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倫敦經驗”與老舍國家形象傳播意識之建構(1)(1 / 3)

倫敦經驗與山東體驗

“倫敦經驗”與老舍國家形象傳播意識之建構

——兼及《四世同堂》英譯問題

吳小美,魏韶華

吳小美,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魏韶華,青島大學文學院教授。

一、“倫敦經驗”中的“泛媒體”

1924年9月10日老舍乘坐德萬哈號輪船抵達倫敦,至1929年夏結束在倫敦的教書生活,是老舍生命史中的一個重大“事件”,倫敦五年是老舍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作家的“精神原點”。對這一精神原點的意義,老舍是有充分自覺的,他認為自己設若始終在國內,就不會成為一個小說家。

倫敦作為當時世界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城市之一,為老舍帶來了空前的視覺和精神刺激,這讓他有機會和能力質疑中國的舊文明和舊生活,跳出中國文化的窠臼,從而完成現代文化人格的塑造。置身倫敦的老舍,以教書為主業,可是,他無時無刻不置身於這座大都市的環境氛圍的包圍之中,由這些全部體驗所構成的觀察、觀感、思緒和思索等構成了老舍獨特的“倫敦經驗”。這一經驗包括可視的器物文明比如街道、樓宇、美術館、動物園、植物園、教堂、火車、汽車、電車、地鐵(地道火車)、公共汽車(公眾汽車)、自行車、摩托車(摩托自行車)、電話(電話機)等對老舍的視覺和精神刺激,而更深層的碰撞則來自精神軟環境比如媒體環境等。

作為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英國在過去幾個世紀中一直領導著世界的潮流,其中,新聞傳播業在20世紀上半葉以前,更是代表著世界傳播業發展的主流和方向。老舍客居倫敦時期,英國傳播業發展正步入大眾化商業報刊階段,迎合大眾趣味的一批新的大眾報刊紛紛湧現,其代表是所謂的“三每報”,即哈姆斯沃斯的《每日郵報》、皮爾遜的《每日快報》和哈姆斯沃斯的《每日鏡報》。這些大眾報刊的出現所形成的衝擊波及到高級報紙原有的嚴肅風格。由工業化和民主化進程所帶來的變化,彰顯了現代報刊的信息傳遞和輿論宣傳功能,讀者群迅猛擴大。報刊想要獲得辦報獨立性,就必須實現經濟自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廣告成為報刊的重要資金來源,其運作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報刊的生存空間。在報紙購閱者急劇增加、報紙定價降低的情況下,發行人都會出售報紙上的廣告版麵。這一英國新聞傳播新動態,被敏銳的老舍納入自己的視野:“工人們多是叼著小泥煙袋,拿著張小報,在家門口兒念。”老舍:《二馬》,《老舍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第604頁。在《我的幾個房東》中,老舍仍能清晰地記起多年前倫敦的房東達爾曼,說:“假若他還有什麼說的,便是重述《晨報》上的消息與意見。凡是《晨報》所說的都對!這個老頭是地道的英國市民。”他太太的“意見不但取自《晨報》,而且是由達爾曼先生口中念出的那幾段《晨報》”。他女兒“隻看《晨報》上的廣告”。還“在分類廣告上登了一小段廣告——教授跳舞”。老舍:《我的幾個房東》,《老舍全集》第1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第60頁。小說《二馬》中的李子榮有時候靠翻譯廣告增加收入;他還建議古玩店在“《亞細亞雜誌》和東方學院的《季刊》全登上三個月的廣告”。老舍:《二馬》,《老舍全集》第1卷,第529頁。在一個媒體時代,人們知道,“做買賣頂要緊的是廣告”。同上,第427頁。李子榮懂得利用廣告效應做買賣,華工砸鋪子,李子榮“故意的在事後躲開,好叫馬威的像片登在報上,(一種廣告,)。”同上,第622頁。倫敦一到夏天,“車站上,大街上,汽車上,全花紅柳綠的貼著避暑的廣告”。老舍:《二馬》,《老舍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第451頁。老舍在這裏揭示了現代傳媒對城市普通市民的精神影響。“外國人最怕報紙,可是也最喜歡把自己的姓名,像片,全登出來。這是一種廣告。誰知道小瑪力?沒人!她一在報紙上鬧騰,行了,她一天能接幾百封求婚書。”同上,第607頁。東倫敦的華人砸馬家鋪子,報紙紛紛做誇大報道:“各晚報的午飯號全用大字登起來:‘東倫敦華人大鬧古玩鋪。’‘東倫敦華人之無法無天!’‘驚人的搶案!’‘政府應設法取締華人!’……馬家古玩鋪和馬威的像片全在報紙的前頁登著,《晚星報》還給馬威像片下印上‘隻手打退匪人的英雄’。新聞記者一群一群的拿著像匣子來和馬威問詢。”同上,第618頁。通過一個事件的媒體反應,老舍表現了當時英國媒體的商業化運營模式——傳媒與資本的結合。《二馬》中寫溫都姑娘“手裏拿著張報紙,正看最新式帽子的圖樣”。小飯鋪裏,“人人手裏拿著張晚報,(倫敦的晚報是早晨九點多鍾就下街的。)專看賽馬賽狗的新聞”。“英國人自要有報看,是什麼也不想說的。”同上,第445頁。“晚報上一大半是賽馬和足球隊比賽的結果,人們在早晨九點鍾便買一張,看看自己贏了沒有。看見自己是輸了,才撅著嘴念點罵外國的新聞,出出惡氣。”同上,第531頁。倫敦市民已深知負麵新聞禁不住報紙的宣揚。同上,第599頁。不合世俗倫理的事,“報紙上一宣揚”,“一家子也全跟著毀了!”同上,第603頁。老舍認為普通英國人的觀念是由報紙上看來的,雜誌也開始與普通市民息息相關,他在小說《二馬》中寫到:“凱薩林坐在椅子上,掏出一本雜誌來。”同上,第504頁。寫到李子榮參加《亞細亞雜誌》的征文同上,第518頁。,還提到“無線電廣播”同上,第531頁。。進入老舍視野的媒體環境,除了報紙、雜誌、廣告、廣播等狹義媒體以外,還包括與現代傳媒有關的電影、戲劇以及市民通俗小說等。為了表述的方便,我們將其統稱為“泛媒體”,而把由“泛媒體”所構成的環境稱為“泛媒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