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話劇與城市形象
老舍新中國話劇中的城市形象
李萌萌,馬雲
李萌萌,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2008級研究生;馬雲,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論文摘要:老舍新中國話劇的城市意識大大增強,以北京為背景,以《龍須溝》《全家福》和《紅大院》三部曲為代表,比較係統地構建了一個初步的城市文化發展輪廓,塑造了新北京的城市形象,真誠地為城市發展助力,為市民和諧生活祈福,為城市的現代化思索。但是政治環境在很大程度上製約了老舍的城市想象空間。老舍新中國的話劇可以看作是中國當代城市建設的先導。
關鍵詞:老舍;新中國話劇;城市形象
作者:李萌萌,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2008級研究生;馬雲,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中國曆史上一個新的時代。當時國內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於是開展了一係列轟轟烈烈的建設熱潮,社會的方方麵麵都發生了顯著變化。而早在1949年3月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上黨中央就做出了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的決議,因此解放後在城市的各個領域都進行了改革,城市的變化可謂一日千裏。在這種情況下,首都北京在城市改造中自然發揮著先鋒與示範作用,老舍作為北京的代表作家,用話劇這種迅速而直觀的反映時代生活的文體記錄城市變化,以理想的姿態構建了一個初步的城市文化發展輪廓。
一、老舍新中國話劇的城市意識
老舍是一位城裏人,他寫的故事都發生在城市,他寫得最多的城市,一是北京,二是重慶。老舍是地道的北京作家,北京這座城市已與老舍融為一體,“老舍經由發現‘藝術的北京’而發現自己的藝術個性,經由完成北京形象而完成了他自己”趙園:《北京:城與人》,第8頁。。老舍抗戰時期的話劇主要以重慶為背景。他發表的第一部劇作《殘霧》寫的是重慶一位洗局長在權錢交易中卑劣、醜陋的行為,《張自忠》的場景涉及河南道口、徐州、鄂北等地,《麵子問題》批判了重慶小官僚為爭麵子而顯露出的可笑且可鄙的虛榮心,《大地龍蛇》前兩幕描寫了重慶趙庠琛一家的生活,《歸去來兮》的地點也是在重慶。可以看出,抗戰時期老舍創作的話劇大都發生在重慶,隻有《誰先到了重慶》發生於北平,可是劇中的人物最終還是要到重慶去。老舍抗戰時期工作在重慶,他就以重慶為場景,話劇在重慶上演更具有現實感。這表現了老舍創作的現實主義精神。但盡管如此,老舍的內心卻從未放下過北京。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老舍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作品——《四世同堂》仍是以北平為背景。不管是北京還是重慶,都是城市,老舍一生很少離開城市,他在國外也是住在大城市,如倫敦、紐約等。可以說,老舍是一位城市作家,他的城市意識是自然而然的。但是事實上,老舍創作的生活發生在城市與他有意識地關注城市的建設與發展還是不同的,其城市意識有一個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老舍三四十年代的作品也寫北京市民的生活,但是作為一個代表底層民眾的作家,老百姓的基本生存都沒有保障,他不敢奢望城市建設問題。新中國成立後,當老舍結束多年漂泊的生活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驚喜地發現城中的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麵,他的心情自然是非常激動的。所以“寫好北京,寫出北京的曆史變遷,特別是新北京天翻地覆的時代風貌,成為他畢生的藝術追求。可以說,北京給了他藝術生命,也是他創造的特有的藝術世界”王慶生:《中國當代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4頁。。新中國成立後老舍話劇場景自然轉到北京,老舍是屬於北京的,他的筆隻有寫到北京才更顯靈氣,才能創作出《茶館》、《龍須溝》、《方珍珠》這樣的經典作品。同時,老舍新中國話劇以北京為背景,有著典型意義,他在劇中反映的城市環境建設、文化建設以及人民生活的總體狀態也都是當時各個城市正在經曆的,老舍話劇以北京映射出新中國城市變化的過程,真實記錄了那個時代城市發展的脈絡,也表現了老舍對北京以及中國城市發展的憧憬。老舍以主人翁的姿態重新審視北京,加之他在英美等國遊曆的經曆,使他的城市意識大大增強,話劇中的普通百姓也對自己的城市更關注。在《一家代表》中,常媽興奮地說:“人民代表會議可真有用,人民一提意見,啪,街燈安上了!全胡同都亮堂堂的!您等著瞧,明年一開春,胡同東邊準得修水道,不再存水!咱們提了議案哪!”王清臣還把“房子問題,衛生問題,哪兒存水,哪兒還缺公共廁所”都一一記下,以求早日解決,可見普通市民對城市環境寄寓了很高期望。在《龍須溝》中,老舍甚至把城市建設與市民的生存狀態,乃至生命聯係在一起:舊中國的龍須溝,在臭水溝裏曾經淹死了小妞。因此,城市與市民密切相關。在老舍新中國話劇中,城市就是市民的城市,從城市發展變化中可以折射出市民生活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