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老舍在青島兼論老舍的城市文化心理(1)(2 / 2)

老舍感受最深切的是,國內外很多很多有錢人來青島旅遊避暑,娛樂消閑,燈紅酒綠,輕歌曼舞,殖民文化泛起濃鬱的西洋味和銅臭味,改變了城市本真的麵目和品格,使其成為消費城市和洋味十足的城市,成為一個飄散著脂粉氣息和張揚著奢侈欲望的城市。

青島是殖民統治下發展起來的城市。1897年德國軍隊占領青島,1914年日軍出兵青島,1937年日軍再次侵占青島。20世紀開始那幾十年,青島在外國人統治下呈現出洋化格局。城市建設是按照外國的風格設計的。1900年德國正式推出青島總體規劃,專門規劃了別墅療養區和海水浴場,通過借景、對景使青島山、海、島、城融為一體。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展,青島逐漸形成一幅帶有濃鬱歐陸風情的海上都市風景畫廊。20世紀30年代,青島不但是中國人旅遊避暑勝地,也是世界遊覽觀光勝地。“夏季的青島是中外有錢有閑的人們的娛樂場所”,每到夏天,中外遊人便來到這裏,“他們與她們都是來享福取樂,所以不惜把壯麗的山海弄成煙酒香粉的世界”。老舍:《青島與山大》,《老舍全集》第14卷,第45頁。在老舍看來,“那些喝醉的外國水兵與差不多是裸體的,而沒有曲線美的妓女”,將好端端的青島糟蹋得不成樣子,對此,老舍表現出極大的厭惡!老舍一再說,“青島不是壞地方”,但由於中外有錢人和有閑人的作為,敗壞了青島的風氣和形象。他從“沿海上停著的各國軍艦”感受著“國破山河在”的淒涼,感歎說:“青島幾乎不屬於青島人的了,誰的錢多誰更威風!”老舍:《五月的青島》,《老舍全集》第14卷,第77頁。

老舍是在獲得高度的文化自覺之後來到青島的,他習慣於從文化的角度打量青島,也習慣於把自己的印象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去認識。其青島感受,也便因此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顯示出老舍城市文化心理的一個方麵。

從整體上看,老舍對青島的文化品格評價不高。他曾經把青島與濟南做過對比,認為雖然同屬齊魯大地,但青島和濟南的文化品格大不相同。在濟南,老舍更多地感受到齊魯文化的古樸厚重;而在青島,尤其是夏天,感受最深的是沿海通商口岸的奢華和摩登。“一個設若比作穿肥袖馬褂的老先生,那一個便應當是摩登少女。”老舍:《春風》,《老舍全集》第14卷,第39頁。老舍的比喻耐人尋味。“老先生”雖然缺少生命活力和朝氣,但肥袖馬褂透著親切;少女固然可愛,但摩登少女就不那麼可愛、甚至在老舍眼裏有些可厭了。老舍是傳統知識分子,他認可西方文化和文明的許多內容,但對於西方的某些生活習俗卻總是不能接受。他拒絕西方的燈紅酒綠、笙歌豔舞、奢華虛浮、咖啡舞廳,不能接受那種氣味和情調。他不欣賞摩登,對於西方摩登少女他隻是平靜而客觀地不欣賞,因為那是別國人的生活習慣,無論好壞美醜都與他無關;對於中國的摩登女性,他向來懷有厭惡的情感傾向。他的文化心理有些保守,女性意識也有些保守。他熱情讚美那些恪守婦道的賢妻良母,而那些穿著妖冶、打扮入時、喜歡時髦的女性從來都逃不脫他的道德懲罰和社會批判;即使為生活所迫淪落風塵的女子都可以得到他的同情和理解,而摩登女性從來都得不到他的好感,他認為她們會使家庭不幸、男人窩囊、社會風氣敗壞,最終毀家誤國。把青島比喻成“摩登少女”,表現出老舍鮮明的情感傾向。因此他不因青島的風景優美、氣候宜人而喜歡青島。“青島是個不壞的地方”,這在情感情向上是打了折扣的。

老舍的城市文化心理一度影響到他對山東大學的判斷。他初到青島,暑期還沒完全過去。萬紫千紅、靚女如雲的摩登景象“餘韻”尚存。他有些擔心,生怕他所麵對的是一些“洋服郎當”、像些華僑子弟的學生。老舍有過和大學生同住一個公寓的經曆,對某些大學生自詡為新人物、不務學業的行為感受甚深,並將這種感受寫在《趙子曰》中。北京尚且如此,山大學生與“舞場、咖啡館、電影院、浴場……”相鄰,在歌舞笙簫、煙酒香粉彌漫的世界裏,他們“能安心讀書嗎”老舍:《青島與山大》,《老舍全集》第14卷,第46頁。?但老舍這種擔心很快化解,因為走進山東大學,他所看到的是另一番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