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揚智勇雙全完成使命
解揚(生卒年不詳),原籍為晉國(今山西繁峙)人,字子虎,所以人稱霍虎。他不但武藝高強,而且能言善辯,聰明過人。史載有“解揚守信”的故事。
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楚莊王派軍隊攻打宋國。
消息傳來後,宋王大驚失色。他想,自己國家這麼小,沒有多少兵力,將軍也沒幾個,怎麼能夠抵擋得了楚軍的攻勢呢?
於是,宋王緊急召集大臣們商量對策。商量來商量去,也拿不出好主意,宋王隻好派使者連夜趕往晉國求救。
晉王收到宋國的求救消息後,想派使者前往宋國。這時,有個人推薦了一個名叫解揚的人,說這個人忠實可靠,能言善辯,足智多謀,可以勝任。晉王當即把解揚召進宮中,向他交待了任務,並給宋王寫了一封回信,讓解揚交到宋王手中。
當天,解揚便打點行裝出發了。他一路急走,翻山越嶺,不停地趕路。
就在解揚路過鄭國的邊境時,被鄭人盤查,搜出了晉王給宋王的信。解揚被作為奸細送到鄭王那裏。鄭王看了晉王的信後,知道了解揚的使命。當時的鄭國也是個小國,政治上也要依附楚國。鄭王以為這是個好機會,何不把這個解揚獻給楚王,也表示我的一片心意呢?
於是,鄭王就命人把解揚押送到了楚國。
楚王見到解揚後,親自給解揚鬆開綁繩,讓他到上座。解揚怒目而視,對楚王說:“要殺就殺!”
楚王笑著說:“我早就聽說過先生的大名了,今天能在我的宮裏相見,真是太高興了。”說著,他吩咐手下大擺酒席,宴請解揚。
席間,楚王對解揚的才學和本領大加讚揚,並讓解揚到自己身邊來,還要給他高官厚祿。解揚堅決推辭了。
楚王看解揚態度十分堅決,便又改變了話題,說:“既然你這樣固執,我就不勉強了。隻求先生一件事,您還是作晉國的使者去宋國,到那兒以後隻說一句話‘晉國派不出援軍了’就行,你看怎麼樣?”
解揚一聽,說:“我家主公對我寄予厚望,委我以重任,我不能做對不起他的事!”
楚王說:“我的軍隊已經把宋國的四城圍得水泄不通,您根本進不了城,沒法把晉王的信交給宋王。您隻要站在我的樓車上,向城上的宋軍喊一句話就行了,晉國不會有人知道您喊了些什麼……”
“大丈夫頂天立地,決不幹這種雞鳴狗盜之事!”解揚打斷楚王的話,拍案而起。
楚王忙把解揚按在座位上,連聲說:“先生息怒……”他向門邊一揮手,幾個侍從抬著一個大錦盒走到解揚麵前,楚王把盒蓋打開,原來裏麵裝滿了金銀財寶。
楚王說:“先生,隻要您按我的意思辦,這些是見麵禮。想要什麼,我都能滿足您。”
解揚看都沒看一眼,幹脆一閉眼,把頭扭到一邊。
楚王再也按捺不住心頭之火,他惡狠狠地說:“解先生,您要是敬酒不吃吃罰酒的話,可別怪我不客氣了!”
解揚雖然表麵上很鎮靜,但心裏卻在反複地思索著該怎樣脫身,去完成主公交給的任務:“如果我咬牙堅持到底,他是絕對不會放我出去的,那麼主公的使命就全泡湯了,楚國很快就會把宋國吞並。”
楚王見解揚半天沒說話,皺著眉思索著什麼,以為解揚有點回心轉意了,就趕緊又湊到解揚身邊,小聲說:“解先生,原諒我剛才把話說重了。您再考慮考慮,如果您留在我這裏,我負責把您的家人平平安安地接來,你們在這裏團聚。”
此時此刻,解揚已經打定主意,他說:“好吧,我服從您的安排,我馬上去宋國告訴他們晉國不派兵了。”楚王高興地說:“好!好!不過,我兵臨城下,宋國是根本不可能打開城門讓您進去的。您無論如何也得用我的樓車和宋國聯係。”解揚點點頭說:“就這麼辦!”當下,解揚由楚將陪同來到宋城下。果然,楚軍黑壓壓地集結在一起,
隨時準備攻城。宋國則是吊橋高懸,城門緊閉,連隻鳥也飛不進去。幾個楚兵推來了一輛正在瞭望偵察的樓車,車立柱上的望樓已經放到地上。解揚走進去後,楚兵用力絞動轆轤牽動大繩,望樓徐徐上升,一會兒就升到了立柱的頂端。解揚從裏麵往外一看,自己果然已經和城樓一般高了。
這時,解揚把雙手攏在嘴邊,對著城上的宋軍高聲喊道:“宋國的守將請出來!我是晉國的使者,特來向你們傳達我家主公的口信,我們晉國已經出動了全部兵馬,請你們放心,全力守城……”
車下的楚將聽到解揚的喊話,臉色大變,急忙命令士兵鬆繩子,把解揚放下來。解揚抓緊最後的機會,在望樓下降的時候,拚命喊著:“你們一定要堅守待援,決不要向楚國投降啊!”
望樓降到地麵,楚將把解揚從裏麵拖出來,又押到楚王那裏。楚王聽完楚將的報告,氣得怒目圓睜,在廳內來回踱步。解揚卻站在那裏,臉上一副安然自得的樣子。楚王看了看解揚,倒不生氣了,走過來說:“難得您對晉國的一片忠心。我敬重您的為人,不想處治您了,立刻放您回去。”解揚暗暗慶幸自己被楚軍俘虜,方能利用楚軍的樓車把消息傳遞給宋國,不然的話,自己又怎能和被圍困的宋國人取得聯係呢?解揚以自己的忠誠和機智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從晉國傳來的消息,使不安的宋王吃了顆定心丸。他隨即命令軍民咬牙堅守,等待援軍的到來。就這樣,一直堅守了幾個月。
楚王見把兵力、物力都消耗在這兒,一時也看不出獲勝的希望,就暫時放棄了吞並宋國的企圖,把軍隊撤了回去。
麵對楚王高官厚祿的誘惑,解揚不為所動,把自己到楚國來的目的牢記於心,終於“不辱使命堅決執行”。如果不能成功勸服楚王解宋王之圍,宋國的存亡將岌岌可危。
宋國曆史
宋國是周朝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公爵,國君子姓,位於現在的河南商丘一帶,都城為睢陽(今河南商丘)。宋國的疆域在最大時包括今河南東北部、江蘇西北部、安徽北部、山東西南部等地區。
春秋初年,宋國仍然施行“兄終弟及”製。宣公即位19年,身患重病,但是,他並沒有把自己的王位傳給兒子殤公,而是讓給了自己賢明的弟弟穆公。不久,宣公去世,穆公應宣公的要求即位,是年為公元前 728年。
穆公在位九年後去世,臨終前,把君位讓給了宣公的兒子殤公。
殤公即位後,喜好戰爭,在位10年中就發生了11次戰爭,百姓苦不堪言,於是重臣華督在公元前 710年殺了殤公,從鄭國迎立穆公的兒子莊公即位。自此,戰爭不斷,直到宋康王四十三年(公元前 286年),齊湣王發兵滅宋,宋國的最後一個國君偃死在魏國。宋立國761年,共經26世、35君。
探究“解”姓的曆史淵源
據史學家考證,我國人在50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姓。那時是母係社會,因而人們隻知道有母親,不知道有父親,所以“姓”字也是由“女”和“生”兩個字組成,形象地說明了最早的姓與母親有關。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中而來。“解”姓是一個中國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 174位。關於“解”姓的淵源主要有下麵幾種說法: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孫姬良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第二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東周初期成周城垣解,屬於以居邑地名為氏。第三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第四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唐雎勇鬥秦王保國土
唐雎(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策士。他為人有膽有識,忠於使命,不畏強權,敢於鬥爭並敢於為國獻身。90歲高齡時他西說強秦使秦不敢加兵魏國;曾經在魏國滅亡後出使秦國,冒死與秦王抗爭,粉碎秦王吞並安陵的陰謀。
有一天,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想要用 500裏的地方來交換你們的安陵,你可一定要答應我!”
安陵君說:“大王對我施予恩惠,拿大的地方換小的地方,真是太好了。可是這塊封地是我從先王那裏繼承來的,我願意終生守護它,實在不敢拿來交換呀!”
秦王知道後很不高興。安陵君為了緩和緊張的局勢,便委任唐雎出使秦國。
唐雎到了秦國後,秦王對他說:“我願意拿 500裏的地方去換安陵這個隻有 50裏的地方,而安陵君卻不答應我,這是何道理?再說,我們秦國滅了韓國和魏國,而安陵君僅憑 50裏的地方能夠保全下來,那是因為我認為安陵君是個忠厚年長的人,因而沒有欺侮他。如今,我拿十倍大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他竟然敢違抗我,這不是輕視我嗎?”
唐雎回答說:“大王誤會了,安陵君從祖上繼承了這塊封地,就要守住它,哪怕是有一裏大的土地也是不敢交換的。”
秦王怒道:“你見過天子發怒的情形嗎?”唐雎回答說:“我沒有見過。”
秦王說:“天子怒,能叫百萬人死亡,流淌出來的血水有千裏遠,就像一條河。”
唐雎說:“大王見過平民百姓發怒的情形嗎?”
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了帽子光著腳,撞撞地罷了。”
唐雎接著說:“你說的是平常百姓發怒,不是有識百姓發怒。專諸刺殺王僚的時候,可以看到掃帚星衝擊了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有一道白氣射穿過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在宮殿上搏擊。這三位,都是平民,他們心裏的憤怒還沒有發作出來,上天就降下征兆。現在再加上我,就要成四個人了。如果勇士發怒,死的隻有兩個人,流出的血不過是五步遠,而天下人卻要因此身著縞素慟哭哀號了。”
說著,唐雎便拔出劍,站起身來。
秦王見狀,嚇得臉都變了顏色,趕緊站起身來賠禮道歉,說:“先生快坐下,息怒息怒。我明白了,韓魏兩個大國都滅亡了,而安陵僅憑50裏的地方卻得以保全,就是因為先生之故呀!”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便是麵對秦王的憤怒與威脅,唐雎仍堅持正義,勇抗暴秦,終不負眾望,使秦王威風掃地,勝利地完成了使命。如果唐雎心中沒有使命感,沒有責任意識,他怎能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勇往直前,擊退秦王的威逼?
唐雎說信陵君
信陵君殺了魏國的大將晉鄙,解救了邯鄲城,擊破了秦軍的包圍,保存了趙國的實力。信陵君回到趙國後,趙孝成王親自到郊外去迎接他。這時,唐雎對信陵君說:“我聽過這樣一種說法,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