦倭功擢按察使僉事,整飭蘇淞二府兵備道,仕至山東右參政。任環著有《山海漫談》三卷,有《四庫總目》傳於世。

明朝時期的任環在當了幾任知縣後,獲得了很好的名聲,便升任蘇州府同知。

在倭寇剛剛興起的時候,上級長官不精通軍事,而任環又性格直爽慷慨,便挺身而出,擔當抗倭重任,並挑選精壯兵士親自訓練,“率之以誠,結之以恩,激之以義,作之以勇,教之以挑、搏、擊、刺之法,偏伍距覆之方。人人感奮,不日而練”,很快便訓練出一支素質精良的隊伍。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以後,我國東南沿海各地的倭患日益嚴重。大批的倭寇都聚集在陳錢山(指長江口外東海上外沙島、白沙島等礁島),並以這個小島為巢穴,打造戰艦快船,鑄製火炮彈丸,儲備米糧蔬菜肉食品及淡水等,開始年複一年的海盜式侵略。在前後的三四年間,江浙一帶的軍民竟有數十萬人被倭寇所殺害,財產、房屋等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三月,海賊汪直(皖南歙縣人)勾結倭寇的主力部隊入侵浙江。浙閩沿海千餘裏同時告警。即便有戚繼光、俞大猷、胡宗憲等將帥分別率官軍堵截倭寇,浴血奮戰,但倭寇十分狡詐,行蹤經常飄忽忽不定,又是幾路山擊,防不勝防。一支數千之眾的倭寇躲開戚家軍的堵截,攻破昌國衛與川沙要塞,侵犯太倉、上海、江陰、乍浦、金山衛、崇明島,又侵襲嘉定、常熟等七縣、鎮。沿途搶掠燒殺。如遇到明軍與鄉民的頑強抗擊,倭寇出於保存實力,並不戀戰,且戰且行,一路上濫施暴行。城鄉百姓損失慘重,死傷無數。5月初,這支倭寇在嘉定城外的外崗附近遇到官軍和鄉民的殊死抵抗,倭寇以敢死隊百餘人各持長倭刀與火藥罐,發起衝鋒。他們並不講究陣法,呼嘯而上,狂砍亂殺一氣。並縱火製造恐怖。官軍鄉民不支紛紛後退,眼看嘉定城要失守。危急之際,任環率領千餘狼兵趕到,立即投入戰鬥。他們使用砍刀、弓弩和火銃,殺向倭寇。雙方肉搏或近戰。倭寇遇到勁敵,倭酋下令去砍官軍所騎戰馬的腿。這一招很厲害,任環急令官軍下馬衝殺,他奮勇當先,出手疾如閃電,連著砍倒數名倭寇。他“血浸戰袍,負傷三處猶狂呼殺賊”,他的勇猛精神極大地鼓舞了軍民們,大家同仇敵愾,拚死搏殺,於是,戰鬥反敗為勝,倭寇棄屍百餘具,狼狽而逃……

任環率領狼兵進入嘉定城,他們受到軍民們的熱烈歡迎。在縣衙裏,任環讓郎中幫助包紮了傷口,和部下暫作休整,吃飯、喂戰馬、補給糧草……不想當日下半夜,蘇州府趕來一名哨官,向任環稟報:因有一大股倭寇乘船自嘉興橫渡太湖,向吳江而來,蘇州告警,十萬火急!知府已令任環緊急回防。任環顧不上征途疲勞,又率部隊馳返蘇州。尚維持已全副披掛,見到打了勝仗回來的任環,總算鬆了口氣。他當即下令關閉各城門,準備作戰。任環指揮官軍、鄉勇和百姓們將神機火炮抬上城頭,又往城頭上搶運擂水、石塊等,以防倭寇攻城。鄉下百姓數萬人扶老攜幼,背著包袱,擁來城下,繞城哭號,請求開城門,讓他們進城,以躲過凶惡的倭寇的摧殘。尚維持擔心倭寇的前鋒人馬混夾在鄉民中進城,來個裏應外合,故而不打算打開城門。他手下的文武官員也都不敢開城門。這當兒,任環巡城回來,力排眾議,要求知府打開城門。他慷慨激昂地說:“吾輩衣食俸祿全賴同胞供給,安能置十六鄉八鎮鄉民生死存亡於不顧?爾等何必懼倭賊如虎狼。吾願擔承責任!”

知府以後感於任環的負責精神,即下令打開四城門,讓鄉民盡數撤進城裏。這樣一來,救活了幾萬人。尾隨而至的大隊倭寇聞知任環已回防蘇州,先自膽怯幾分,一部分倭寇想衝殺進城,受到嚴陣以待的官軍和鄉勇們開炮放銃還擊,被迫退卻。

在與倭寇的作戰中,任環又很注意發揮表率作用。新兵首戰,他就將名字寫在腹背手足,以必死的決心激勵兵士,以致“公恐失士而先登,士懼公失而爭進”,每一次戰役都爭先恐後,連連告捷。後來進剿倭寇於蘆葦灘頭,任環又與兵士同睡茅草,同吃粗糧,缺水時讓兵士先喝,遇危橋讓兵士先過。上司有了賞銀,甚至連同自己的俸祿,他都一塊分給士兵。

為此,兵士們都十分感激這位任公,不惜性命去保護他。在一次短兵相接中,任環身負三處刀傷仍在力戰。在這危機關頭,一位廚師不惜以身向刃,保護任環幸免於難。任環哭祭,上下同心,人人都視死如歸,每戰無往不勝。

在蘇州任上,任環大小經曆了 100餘次戰役,先後斬敵 5萬多人,保城 20餘座,由此得以存活的百姓無數。正因為如此,鄉民們為任環建祠立碑。至今,在蘇州城裏還保存有一座任公祠,憑吊者不絕。

當任環身負重傷仍臨陣於外時,妻子和孩子都勸他暫時回來躲避,他責怪妻兒“何風雲氣少,兒女情多耶”,聲言“吾誓不與賊俱生”,並以“臣死忠,妻死節,子死孝”要求家人。然而,當他的母親去世時,他卻因戰於蘇州未能回潞州盡孝;任環當時背疽病發,身帶刀傷,仍乘舟海上與倭寇周旋。

正當任環展現抱負之時,卻積勞成疾,久病未治,年僅 40歲的抗倭英雄便這樣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任環在倭寇猖獗之時,盡職盡責地守土抗倭,舍生忘死地保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跡也理應受到後人的頌揚。

任環血戰

在任環任蘇州同知的時候,正趕上倭寇從海上入侵,任環積極組織鄉民進行操練,以抵禦倭寇的入侵。

有一次,倭寇來襲,任環率兵士數百,與倭寇相持數日,雙方各不相讓。後來倭寇主動撤退,又去入犯太倉。任環又率軍急忙趕往太倉迎敵。在太倉、寶山一帶(今上海市附近),任環同倭寇展開了短兵相接的搏鬥。

任環作戰十分勇敢,在同倭寇的戰鬥中,身受三處重傷。後來,是他的廚夫英勇地保護了他,才讓他免於犧牲。在這次戰鬥中,任環雖然沒有取得勝利,但他並不甘心,回到營帳,包紮了傷口,又率兵出戰,斬殺和俘虜倭寇100多名,給了倭寇一個較大的打擊。以後,他又接連取得了幾個小的勝利。戰後,任環被提升為按察司僉事。

抗倭詩五首

(明)徐渭

其一

島夷歲歲理舟航,入寇三吳與浙江。

分向沙洲知幾道?將軍著處駐油幢。

其二

短劍隨槍暮合圍,寒風吹雪著人飛。

朝來道上看歸騎,一片紅冰冷鐵衣。

其三

七尺龍蟠皂線絛,倭兒刀掛漢兒腰。向誰手內親捎得?百遍衝鋒滾海蛟。

其四

無首有身隻自猜,左啼魂魄右啼骸。憑將老譯傳番語,此地他生敢再來?

其五

夷女愁妖身畫丹,夫行親授不縫衫,今朝死向中華地,猶上阿蘇望海帆。

亡、逃荒,民不安生;五是不少有用官員被廢棄,終老山林,損失很大。

吳道南認為,應該把這個涉及上上下下、內內外外、官官民民的幾個方麵的“鬱積”予以解除,才能雨露遍天下,讓國家振興起來。

吳道南指出的這些現象在萬曆中期確實是存在的,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事實上,萬曆皇帝朱翊鈞經常閉居深宮,整日隻知道尋歡作樂,不問朝政。尤其是萬曆十七年以後,皇帝既不上朝,也不處理國家大事。大量的奏疏長期積壓,史稱“留中”,實際卻是棄之不問。皇宮內部和官僚之間的鬥爭也是日益加劇,許多大臣、正義之士或辭官去職,或“拂然而去”,或掛印而歸,或拜疏自離。政治一片混亂,幾陷於癱瘓境地。

因此,當時吳道南盡職盡責的侃侃疏言,耿耿公稟,被神宗置之不理也就是自然的了!

不過,吳道南重理朝政的奏疏雖未得到應有的采納,但他為國為民盡忠職守的心卻堅持不懈。《明史》中稱他:“遇事有操執,明達政體”。他不為一時的變易所動,也不被一時的氣色所蔽,亮節有守,妥善有度,處事適宜。

萬曆年間,朝鮮貢使返國前要求購買一批火藥,吳道南執言奏請不予批準,被廷議采納。遼東議定舉行考試,擇優良錄仕,吳道南又以邊防要地,重在習武練兵,責在嚴於守土,開科試士應由國家統一來舉辦。這些建議,後來都得到了采納。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吳道南升任為禮部尚書。他先後三次以守父喪為由上書辭謝,但都沒有獲得恩準,隻好赴任。

在赴任的一路上,吳道南擇車簡從,不事鋪張,迎送禮儀皆免,所往之處,無人知其為台閣輔臣。“居官自有操守,輔政不為詭隨”。而且,他為人秉性善良,廣交良友,經常和老百姓促膝共敘。

萬曆四十四年,吳道南偕同禮部尚書齊楚先主持會試。副都禦史沈秀文之子、吳江舉人沈同和目不知書,卻通過賄賂禮部官吏和收買同鄉趙明陽,“以帶細冊入闈”,“同邑趙鳴陽助完之”的辦法,共同作弊,結果沈同和得第一名,趙明陽得第六名進士。金榜公布以後,“京都大嘩”,春闈之地一片喧嚷。吳道南聞訊,當即奏請將沈同和下貶謫戍,趙明陽也被除名,使不法者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沈同和作弊案被處理後,吳道南身為主考官自責“臣辱國已甚,請立罷黜”,請求辭官歸故,杜門不出。第二年,吳道南又上疏 27條,作為告別朝廷的奏折。神宗閱疏,仍予勉留,不許致仕。適逢吳道南繼母去世,便準他速歸,並賜道裏費,遣人護送吳道南回鄉。

吳道南中年入仕,在朝廷為官 20餘年,清廉淡泊,不阿附權貴,不謀私情,而且平易近人,從不因高官顯爵而盛氣淩人。在任東閣大學士時,吳道南行裝簡仆,不僅沒有過高過分的要求,即使按規定應有的供給、護從等,也都一律拒絕。他官至皇帝的輔臣,而他的家產卻不及一般中等人家。他雖長期從政為官,但在學業上也頗有成就。

吳道南身臨天下亂局,卻能盡忠職守,遇事敢於負責,又不推卸責任。這種盡職盡責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尤其是他為責任不戀職位,辭官去職的品質更令後人敬仰。

萬曆怠政

明萬曆年間,全麵否定首輔張居正的改革,是明神宗朱翊鈞本人由勤變懶、全麵廢棄勵精圖治的標誌。當朱翊鈞徹底擺脫了張居正的束縛之後,便開始了他的獨裁統治。從此以後,朱翊鈞像完全變了一個人一樣:昔日少年天子的氣派與風采已經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長年深居禁宮,嗜酒、戀色、貪財,私欲膨脹,恣意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