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成功的信念(上)(3)(2 / 3)

就跟其他所有的公司一樣,不管它的規模有多大,本田汽車公司的發跡也是因為本田先生的那一念及不懈的毅力所致。

1938年,當本田先生還是一名學生時,就變賣了所有家當,全心投入研究製造心目中認為理想的汽車活塞環。他夜以繼日地工作,與油汙為伍,累了倒頭就睡在工廠裏,一心一意期望早日把產品製造出來,以賣給豐田汽車公司。

為了繼續這項工作,他甚至變賣妻子的首飾,最後產品終於出來了並送到豐田公司去,但是被認為品質不合格而打了回票。為了求取更多的知識,他重回學校苦修兩年,期間經常為了自己的設計而被老師或同學嘲笑,被譏為不切實際。

他無視於這一途上的痛苦,仍然咬緊牙關朝目標前進,終於在兩年之後取得了豐田公司的購買合約,完成他長久以來的心願。他能如此,全因為清楚知道所追求的目標、拿出行動、密切注意成效、適時調整不當之處、乃至達成目標為止。

此後一切並不就一帆風順,他又碰上了新的問題。當時因為日本政府發動二次大戰而一切物資吃緊,禁賣水泥給他建造工廠。問他是否就此放手了呢﹖沒有。他是否怨天尤人了呢﹖他是否認為美夢碎了呢?一點都沒有。相反地,他決定另謀他途,而和工作夥伴研究出新的水泥製造方法,建好了他們的工廠。戰爭期間,這座工廠遭遇美國空軍兩次轟炸,毀掉了大部分的製造設備,本田先生是怎麼個做法呢﹖

他迅速召聚了一些工人,去撿拾美軍飛機所丟棄的汽油桶,稱其為“杜魯門總統所送的禮物”,因為日本戰時十分欠缺各種物資,而這些汽油桶剛好提供了本田工廠製造用的材料。在此之後他們又碰上了地震,夷平了整個工廠,這時本田先生不得不把製造活塞環的技術賣給豐田公司。

本田先生實在是個了不起的人,他清楚知道邁向成功該怎麼走,除了要有好的製造技術,還得對所做的事深具信心與毅力,不斷嚐試並多次調整方向,雖然目標還不見蹤影,但他始終不屈不撓。

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遭遇嚴重的汽油短缺,本田先生根本無法開著車子出門,買家裏所需的食物。在極度沮喪下,他不得不試著把馬達裝在腳踏車上,他曉得如果成功,鄰居們一定會央求也給他們裝部摩托腳踏車。果不其然,他裝了一部又一部,直到手中的馬達都用光了。

他想到何不開一家工廠,專門生產所發明的摩托車,可惜的是他欠缺資金。一如既往地,他決定無論如何要想出個辦法來,最後決定求助於日本全國1.8萬家腳踏車店。

他給每一家用心寫了封言詞懇切的信,告訴他們如何借著他發明的產品,在振興日本經濟上扮演一個角色。結果說服了其中的5000家,湊齊了所需的資金。

然而當時他所生產的摩托車既大且笨重,隻能賣給少數死硬派的摩托車迷。為了擴大市場,本田先生動手把摩托車修改得更輕巧。甫經推出便贏得滿堂彩,因而獲頒“天皇賞”。

隨後他的摩托車又外銷到歐美,趕上了戰後的嬰兒潮消費者,於70年代本田公司更開始生產汽車並獲得佳評。今天,本田汽車公司在日本及美國共雇有員工超過10萬人,是日本最大的汽車製造公司之一,其在美國的銷售量僅次於豐田。

本田汽車之能夠有今天的光景,可說全是本田宗一郎個人始終憑著決心和毅力,不畏艱難而有所成就的。本田先生深知所做的決定或所采取的行動有時候隻夠應付眼前的狀況,然而要想成功就必須把眼光放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