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3 / 3)

沈浩是安徽省蕭縣人,畢業後便被分配到省財政廳工作。2004年,沈浩響應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的任職幹部,前往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工作,擔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等職務。

鳳陽縣小崗村是我國最早搞大包幹的地方,名聲遠播。自從上任以後,沈浩便在小崗村兢兢業業地工作,先後為村裏修建了公路,為散居的 26戶村民集中蓋了住宅樓,並在村裏成立了大包幹紀念館,處處為村裏的發展謀規劃、辦實事。

2005年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召開,沉浸在秋收喜悅中的小崗人再一次興奮起來。黨中央總書記在會上用平實的20個字,為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

為此,沈浩帶著“大包幹”帶頭人、村幹部、村民代表等,一起趕赴華西村、耿莊、大寨、西溝村、南街村等名村取經學技術。從書本中,他們找到了思路;從實踐中,他們學到了實例。

沈浩的心中漸漸明朗起來:開發現代農業,發展旅遊業,招商引資發展村級工業。而且,要想邁開步子,就要解放腦子。

但是,要做到這點根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遇到重大決策時,沈浩都要和“大包幹”的帶頭人們一起商量對策。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優質養殖示範區辦起來了,種植雙孢菇的創業大學生引進來了,小崗鋼構廠等企業也開始生產了,大包幹紀念館建起來了……

在離小崗村的不遠處就是著名的滁州琅琊山醉翁亭。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與民同樂”的思想經常提醒著沈浩,讓他明白,要想讓小崗村的百姓“同樂”,就先得讓大家“同富”。

在沈浩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民的農家樂旅遊服務啟動了。小崗村當年的茅草屋、“大包幹”紀念館、文化廣場等,都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沈浩還爭取到有關部門的支持,開辟了直通合肥的長途汽車線路,創安徽全省由一個村發往省城班車的先例。

2006年春節前,小崗村26戶住房比較困難的農民都搬進了160多平方米的兩層樓房,過上了熱熱鬧鬧的新年。

2006年底,沈浩在小崗村任職三年屆滿,準備調回,但是,村民們卻強烈要求沈浩留下。村民們派了十個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組織部、財政廳要求讓沈浩留在小崗村,再帶領他們幹三年。就這樣,沈浩又留在了小崗村。

2008年9月30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前,黨中央總書記來到小崗村考察。總書記對鄉親們說:“希望大家齊心協力,努力把農業生產搞上去,把文化生活搞豐富,把村莊環境搞整潔,使日子過得一天更比一天好!”

總書記的殷切期望既讓鄉親們感到了溫暖和鼓舞,也讓在場的沈浩感到了沉甸甸的責任。

隨後,沈浩繼續帶領小崗村村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擬訂了小崗村新農村建設規劃。

按照這個規劃,小崗村將形成“一環兩軸一點九區”的規劃結構,對現有村莊進行整治,包括建築外立麵、村容村貌整治,進而將小崗建設成現代農業的示範村、製度創新的實驗村、城鄉統籌的先行村、文明和諧的新農村。

2009年1月8日,小崗村與“美國 GLG集團”、“從玉菜業”、“瑤海”、“天下一碗”簽下了四份投資大單。招商引資,也是小崗村發展的關鍵一環。

簽單後,GLG集團要在小崗村建立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園。項目馬上就要開始建設了,地麵必須平整。時間隻有五天,而最大的難題就是遷墳。

在農村,遷祖墳那是件天大的事。於是,在2009年4月12日,村“兩委”開會,挨家挨戶動員。4月14日,村幹部帶頭鋸樹、遷墳,第二天,村民們全動起來了,最多的一家遷了 12座祖墳。

麵對鄉親們的支持,沈浩十分感動,抱拳三作揖,高聲道:“先人們,沈浩向你們道謝了!父老鄉親,謝謝你們支持小崗村工作!謝謝你們支持咱們子孫後代!”

就這樣,204座祖墳在預定時間全部遷完。

2009年9月起,在總書記考察完小崗村的一周年之際,小崗村參加了第三批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沈浩和村黨委把黨員們從繁忙的工地上、田地裏請到一起,謀劃小崗村的科學發展之路。

然而,第二個三年任期又要到了。為了留下沈浩,小崗村人兩次“紅手印”,個個千斤重。

可是,就在 2009年 11月 6日晨,沈浩終因積勞成疾,猝逝在工作的一線上。

沈浩雖然走了,但沈浩這個盡職盡責的農村基層幹部的精神卻永遠地活在小崗村村民們的心中。

沈浩是優秀共產黨員的代表,為了小崗村的富強,可謂嘔心瀝血。作為一個共產黨人,他盡職盡責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贏得的不隻是小崗人的敬愛,更是全國人民的愛戴。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是指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製形式。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基本特點,是在保留集體經濟必要的統一經營的同時,集體將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承包給農戶。而承包戶需要根據承包合同規定的權限,獨立作出經營決策,並在完成國家和集體任務的前提下,分享經營成果。通常的做法是將土地等按照人口或勞動力比例,根據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分給農戶來進行經營。承包戶和集體經濟組織簽定承包合同。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目前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製,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幹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製。

1983年,中央又下發文件,指出聯產承包製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1991年11月 25—29日舉行的中共十三屆八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決定》提出,把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製、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作為我國鄉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一項基本製度長期穩定下來,並不斷充實完善。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作為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鍋飯”的舊體製。而且,隨著承包製的推行,個人付出與收入掛鉤,從而使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又稱雙條鼓,流行於明清時期。風陽花鼓最初表現形式為姑嫂二人,一人擊鼓,一人擊鑼,口唱小調,鼓鑼間敲。

風陽花鼓唱的都是民間小調,曲目有近百種。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戶到鳳陽。由於鳳陽地區人口激增,災荒也不斷,導致這些遷徙的江南巨戶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嚴禁他們離開鳳陽,所以他們想出了假扮乞丐乞討、以打花鼓唱曲為生的方式離開鳳陽。其實後來流傳的鳳陽乞討者眾多是對曆史的歪曲,實際情況並不是。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鳳陽歌》,歌中唱道:“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牛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根據清代的記載,早期花鼓“音節淒婉,令人神醉”。

另有一首流傳深廣的是“左手鑼,右手鼓,手拿鑼鼓來唱歌,別的歌兒我也不會唱,單會唱一支鳳陽歌”。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鳳陽花鼓的形式和內容也隨之起了很大變化,鳳陽花鼓成了鳳陽人自娛自樂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鄉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賓客,鳳陽人總要熱情表演一番,以表達歡樂的心情。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勢、演唱等揉進了現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濃鬱的地方特色的同時,形式更加活潑多樣,氣氛更加熱烈歡快,鳳陽花鼓的名聲也越來越大。近年來,鳳陽民間花鼓藝術團體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民間藝術表演和比賽活動,參加多部影視片的拍攝,並在全國獲獎。鳳陽花鼓近年還走出國門,到日本表演,獲得讚譽。

一直以來,鳳陽縣的孩子們還在節慶時跳這一地方特色的舞蹈,保持著古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