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身為弱女子,卻總也改變不了陽剛的心性,一聽到悲壯之人之事跡,就心動,就激動,就熱血沸騰,就按納不住地想要提起春秋筆!

此一番是在浙江寧海縣,聽到明朝第一大儒方孝孺的故事。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在其《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中,把方孝孺、柔石等納入他的筆下,一並稱讚他們身上表現出了“台州式的硬氣”。

方孝孺(1357~1402)是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寧海縣大佳何溪上方村人,號遜誌,時人尊稱“正學先生”。明史記載:“孝孺幼警敏,雙眸炯炯,讀書日盈寸。日坐一室不出門庭,理趣會於心,雖鍾鼓鳴、風雨作不覺也”,被譽為“讀書種子”。後師從“開國文臣之首”的翰林學士宋濂先生,是最優秀的學生,“濂門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出仕後,方孝孺曾任翰林侍學、文學博士,主持過京考,成為明代名滿天下的第一大儒。通觀其一生,他學術純正,博學多才,品格嚴謹,生性耿直,“恒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不僅是明朝、也是中國曆代知識分子中的第一等人物。

天下熙熙,才人眾眾。方孝孺打動我的,還不是其淵博深厚的學養和超越眾人的才華,而是他的氣節,即魯迅先生讚譽的“硬氣”—方孝孺是中國曆史上(大概也是世界曆史上)唯一被“誅十族”的人。此乃為何呢?明清以後的多種版本都有記載,有的狀寫得活靈活現,如親臨現場。讀之,真讓人血脈賁張,壯懷激烈: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為明惠帝,惠帝聽從兵部尚書的削藩建議。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後來的明成祖)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揮軍南下。惠帝也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皆出自方孝孺之手。

燕軍攻破京師後,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但方孝孺拒不投降,被捕下獄。朱棣想借用方的威信來收攬人心,屢次派人到獄中勸降,還希望由他撰寫新皇帝即位詔書,但方堅決不從。最後,朱棣強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披麻帶孝而入,悲慟至極,哭聲響徹大殿。

朱棣上前招撫方孝孺,告訴他惠帝已死,勸他輔助自己即位,就像周公輔助成王一樣。方厲聲質問朱棣,那為何不立惠帝的兒子或弟弟為君呢?朱棣無可奈何,隻好命人把筆墨投到方孝孺麵前,強迫他寫詔書。方拿起筆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字,即擲筆於地,罵道:“就是死了,我也不寫詔書!”朱棣即威脅他說:“你不怕被誅九族嗎?”方硬邦邦回答:“即使誅我十族又怎麼樣?”朱棣怒不可遏,命人用刀把方孝孺從嘴角直割到耳朵,方滿臉是血,仍忍著疼痛怒罵不絕。

最後方孝孺被打入死牢。朱棣果然要“誅十族”,派人大肆搜捕方的親屬、門生和朋友,共抓住873人,一一押解到方孝孺麵前行刑,“孝孺十族之誅,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殺,愈殺愈激,至於斷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顧。”方孝孺的弟弟方孝友將要被殺時,方看著弟弟,淚流滿麵,其弟卻對其吟詩曰:“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到家山。”方孝孺亦強忍悲痛,作賦對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三綱易位兮四維不修。骨肉相殘兮至親為仇,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庶不我尤。”

最後,方孝孺被腰斬於南京聚寶門外。傳說行刑後,他還以肘撐地爬行,以手沾血,連書了12個半“篡”字才斷了氣。方孝孺的妻子和兒女自知躲不過,都是自殺而死的,還有數千人遭株連而投獄和流放充軍……

慘哪!

壯哉!

中國過去有一句老話“人死燈滅”,我發現其實嚴重不對。有些時候,應該改成“人死燈耀”,如方孝孺。

在寧海的幾天時間裏,在方氏故裏,在各個博物館、紀念館、機關、學校、街道,在老百姓的口碑中,到處都光耀著“方孝孺”三個字,著實令人感到寧海人民對自己這位鄉賢的敬重、熱愛和自豪。

那一日,我們走進千年古村前童古村。600年前,古村就辦起一座書館“石鏡精舍”,曾兩度邀請方孝孺蒞臨講學,使書館名聲顯赫,風靡一時。在鄉親們的帶領下,很快,我們就在那綠蔭蓊翳、小橋流水的古韻裏,在一大片“雞犬之聲相聞”的灰色農舍群中,看到一處宏闊的大院落,便是當年“石鏡精舍”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