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3 / 3)

馬援(公元前14—公元49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著名的軍事家。馬援因功累官至伏波將軍,封新息侯。

“馬革裹屍”應該是一個真正軍人所追求的理想歸宿,也是對一個品格高尚的軍人最高的褒獎。“馬革裹屍”的典故出自東漢初年的名將馬援。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出身官宦世家。他曾經擔任過郡督郵、新成大尹,後來因受隗囂敬重,任綏德將軍。隗囂公開反叛東漢王朝後,馬援為光武帝謀劃,並往來遊說、離間隗囂部屬。

建武八年,光武帝親征,馬援用米堆成山穀形狀,分析形勢,使劉秀得以順利擊平隗囂。建武十一年,馬援任隴西太守,率軍先後平定先零、武都參狼諸羌,於是隴右清靜。因他作戰有功,被任虎賁中郎將。

建武十七年,馬援奉命征討叛軍,並被任命為伏波將軍,領兵南下。馬援軍所過之處,經常為郡縣修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百姓,並與越人申明舊製。從此以後,駱越一直按照馬援的要求行事。

馬援班師回洛陽後,被封為新息侯,食邑 3000戶。親朋故舊都紛紛前來,向他表示祝賀。對人們的讚美,馬援不以為然。他對平陵人孟冀說:“西漢武帝時,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置七郡,才封數百戶;今天我的功勞微薄,卻封賞大縣,‘功薄賞厚’,這怎麼能長久呢?”同時他還表示:“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手中邪?”

馬援對朝廷的封賞和人們的讚譽不僅沒有飄飄然,反而頭腦異常冷靜,對比當年路博德將軍的功勞,再看看自己如今所做的事情,使他感受到:一個真正的軍人,想有立足之地,唯一的出路,就是要盡職盡責不斷地為國家做貢獻,不斷地取得戰功,絕不能因一時之勝、一點兒功勞而沾沾自喜,甚或居功自傲。

在馬援看來,軍人隻有戰死沙場,馬革裹屍才是最終的歸宿;而躺在昔日的功勞簿上,守在家裏論兒女情長,那不是他該做的事情,也不是軍人應該走的正路。

不久,匈奴、烏桓侵擾扶風,馬援再次請兵出征,並親自率領 3000騎兵出高柳,過雁門、代郡、上穀,一路威風,烏桓見漢軍即將殺來,不戰四散。

建武二十四年,馬援已經 62歲了,又請兵出征武陵五溪蠻夷。

光武帝對馬援說:你年紀已經大了,不宜再率軍出征了,行軍打仗、鞍馬勞頓,你的身體會吃不消的,還是讓年輕人去吧。

聽了光武帝的話,馬援更加堅定了請戰的信念。他對光武帝說:我尚能披甲上陣,辛勞畢竟是小事。

聽了馬援的話,光武帝決定讓他騎馬試試。馬援扳鞍認鐙,飛身上馬,動作比年輕人還要矯健利索。光武帝見此情形,心中大喜,笑著對他說:“老將軍不減當年啊!”也就是這句話,吹響了馬援再次出征的號角。

出征前,馬援與友人告別時對友人說:“我已經得到很優厚的待遇了,自己的年紀的確是越來越大了。我唯恐不能為國捐軀,戰死沙場,今天我終於有機會實現這個願望了,即便是死,也可以瞑目了。”馬援的這番話裏帶著一絲悲涼,但更多地透出了英雄的無畏。

這次出師,遭逢酷暑,士卒多患疫病而死,馬援也因病不治,死於軍中,實現了“馬革裹屍還”的宿願。

馬援為國盡忠,殞命疆場,實現了馬革裹屍、不死床第的誌願。馬援一生忠勤國事,62歲高齡還帶兵戍邊,盡到保家衛國的責任,令人欽佩。

馬援出使蜀、漢東漢初年,隗囂占據天水,自稱為西州大將軍。隗囂對馬援十分器重。此時,公孫述在蜀稱帝,隗囂為決定去從,便派馬援西去探聽虛實。

馬援與公孫述本來是老鄉,而且以往的交情很好。馬援以為這次見麵肯定會握手言歡,可是沒想到的是,公孫述卻擺起了皇帝架子來,擺列儀仗,前呼後擁,裝盡模樣,做盡了姿態。公孫述還表示,要封馬援為侯爵,並授予他大將軍的官位。馬援的隨從賓客十分高興,以為受到了禮遇,都願意留下來。而馬援卻說:

“天下雄雌未定,公孫不吐脯走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馬援回來後,便對隗囂說:“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建武四年(28年)冬,隗囂命馬援帶信到洛陽去見光武帝劉秀,劉秀在宣德殿接見了馬援。劉秀笑著對馬援說:“卿遨遊二帝之間,今見卿,使我感到很慚愧。”

馬援行禮後,接著劉秀話題說:“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矣。臣與公孫述同縣,少相善。臣前至蜀,述陛戟而後進臣。臣今遠來,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簡易若是?”

光武帝聽了,笑道:“卿非刺客,顧說客耳。”馬援說:“天下反複,盜名字者不可勝數。今見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光武帝壯其膽識,認為他與眾不同。不久,光武帝南巡,讓馬援隨行,先到黎丘,後轉到東海。南巡歸來,又任命馬援為待詔,日備顧問。馬援要回西州,光武帝就派太中大夫來歙持節相送。馬援回來後,隗囂向馬援詢問東方的傳言和京師的得失利弊。馬援對他說:“前到朝廷,上引見數十,每接燕語,自夕至旦,才明勇略,非人敵也。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隗囂又問:“卿謂何如高帝?”馬援回答說:“不如也。高帝無可無不可;今上好吏事,動如節度,又不喜飲酒。 ”隗囂心裏不高興,說:“如卿言,反複勝邪?”話雖如此說,隗囂到底還是相信馬援的。他同意歸漢,就派長子隗恂到洛陽去做人質,馬援也就帶領家屬一起到了洛陽。

中國第一古刹——白馬寺

在河南省洛陽市東郊的一片鬱鬱蔥蔥的長林古木中,建有一座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刹”的白馬寺。這座寺廟已經有 2000年的曆史了,它矗立在邙山、洛水之間,以巍峨的殿閣和高峭的寶塔吸引著眾多的遊人。

白馬寺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它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 68年)。如今,寺內還保存了大量的元代夾紵幹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具有十分珍貴的曆史價值。

白馬寺的營建與我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是緊密相連的。從白馬寺始,我國的僧院便被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而被認為是我國佛教的發源之地。曆代高僧甚至外國名僧也來此覽經求法,所以,白馬寺又被尊為“祖庭”和“釋源”。

嚴教皇子的李希顏

李希顏(生卒年不詳),字愚庵、郟人。他隱居不仕,是明代儒學家。李希顏性格嚴峻,品行修養高,博覽群書,後朱元璋親自寫信讓他當諸王子的老師。諸王子長大後,各自到自己的封地去,他就又歸隱田園了。

李希顏是平頂山郟縣北山的一個隱士,元末明初人。他少年有誌,學問以孔子孟子學說為根本,發揚程頤、程灝的學說,博讀儒家經典,為中原一大學者。他很有民族氣節,痛恨元朝推行的民族歧視政策,誓死不做元朝官吏。

李希顏在平頂山隱居期間與朱元璋結識為友。

1368年,朱元璋率領義軍推翻了元朝,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明朝,定都於南京。朱元璋當時有10個兒子,都已經到了讀書的年齡,想給孩子們找一位學問淵博、為人正派的老師,就想起了有誌氣、有膽識、有學問、恨不公、愛明智的李希顏。朱元璋派人帶著親筆信飛騎平頂山郟縣北山,請李希顏出山進京為眾皇子做老師。

常言說得好,平民孩子好教,皇帝孩子難訓。但李希顏為自己能給皇子當老師而振奮,而且他也胸有成竹。

就職後,他恪守師道,盡職盡責。對皇上的兒子,就像教普通百姓的兒子一樣嚴格,對不服從教誨,有意違反律條,輕的痛加訓斥,重的當眾懲罰。

有一天,皇帝的小兒子恃父皇溺愛,不好好學習,行為不規,說話放肆,不聽老師指教,無視師道尊嚴,激惱了李希顏。李希顏舉起手中毛筆,使勁投擲過去,正擊中小皇子的額頭。小皇子大哭大鬧,要找父皇告狀。

朱元璋聞訊趕來,摸著小皇子的額頭,臉上露出怒容。李希顏也滿腹怨氣,雙目怒氣衝衝,看朱元璋如何處置,然後好當麵理論。這時,正好馬皇後走過來,見兩人這樣對峙,便機智地問朱元璋:“李老師教孩子的是啥書啊?”朱元璋順口回答:“李老師教的是《虞書》等聖賢之書。”馬皇後嚴肅地說:“既然李老師用聖賢之書教育你的孩子,就應當打心眼裏高興,怎麼能滿麵怒容呢?”

馬皇後的一句良言相勸,打破了二人對峙的僵局。朱元璋豁然開朗,轉怒容為笑顏,並轉身教訓小皇子:“隻有尊重老師,才能學好知識,自覺規範言行,成為優秀人才、國家棟梁之才。”並當麵指令兒子給李老師賠禮道歉,承認錯誤。

朱元璋為了嘉獎李老師嚴教諸子的功德,還降旨提升李希顏為左春坊讚善大夫。

李希顏不愧為盡職盡責的好老師,就是皇帝的兒子也敢於從嚴管理,當然也需要明智的家長做配合。這樣的老師必定受到人們的尊敬。

明代注重儒學教育

明太祖朱元璋曾召呼趙俶與錢宰、貝瓊等人說:“你們要完全用孔子修定的經書來進行教育,千萬不要摻雜蘇秦、張儀縱橫家的言論。”眾大臣都叩頭,並接受命令。於是,趙俶便請求向全國頒行經過校刊審定的《十三經》,摒棄了《戰國策》和陰陽家的有關預言、占卜等各種書籍,不準列入教材。

第二年,朱元璋又挑選了國子監學生中的優秀分子35人,命令趙俶專門領導他們,教給他們古文。不久,朱元璋又選拔學生李擴和黃義兩人進文華殿、武英殿兩堂,講解經書史書,兩人都被任用。

明代的蒙學教材

明代時期,司守謙所著的《訓蒙駢句》一書是為學童學習聲律屬對而編寫的一部教材。

該教材全文主要采用平水韻平聲的 30個韻部,按韻部次序編排,每韻為三節,每節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的五對駢句組成,講究平仄,隔句押韻,對仗工整。比如,開頭的第一節:“天轉北,日升東。東風淡淡,曉日濛濛。野橋霜正滑,江路雪初融。報國忠臣心秉赤,傷春美女臉消紅。孟柯成儒,早借三遷慈母力;曾參得道,終由一貫聖人功。”

該書為學童們學習作詩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在這本書的影響下,清代學者又編寫了類似的讀物,如《笠翁對韻》、《聲律啟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