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憤而賣畫
日本侵略中國期間,成為淪陷區的上海一片混亂,不是停水停電就是空襲警報,每天人們都生活得提心吊膽。梅蘭芳就是在這種艱苦環境裏也依然堅持作畫,而且克服了一係列難以想象的困難,畫技大有長進。
經過 8個月的苦戰,梅蘭芳畫了 170多件作品,題材十分廣泛,包括仕女、佛像、鬆樹、梅花等。1945年春天,梅蘭芳的這些作品同葉譽虎的作品一起在上海成都路中國銀行的一所洋房裏展出,受到了廣大參觀者的好評。
展覽結束後,為了生計,梅蘭芳被迫將其中的大部分作品賣掉,所得收入一是還債,二是安排家庭生計,三是資助劇團裏生活更困難的人。
後來,梅蘭芳苦澀地回憶著這幾年的滄桑曆程,心境憂悶地對朋友說:“一個演員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際,因為抵抗惡劣的社會環境,而蓄須謝絕舞台演出,連嗓子都不敢吊,這種痛苦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之所以繪畫,一半是為了維持生活,一半是借此消遣。否則,我真是要憋死了。”
四大名旦
1927年,北京的《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的活動。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四人當選,被譽為京劇界的“四大名旦”。
梅蘭芳(1894—1961年),出生於京劇世家,8歲開始學戲,11歲登台演出,擅長青衣,兼演刀馬旦。在幾十年的舞台生涯中,梅蘭芳對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等各個方麵都有著創造性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
梅蘭芳功底深厚,文武兼長。他台風優美,扮相極佳;嗓音圓潤,唱腔婉轉嫵媚:創造了為數眾多、姿態各異的古代婦女的典型形象。梅派的代表作有《宇宙鋒》、《貴妃醉酒》、《斷橋》、《奇雙會》、《霸王別姬》和《穆桂英掛帥》等。
梅蘭芳還曾率京劇團多次赴日本、美國、蘇聯等國演出,將中國的戲曲傳播到了國外,是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程硯秋(1904—1958年),自幼學戲,演青衣,受師於梅蘭芳。程硯秋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他講究音韻,注重四聲,追求“聲、情、美、水”的高度結合,並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程派”。程硯秋擅長演悲劇,曾編演過《鴛鴦塚》、《荒山淚》、《青霜劍》、《英台抗婚》、《竇娥冤》等戲,大多戲目都表現了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命運。 尚小雲(1900—1976年),幼入科班學藝,14歲時被評為“第一童伶”。
尚小雲初習武生,後改為正旦,兼演刀馬旦。
尚小雲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尚小雲的代表作有《二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
荀慧生(1900—1968年),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學藝,19歲改演京劇,扮演花旦、刀馬旦。荀慧生功底深厚,可以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的長處,將其熔京劇花旦的表演於一爐,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荀派”。荀慧生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一類的婦女角色,以演《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釵頭鳳》、《荀灌娘》等劇而著名。
黨員楷模孔繁森
孔繁森(1944—1994年),1944年出生於山東聊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18歲參軍,在部隊幹了7年,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複員後,他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做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剛到西藏,他又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以此銘誌。
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要求赴藏工作。
孔繁森到達西藏以後,原定擔任日喀則地委宣傳部副部長,但是,當地黨委考慮到他年輕能幹,征求他本人的意見後,便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崗巴縣擔任縣委副書記。
在崗巴工作的三年之中,孔繁森幾乎跑遍了全縣的鄉村和牧區,積極訪貧問苦,與當地的群眾一起收割、打場,幹農活、修水利。
1981年,孔繁森奉命被調回山東,先後任莘縣縣委副書記、行署辦公室副主任、地區林業局長、聊城地區行署副專員等職。
1988年,孔繁森在母親年邁、三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仍然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入西藏工作,並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
為了發展當地的教育事業,孔繁森跑遍了全市八個區縣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辦、村辦小學,將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 45%提高到了80%。全市的 56個敬老院和養老院,他走訪過 48個,給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
由於西藏偏遠地區的醫療衛生條件較差,孔繁森每次下鄉時都要帶上一個醫療箱,再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藥,送給藏區急需的農牧民。一個醫藥箱雖然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但對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這往往是性命交關的大事。
1993年,孔繁森在西藏工作的期限已滿,本可以調回來,可是,孔繁森卻堅持繼續留在西藏工作,擔任阿裏地委書記。
為了摸清實際情況,孔繁森經常深入調查研究,求計問策,尋找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不到兩年的時間,孔繁森就跑遍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
阿裏是西藏地區最為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區,在外出時,常常一天都看不到一個人影。孔繁森每次在作調查時,餓了就吃口風幹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來的雪水。旅途雖然艱苦,但孔繁森卻樂觀風趣地對一起隨行的人員說:“快嚐嚐,這是上等的礦泉水,高原沒有汙染。等我們開發出來了,讓外國人花美元來買!”
在孔繁森的勤奮努力工作下,阿裏地區的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1994年,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8億元,比上年增長37.5%;國民收入超過1.1億元,比上年增長6.7%。
為了製訂把阿裏地區的經濟帶上新台階的規劃,孔繁森準備在最有潛力的邊貿、旅遊等方麵下工夫,為此,他帶領有關部門,親自到新疆塔城進行邊貿考察。
然而在1994年 11月 29日,孔繁森在完成任務返回阿裏的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僅50歲。
在孔繁森的葬禮上,懸掛著一幅挽聯,形象地概括了他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對他的懷念:
上聯: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
下聯: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
“老是把自己當珍珠,就時常有怕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路。”孔繁森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恪盡職守,一心為民,政績卓著,深受西藏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是廣大黨員幹部學習的楷模。
孔繁森收養孤兒
1992年,拉薩市發生地震,孔繁森撫養了三名因地震而失去父母的孤兒,並經常用自己的工資來資助生活貧苦的藏族群眾。所以,經常不到半個月,他的工資就所剩無幾了,他又悄悄地跑去獻血。
在一年時間裏,孔繁森先後獻血900毫升,並把所得的營養費 900多元全部用於三個孤兒的生活補貼上。
古格遺址
古格王國是西藏西部阿裏無人區的一個偉大王朝。300多年前,古格王朝由盛而衰,消失在高原上的茫茫沙海之中。
古格遺址共留下各類殿堂房屋445座,洞窟879孔,碉樓58座,各類佛塔28座,塔牆一道,防衛牆10道,隧道或暗道4條,總麵積達71萬平方米。
沈浩為民嘔心瀝血
沈浩(1964—2009年),安徽蕭縣人,畢業於安徽省銅陵學院。1986年7月沈浩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在省財政廳參加工作。2004年 2月,他積極響應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等職務。在小崗村任職近6年中,沈浩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在廣大幹部群眾心中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