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說:“你說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唐雎回答說:“別人憎恨我,我可以不知道;我憎惡別人,是不可以讓別人知道的。別人對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記;我對別人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記。如今,你殺了晉鄙,救下邯鄲,打敗秦兵,使趙國得以保存,這對趙國是大恩德。現在,趙王親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在匆忙之間見到趙王,希望你能把救趙的事忘掉。”
信陵君說:“我一定接受您的教誨。”
秦滅六國
據史書記載,秦國曾“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崤函之固”,在地理位置上進可攻、退可守;“戰車千乘,奮擊百萬”,軍事力量遠勝於其他六國。
秦國的這種的戰略優勢,也為它日後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與此同時,山東六國統治集團的內部也是相互傾軋,爭權奪利,政局很不穩固。
公元前 230年,秦王政派內史騰率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攻破了韓國的首都鄭(今河南新鄭)。韓王安出城投降,韓國滅亡。隨後,秦國便在韓地設置了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今河南禹州)。
公元前 229年,秦想滅掉韓國後的第二年,乘趙國遭受旱災之際,兵分兩路,南北合擊趙都邯鄲。第二年,攻破趙軍,攻占邯鄲,俘虜趙王,趙國滅亡。趙國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縣東北),收拾好殘部,自立為代王。
公元前 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在攻滅燕趙殘餘勢力後,俘虜了代王嘉。
公元前 228年,秦軍破趙以後,王翦便屯軍於中山故地,準備下一步攻打燕國。第二年,燕太子丹派荊軻赴秦,準備以獻督亢的地圖和秦國逃將樊於期的首級之名,刺殺秦王,幻想著以此造成秦國混亂,以解被滅亡的危險,結果陰謀敗露,荊軻被殺。
公元前 226年,秦王以荊軻行刺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國。秦軍在易水大敗燕軍和前來支援的代軍,攻陷薊,燕王喜與太子丹率殘部逃往遼東。後來,燕王喜殺太子丹,將其首級獻給秦王。公元前 222年,秦將王賁進軍遼東,殲滅燕軍,俘虜燕王,燕國滅亡。
公元前 224年,秦軍在攻占燕都薊、取得北方決定性勝利的同時,將主攻的方向轉向南方,派名將王翦之子王賁率軍進攻楚國北部的地區(今河南南部),占領了十餘座城池。
同時,又於公元前 223年突然進襲魏國,包圍了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依托城防工事,拚死防守。秦軍強攻無效,於是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三個月後,魏大梁城被攻破。魏王假出降,魏國滅亡。秦在魏的東部地區設置了碭郡。
齊國自從濟西之戰(公元前 283年)受到燕軍的重創以後,實力一直沒有得到恢複。秦國在遠交近攻的方針下,用重金收買了齊國的丞相後勝,使齊國保持中立,既不合縱抗秦,也不加強戰備。齊王建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聽信了後勝的主張。直到秦國滅五國後,齊王才頓感到秦國的威脅,慌忙將軍隊集結到西部邊境,準備抵禦秦軍的進攻。最終秦軍一舉攻占臨淄,俘齊王建,齊國滅亡。秦王在齊國設置了齊郡和琅琊郡。
張騫開絲路奉獻一生
張騫(約公元前164—前114年),漢族,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張騫是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他開拓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張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外交家。他不畏艱險,兩度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奠基,以此名垂史冊。
張騫出使西域,和秦漢之際中原王朝與匈奴關係的演變有著直接的關係。
秦漢時代,匈奴首領冒頓單於的手伸得很長,他動用 30萬精銳騎兵,東邊打敗了東胡,北邊征服了丁零,西邊驅逐了大月氏。這樣一來,匈奴統治的地盤越來越大,東起到朝鮮邊界,橫跨蒙古高原,與氐、羌相接,南邊則延伸到河套以至今山西和陝西的北部。
西漢初年,漢朝與匈奴之間基本上維持著一種和親關係。盡管漢朝皇帝將公主嫁給匈奴單於,饋贈匈奴厚禮,通關市,一再忍讓,可還是不能避免匈奴鐵騎的侵擾與踐踏。
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增強,漢朝決心改變這種被動局麵。漢武帝聽說,定居在西域的大月氏有報複匈奴的想法。根據這個線索,他選擇合適的人出使大月氏,準備采取聯合大月氏夾攻匈奴的方略。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張騫應募出使西域。
當時的西域是從五門關和陽關以西起(今新疆)到更遠的地區。在天山以南、塔裏木盆地南北邊緣的綠洲上,分布著一些小國。除此之外,其他地方幾乎是人煙稀少的荒漠。匈奴征服了其中的一些國家,設置了機構,並派了官員管理被占領的西域各國,根本目的是掠取這些地方的財富。
有道是“西出陽關無故人”,不僅是指通往西域的道路上舉目無親,更重要的是要麵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匈奴的威脅。可是,張騫領了皇命之後,全然不顧前麵的艱難險阻,他唯一的念頭就是:不辱使命,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務,徹底改變國家被匈奴侵略的現狀,以實現國家的安寧。
建元二年,張騫率領一百多人出隴西向西域進發。
在西行途中,張騫先被匈奴騎兵俘獲,拘留匈奴 10年,但他秉持漢節不失。後來總算逃脫,與堂邑氏奴甘父又繼續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
當時,大月氏已定居在媯水,又統領大夏,安居樂業,不願東返故土,也無意報複匈奴。張騫在大夏留居一年多,後來返國。
在回國的過程中,張騫為了避免再次遭到匈奴騎兵的偵緝,改變了行進的路線,從南道傍南山而行。但到底還是被匈奴捕獲,又被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
風塵仆仆遠道歸來的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的情況。漢武帝委任他為太中大夫。
那麼,這個太中大夫的官職究竟有多大?它的品級會有多高?這些在《漢書》中可以找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太中大夫的品級是三品,一般為皇帝親近的大臣,權位顯貴。
張騫出使西域,曆經磨難,九死一生,總算活著回來了,得了個太中大夫的官職,上朝就在皇帝跟前晃蕩,也算沒白受罪。
元朔六年,張騫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擊破匈奴,取得河西地帶。從此,鹽澤以東空無匈奴,漢與西域之間的道路終於打通了。
元狩四年,張騫再度出使西域,終於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他這次的任務是招引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係。張騫率將士 300人,每人備馬兩匹,牛羊以萬數,金幣絲帛巨萬。張騫到烏孫後未達到預定目的,於元鼎二年同烏孫使者數 10人返抵長安。隨後,被張騫派到大宛、康居、大夏等國的副使陸續來到長安。此後,漢朝與西域各國的交往日益頻繁,烏孫後來終於與漢通婚,共同擊破匈奴。
從此以後,漢王朝派到西域去的使臣每年多達十幾批,少則五六批。每批少則百餘人,多則幾百人。有的使者以所攜官物為私產,到西域牟利,因此使者隊伍實質上就是商隊。
張騫前後兩次出使匈奴,費時十五六年,行程數萬裏,足跡遠至今中亞地區。張騫是漢朝溝通西域“絲綢之路”的奠基人。因張騫在西域享有很高的威望,後來漢朝所遣使者多打著張騫的旗號,以取信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的報告備載於《史記》、《漢書》中,成為今天研究中亞史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張騫兩赴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奠定了中外友好關係,增進了個民族團結和民族間的物質文化交流。同時張騫也把自己的畢生獻給了這偉大的事業,可謂盡職盡責。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古代一條橫貫亞洲和連接歐亞大陸的著名陸上商貿通道。絲綢之路東起長安(今西安),經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跨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經中亞部分的獨聯體、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而達地中海的東岸(今羅馬),全長達7000多千米,其中中國境內的絲綢之路總長為4000多千米,比絲綢之路全程的二分之一還要長。
至今,絲綢之路已有 2000多年的曆史了。今天的絲綢之路沿線上保存著眾多的曆史文物、古跡、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風土人情,仍然吸引著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
在曆史上,被譽為沙漠之舟的駱駝曾經是絲綢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但在今天,遊客們可以乘坐飛機、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沿絲綢之路旅行,既快捷便利,又舒適安全。
中國段絲綢之路沿線上有著眾多的曆史文化古跡,這些古跡主要有: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保存釋迦牟尼佛骨的法門寺、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長城嘉峪關和漢代烽燧遺址、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塔爾寺、絲路重鎮高昌故城遺址等等。
中國絲綢的起源與發展
根據考古學的發現來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中期,我國便已經開始養蠶、抽絲、織綢了。到了商代時期,絲綢生產已經發展到了較高的工藝水平,並有了比較複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
隨著戰國、秦、漢時期的經濟大發展,絲綢生產也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然而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長期的戰亂,黃河流域的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到了隋代時,我國的蠶桑絲綢業重心已開始轉移到了長江流域。
唐朝時期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是產量、質量,還是品種,都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發展到宋元時期,隨著蠶桑技術的提高,我國的絲綢也曾有過短暫的輝煌。絲綢的花色、品種等都有了比較明顯的增加。尤其是出現了宋錦、宋絲和飾金織物三種較有特色的新品種,而且在蠶桑生產技術的總結和推廣方麵,也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時期,資本主義逐漸萌芽和發展,絲綢的生產與貿易也有了更大的變化。比如: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日益明顯,絲綢的海外貿易發展也迅速增多。然而在清朝時期,封建製度對生產力的阻礙也相當突出,絲綢業在苛捐雜稅和洋綢傾銷的雙重打擊下,陷入了比較可悲的境地。
新中國成立後,絲綢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古老的絲綢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日益煥發出新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