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鞠躬盡瘁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早年外號也稱“臥龍”或“伏龍”。諸葛亮是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大臣,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發明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諸葛亮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諡為忠武侯,所以被稱為武侯、諸葛武侯。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也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
夷陵之戰後,劉備敗歸白帝城,於 223年病死,丞相諸葛亮受遺命輔佐後主劉禪。
劉禪即位後,諸葛亮以丞相兼益州牧,“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直到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為蜀漢政權嘔心瀝血,做了許多工作。正如諸葛亮自己所說:“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所能逆也。”
諸葛亮首先致力於蜀吳的修好,派尚書鄧芝出使吳國,恢複兩國聯盟關係,蜀漢免除了後顧之憂。其次是穩定和發展經濟。劉備在世時,諸葛亮鎮守成都,經常做到“足食是兵”。後主初立,加之夷陵新敗,諸葛亮更是“務農殖穀,閉關息民”。由於措置得宜,蜀漢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
在穩定內部後,諸葛亮做了兩件大事,即征服南中和出兵伐魏。劉備在世時,曾用鄧方和李恢先後為廉降都督,統治南中的“西南夷”。劉禪新立,南中牂柯郡太守朱褒、益州郡大姓雍闓、越雋郡夷族首領高定同時反叛。
南中是蜀漢的後院,後院起火,不但會牽製諸葛亮北伐,而且會直接影響蜀漢的穩定。諸葛亮曾說:“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並日而食。”南征的目的是為了穩住後方,所以諸葛亮主要采取攻心戰術,對反叛的主要首領孟獲“七縱七擒”,終於使其心服。南中平定後,諸葛亮任用當地人和少數部族首領為官吏治理地方,不留兵,不運糧,繼續執行“夷漢粗安”的攻心戰術。清人趙藩在成都諸葛武侯祠所題的一副對聯說:“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
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則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省。”攻心戰術和執法嚴明,是諸葛亮治蜀的成功之處。安定南方後,諸葛亮就專意於北方,揮兵關隴。從建興五年起到建興十二年,在諸葛亮生命的最後八年中,他曾六次率師北伐曹魏。從曹魏和蜀漢雙方的力量對比可以看出,蜀漢的實力遠不如魏。諸葛亮之所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既是以興複漢室相號召,維持蜀漢的生存,也是為了“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盡管出師北伐沒有能取得成功,但是在諸葛亮的悉心治理下,蜀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他修明法令,平定南中推行了一係列的惠民政策,也使僻居益州一隅的蜀漢支撐了將近半個世紀。所以陳壽在概述諸葛亮一生業績時曾這樣說:“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很具體,全麵概括了諸葛亮的功績,承認了他的智慧、謀略與政治軍事才能。充分肯定了他對劉備的忠誠與盡職盡責精神。人們在領略諸葛亮精神境界的同時,也會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庸主劉禪
據陳壽的《三國誌》中記載,劉備在臨終前曾囑咐兒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意思是說,你以後在與丞相相處時,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
劉禪在繼位的初期,也確實聽從父親的遺命,“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並放權給諸葛亮處理軍政大事。而隨著劉禪對軍國治理的深入了解,便開始對諸葛亮窮兵黷武地進行獨力北伐而導致國力衰退的政策看法有了分歧。可是,基於劉備訂立的北伐統一中國、恢複漢朝宗室的既定政策,以及諸葛亮在蜀國國內的崇高威望,劉禪在諸葛亮主政期間仍然能以團結為重,全力地支持諸葛亮的北伐。
據《三國誌》記載,諸葛亮死後劉禪便廢除了丞相製,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製衡,將軍政事務完全分開。後來,“乃自攝國事”,提出“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由蔣琬、費禕、董允等人主政,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後再從長計議北伐的政策,並親自處理除了對外戰爭領域之外的國內軍政事務。
另外,劉禪對於繼承了諸葛亮職務的薑維也進行了諸多製衡,嚴重地拖慢了北伐的進度。
可是,由於劉禪對軍隊缺乏可靠的控製權,不敢對主張急於北伐的軍方將領太過壓迫,結果導致施政方針混亂。而且,劉禪對於宦官黃皓也過於寵信,最後蜀漢於 263年亡國。
蜀國亡後,劉禪便移居魏國的都城洛陽,留下了“此間樂,不思蜀”的名句,並給司馬昭留下了“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誡子書》
(三國)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譯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的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誌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自己的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誌,增長才幹也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誌向,也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誌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裏,悲傷歎息,又怎麼來得及呢?
兢兢業業梅蘭芳
梅蘭芳(1894—1961年),字畹華,原籍江蘇泰州,長期寓居北京。他在 50餘年的舞台生涯中,精心鑽研,勇於革新,創造了眾多優美的藝術形象,演出了大量優秀劇目,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深受國內廣大群眾的喜愛,並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梅蘭芳的藝術成就對現代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我們讚歎一幅畫的時候,常說畫畫得栩栩如生。而我國著名的京劇大師梅蘭芳,真的讓畫中人活了起來。
有一回,梅蘭芳去拜訪朋友。在朋友的書房裏,他被一幅國畫深深地吸引住了。畫的名字是《散花圖》,畫中的天女身披飄逸的風帶,手捧盛滿奇花異草的寶籃,乘風馭氣,把鮮花撒向大千世界。
看著看著,神思徜徉,畫中的天女似乎動了起來,梅蘭芳仿佛看見天女揮動著五彩的風帶,在畫中翩然起舞。長長的彩綢隨身飄舞,上下旋轉,如同舞台上的長水袖搖曳多姿,卻比水袖更加飄逸,增添了詩一般的神話意境。天女駕雲乘風而行,所過之處,落英繽紛,萬紫千紅……
這悠揚的舞姿、絢麗的色彩,與京劇舞台上的表演是多麼相像啊!梅蘭芳產生了一個念頭——要把這幅《散花圖》搬到京劇舞台上,要讓美麗的天女在舞台上活起來。
於是,梅蘭芳就把這幅畫借回家中,反複揣摩,最後和友人齊如山一起構思了一出神話劇。
該劇一共有六場,重點就是《雲路》和《散花》。其中,《雲路》一場表現天女離開了眾香國去毗耶離城時,一路上看到了迷人的景物,載歌載舞,感慨大千世界的奇妙景觀。《散花》一場則是天女與花奴等一行人站在平台上,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遍撒鮮花,使得滿台落英繽紛,花團錦簇。
梅蘭芳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憑借對畫的想象設計了全劇的長綢舞和各種身段動作,運用腕力、臂力及腰腿功舞動風帶,並同時融入“跨虎”、“鷂子翻身”等武功身段,構成各種優美造型,使天女置身於“天馬行空”的神話意境,形成了“文戲武唱”的新風格。他還舍棄傳統的京劇服裝,讓舞台上的天女穿起了像畫中人一樣雍容華貴又妖嬈多姿的古裝行頭。
1917年 12月,《天女散花》終於走上了舞台,一經演出便受到觀眾熱烈歡迎。梅蘭芳應邀到上海演出,紅極一時。
梅蘭芳對藝術的想象力果然賦予了畫中人物以生命,京劇舞台上的天女到今天還沒有停下她那優美的舞蹈呢。
梅蘭芳對京劇藝術由衷地熱愛,為了我國的京劇藝術,他奉獻了畢生的精力。梅蘭芳為演好《天女散花》兢兢業業,觀察入微的責任意識不僅在戲曲藝術界享有盛譽,更讓後人知道出色的表演技藝也需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