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茶館》對現實創作的深刻啟迪(2)(1 / 2)

正如曹禺先生所指出的:“這也是代表了契訶夫自己的意見。契訶夫正是要反對當時創作中有一種不顧內容而追求所謂‘新形式’的傾向,但契訶夫的劇本正是創造了一種新形式。他是為了表達新的內容而采取了新的形式的。”曹禺:《讀劇一得》,《論戲劇》,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年,第56頁。

隨著戲劇藝術的發展,在西洋戲劇史上又出現了一種“人象展覽式”的結構類型,它表現的是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示的是各種各樣的生活風貌和性格特點,或表現社會一角的橫斷麵。如高爾基的《底層》、曹禺的《日出》、夏衍的《上海屋簷下》等。《茶館》有點近似於這種類型,但老舍根據他所反映的生活內容又有許多的創造。

《茶館》的時間跨度達半個世紀(《日出》是一周兩個場景;《上海屋簷下》是上午、下午、晚上,一天時間),而以茶館這一個地點展開。《日出》、《上海屋簷下》劇出場人物總共隻有十幾個人,而《茶館》中的人物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群體,有名有姓的人物多達七八十人,開口說話的人有五十多人。這在中外戲劇史上是罕見的。老舍根據這一特定的內容,在結構上創造了許多別具一格的方法。

在時間安排上,第一幕放在康梁變法失敗之後,第二幕放在袁世凱複辟帝製失敗之後,第三幕放在日本投降之後,三個“後”字明確地揭示了老舍的意圖不在寫重大政治事件本身,而在寫這些重大政治事件發生之後在社會上引起的波瀾,巧妙地揭露了一切反動統治階級不管如何“改朝換代”,總歸是“換湯不換藥”,甚至更加貪婪、無恥的本質。

在地點的安排上,老舍從他熟悉的、深有感受的生活發展,選擇了一個特定的視角——茶館這個社會小窗口,從側麵反映了三個行將崩潰的時代,透露出社會的根本矛盾。這樣,既能避作者所短,又能揚作者所長,保證此劇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

《茶館》的結構還有一個特色: 第一幕寫得特別精彩。從編劇角度來說,第一幕曆來被作家認為是最難寫的,因為它要交代前史、交代人物關係,劇情往往進展遲緩。然而,《茶館》第一幕卻與眾不同,它通過“馬五爺的威風”、“康六賣女”、“常四爺罵洋貨”、“人不如鴿”、“秦仲義駁常四爺”、“龐秦交鋒”、“茶客愚昧”、“一言獲罪”、“太監買妻”、“將,你空了!”這十個戲劇性生活片斷,反映性質不同、色彩各異的矛盾衝突,揭示出晚清末年的反動統治與人民的尖銳衝突。戲劇衝突不僅一開幕就很尖銳,而且表現形式又多姿多彩。如:

“馬五爺的威風”表現了常四爺與洋奴的對立;

“康六賣女”表現了破產農民與人販子劉麻子的尖銳矛盾;

“常四爺罵洋貨”表現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仇恨;

“秦仲義駁常四爺”表現了民族資本家與愛國旗人的思想矛盾;

“龐秦交鋒”表現了頑固派與維新派狹路相逢的唇槍舌劍;

“一言獲罪”表現特務橫行,人民遭受著白色恐怖;

“太監買妻”表現了無辜百姓慘遭反動派蹂躪的悲劇。

如此等等,衝突形式多樣,戲劇場麵豐富多彩,使戲一開場就具有氣氛熱烈、內容充實、生活氣息十分濃鬱的特色。

曹禺讀完第一幕拍掌叫絕,譽為:“這是古今中外罕見的第一幕,經典,經典!”《茶館》在西德演出時,一位西德評論家一語中的地讚揚道:“《茶館》給人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全劇用貌似輕鬆的手法,將零散的故事組織成一幕陰鬱的曆史畫麵。”托馬斯·蒂林格:《窮苦的北京人》,《東方》,第75頁。

《茶館》在人物描寫與事件描寫的關係上,堅持以人為本,事隨人走,全力以赴塑造主次分明、鮮活的人物形象。

《茶館》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達七八十人,開口說話的有五六十人。但老舍並不平均花力氣,而將劇中人物分為“片斷式”(或曰“浮雕式”人物)、貫穿式人物兩大類。片斷式人物如馬五爺、流氓頭黃胖子隻有幾句話、幾個小動作,由於老舍知道他們一輩子的事,因此隻需挑一兩句典型的話,便使人物的特點栩栩如生。

作者對貫穿式人物如王利發、常四、秦仲義、康順子等,他們的性格則是立體的,有發展的。如茶館老板王利發,精明能幹,隨著閱曆的增長他又增添了混世的油滑氣與無賴相。他圓滑世故、八麵玲瓏、應付自如,自私而不害人,是個逆來順受、安分守己的生意人。但掙紮了半個世紀,最後三皇道要砸茶館,沈處長要占茶館,王利發被迫發出控訴舊社會的憤懣之聲,並以死抗議黑暗的舊時代。又如常四爺,為人正直,有勇氣,同情弱者但又有等級觀念,對朝廷的特務也還有些怕。最後發出這樣的悲歎:“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痛心地認識到自己一生的美好願望與頑強奮鬥,均已化為泡影,成了令人喟歎的回憶。《茶館》所有貫穿式人物呈現在觀眾心目中的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