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的希望完了,世界隻剩了一團黑氣,沒有半點光亮。他不能再繼續住在這裏,這個院子與那個怪物衙門一樣的無聊,沒意義。
五、老舍的人物描寫和都市觀
以上分析了老舍早期小說中的人物描寫和他對都市生活的看法,總結一下,我認為可以歸納成“跑”、“逃”這兩個字。那麼下麵就想考察一下老舍為什麼這樣寫,為什麼小說中的主人公都跑,都選擇“跑”,都離開了城市。
我覺得這跟老舍本人當時的經曆和心情有關係。老舍寫這些小說以前,辭去了一個高級教育官僚的職位,參加了基督教教會活動,之後又通過教會的英國牧師介紹,離開北京去了英國,並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漢語。
我曾寫過兩篇論文《北京自主獨立教會とロンドン會(1),(2)》,中國文化第67號,68號,2009.6.27,2010.6.26。,調查老舍當時參加過的北京基督教教會的英國牧師和中國牧師的關係,感到老舍離開北京是由於當時的中國教會組織裏有各種各樣的人事糾葛,致使他很失望。以前同樣的原因也使他放棄高職,離開了教育部門。
分析了他的早期小說裏的人物描寫和都市觀以後,再研究一下老舍為什麼總是“跑”。對老舍來說,辭去高職離開“衙門”是第一次“跑”,離開北京去倫敦是第二次“跑”。尋找他的理想,參加教會活動可能是他的理想中的一種“詩意”。
老舍“跑”到倫敦以後,在英國寫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回國後不久又離開北京去濟南的齊魯大學教書,寫了《離婚》。在這些早期小說裏老舍反映了他的“跑”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老舍在早期小說裏描寫的都市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無論如何也解決不了,而擺脫那個環境——“跑”出去有時候是唯一的選擇,因為跑不了就活不下去。有時候“跑”也是一種新生活的起點,離開那個環境才能找到開始新生活的根據地。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當時的中國城市是不是能夠給人們充分提供生存下來的條件呢?
如果結論是“不”,人們又能選擇“跑”到別處去嗎?如果結論還是“不”,那麼怎樣的城市才能使人們願意留下來呢?
下麵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分成兩點,即:
1.要離開都市“跑”出去,需要什麼條件?用什麼辦法可以“跑”得了?
2.要留在都市“生存下去”,需要什麼條件?有哪些條件有助於人們生存下去?
可以這樣解答上述兩個問題:
1.“跑”的條件:要“跑”,當然需要兩條腿,對現代城市生活來說,就是公共交通工具和設施。如果城市裏的公共交通工具以及連結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公共交通網絡方便、經濟並且安全,人們就可以自己“跑”,輕鬆地離開一個城市去別的城市或鄉下。
而去國外,除了需要交通工具以外,還需要辦理各種手續。如果手續簡便,交通工具又方便、便宜而且安全,人們也可以“跑”到國外。
2.“活”的條件:要“活”,也就是生存,當然人們首先需要飲食,對現代城市中一般人來說,也就意味著需要工作。如果城市裏找工作很方便、容易,獲得一定的收入就不成問題。而如果工作不是無聊的,而是有“詩意”的,人們當然願意留下來,生活下去。
現在的中國與老舍所描寫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大不相同,經濟快速發展,生產力日漸提高,現在的中國城市都充分具備以上所說的“跑”和“活”的條件。
不過近幾年一些大城市出現了被稱為“蟻族”和“鼠族”的人——一些漂流或者掙紮在大都市的人。他們不是從自己家鄉逃出來的,而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更好的生活,選擇留在大城市。他們夢想有朝一日能夠在大都市立足,可是在現實中卻屢屢碰壁。其中有一部分人出於無奈,放棄了自己的夢想,逃離了大城市,去別處尋求自己的立足點。
這也是一種“跑”,跟老舍小說中的人物有類似性。不過,老舍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是被逼無奈,是一種被動的“跑”;而現代的“跑”是出於追求夢想,是一種主動的“跑”。被動也好,主動也好,如果他們自己的夢想難以實現,當然他們還會繼續漂流。
那麼他們要尋求的究竟是什麼呢?我想可以再一次回到老舍先生的作品裏探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