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到7月,我赴英國參加女兒的畢業典禮,借機住了51天。這是我第一次到英國,而且住下來做老百姓,像普通英國人一樣茶、米、油、鹽、醬、醋、行,十分難得。“橫看成嶺側成峰”,身在此山的體悟當然和旅遊一趟,住飯店、跑景點的感覺完全不同。
我用自己的胃品嚐英國菜飯,用自己的胸腔呼吸英國的空氣,用自己的眼睛觀察英國的大事小事,用自己的心體味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民眾。然後自然的,時時就跟我們中國的人和事加以比較,而然的呢,當會思考其中的曆史淵源、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思維方式、國家政體,還有自然地理環境的種種影響,等等。
從表麵上看,英國人的生活非常平靜,不但看不到漣漪,甚至都聽不到聲響。各人過各人的日子。個人把日子過好了,就是把國家的日子過好了。整個社會的風俗就是這麼舉輕若重。
從整體來看,英國基本還好,其“基本生活、生活質量、教育水準”三大項指數是0.942,中國才勉強達到0.7.英國的文明程度也高,人與人的關係充滿親切和信任,絕少詐騙。英國的空氣質量之好、食物之無汙染,到處都是鮮花綠樹,人與動物和睦相處,都是令人極度羨慕的。尤其是英國的小城鎮普遍相當好,安靜,富足,文明,生活質量和精神質量都高。我強烈認為:如果說中國和英美歐洲的經濟差距還有一百年的話,主要是差在小城鎮。
過去因為總是看到“老牌資本主義英國不斷衰落”的報道,所以我以為英國真的不行了呢。其實這個國家還是非常厲害的,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人均GDP高達45301美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
可是我又感覺:英國顯得陳舊,一切都是既成事實,沒有什麼大的改革和發展動力了。不像中國,雖然有點亂,腐敗,汙染,財富迅速向少數階層集中,但還是有急切變革的動力,也有想把社會改造好的奮鬥之心。
英國的社會福利也太寬鬆,無工作者的補貼過於寬厚,每人每周80英鎊,每個月就是350鎊,那麼一個4口之家就是1400英鎊。另外為了保證下一代的充足營養,學齡前孩子還發有牛奶票、水果票等等,憑票到超市免費領取。這麼些錢能保證一家人吃、穿、用都不愁,還能住上政府提供的幾乎是不收租金的住房。如此一來,就有為數不少的一批懶漢幹脆不工作了,生上幾個孩子,一輩子就靠政府養著。
英國不缺水,天天下雨,起初極令我羨慕。但後來發現,剛才還大太陽呢現在就下雨,而且是晚上晴天白天下雨,待久了就煩了。天氣冷嗖嗖的,我帶的衣服全是夏天的,一件也沒穿上。也沒買一件衣服,號不對,樣子也沒有中國多,還比中國的貴很多很多。看來咱們中國的服裝業真的趕上去了,由此我特增加了民族自信心:中國人一旦認真做事,很快就能做得非常好。
英國的物價實在是太貴了,上一個衛生間都要人民幣4元錢,1瓶醬油13元,1斤豆芽10元,一個柿子椒8元,坐一次公交車20元。以至於有許多英國人都負擔不起,遷居到西班牙去了。
倫敦的人太多了,就像擁擠的北京。泰晤士河兩岸基本都是民宅,橋也很普通,比起巴黎塞納河兩岸藝術長廊般的美景來說,真是一個天堂一個人間,怪不得法國人看不起英國人呢。
即使是這樣,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文明差距還有200年到300年。想想中國最廣大的城市貧民和農民,再看看近年來知識分子階層的精神下滑,300年能趕上就不錯了—當然,這是我個人的愚見,也許過於悲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