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次競選他賠了一大筆錢,他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了回來,上麵指出:“做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
接連又是兩次失敗。在這種情況下你會堅持繼續努力嗎?你會不會說“我失敗了”?
然而,他沒有服輸。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但失敗了;兩年後他競選美國副總統提名,結果被對手擊敗;又過了兩年,他再一次競選參議員,還是失敗了。
這個人嚐試了11次可隻成功了兩次。要是你處在他這種境地,你會不會早就放棄了呢?
這個在9次失敗的基礎上贏得兩次成功的人便是阿伯拉罕·林肯,他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當選為美國總統。
阿伯拉罕·林肯遇到過的敵人你我都曾遇到。他麵對困難沒有退卻、沒有逃跑,他堅持著、奮鬥著。他壓根就沒想過要放棄努力,他不願放棄。
就像你我一樣,林肯也有自由選擇權。他可以畏縮不前,不過他沒有退卻。你我也不必退卻逃跑。
讓我告訴你一個保證你失敗的規律:“每當你遭受挫折時便放棄它!”不要再去努力了。我敢擔保你如果這樣做就絕不會勝利。
我也告訴你一個保證你會成功的訣竅:“每當你失敗時,再去嚐試,原諒自己的過失。”
一切從今天開始,讓今天成為你做自己生活主宰的第一天吧!
他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嗜酒如命且毒癮甚深,有好幾次差點把命都給送了,就因為在酒吧裏看不順眼一位酒保而犯下殺人罪,目前被判終身監禁。
他有兩個兒子,年齡相差才1歲,其中一個跟他老爸一樣有甚重的毒癮,靠偷竊和勒索為生,目前也因犯了殺人罪而坐監。
另外一個兒子可不一樣了,他擔任一家大企業的分公司經理,有美滿的婚姻,養了3個可愛的孩子,既不喝酒更未吸毒。
為什麼同出於一個父親,在完全相同的環境下長大,兩個人卻會有不同的命運?在一次個別的私下訪問中,問起造成他們現況的原因。
二人竟然是相同的答案:“有這樣的老子,我還能有什麼辦法?”
我們經常以為一個人的成就深受環境所影響,有什麼樣的遭遇就有什麼樣的人生。這實在是再荒謬不過了,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是環境,也絕不是遭遇,而得看我們對這一切是抱持什麼樣的信念。
有兩位年屆70歲的老太太,對於未來也因不同的信念而有了不同的人生。一位認為到了這個年紀可算是人生的盡頭,於是便開始料理後事;然而另一位卻認為一個人能做什麼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是怎麼個想法。
於是她給自己定下了更高的期許,在70歲高齡之際開始學習登山,隨後的25年裏她一直冒險攀登高山,其中幾座還是世界上有名的。
就在最近她還以95歲的高齡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齡最高的紀錄。她就是大大有名的胡達·克魯克斯老太太。
由上述的例子可見,不是環境也不是遭遇能夠決定一個人的一生,而得看他對於這一切賦予什麼樣的意義,也就是說他是用什麼樣的認知,這不僅會決定他的現在也決定他的未來。
人生到底是喜劇收場還是悲劇落幕,是豐豐富富的還是無聲無息的,就全在於這個人到底抱持的是什麼樣信念。
信念何以對我們的人生有這麼大的影響﹖事實上它可算是我們人生中追求快樂、避開痛苦的引導力量。當我們人生中發生任何事情時,腦海裏便自然會浮現起兩個問題:
一是這件事對我是快樂還是痛苦(或可說是好還是壞)?二是此刻我得采取什麼行動,才能避開痛苦或得到快樂(或趨吉避凶)?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如何,就全得看我們所持的是何種信念。
信念不是自然生成的,乃是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中累積而學會的。它是我們生活中行動的指針,指出我們人生的方向、決定我們人生的品質。
不要小看經驗,它可以讓我們辨識出事物的共通性,使我們“有把握”敢去做一件從未做過的事。若欠缺這種把握感,生活中就有很多事我們不敢去做了,可以說經驗能使我們的生活變得簡單,讓我們敢於嚐試。
然而就由於經驗所給予我們的把握感,也常常使我們產生“自我設限”的信念。貝爾尼·西格爾博士以幾個針對多重人格異常的病例為例,告訴了我信念的異能。
說來令人不可思議,當那些患者自認為是什麼樣的人時,他的神經係統便會傳達一個不容置疑的指令,使他身體的生化機能做出極大的改變。
也就是說他們的身體在研究者的眼前很快地變化成另一種新的個體,例如眼珠子的顏色變了、身上的某些記號消失了或出現某種特征,甚至於因此而有了新角色所應有的糖尿病或高血壓等病症。
信念有時候尚可擺脫掉藥物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就在於人們還十分相信藥物的療效時,一門關於研究人類身心互動關係的“心理神經免疫學”就證實了數個世紀以來的疑惑:信念對於治病的功效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甚至於比治療本身還來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