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離婚》在老舍的創作是獨具一格的作品。正如徐德明所言:“歸納《離婚》敘事的文本邏輯:它是現代中國曆史語境中的普通知識者對生活的體驗與認知和構成匿名統治的‘生活哲學’的衝突,及其在衝突中的敷衍、妥協和必然失敗的生活軌跡。”徐德明:《中國現代小說敘事的詩學踐行》,第207頁。而這種“普通知識者對生活的體驗與認知”所敞開存在境界,既有對現實公平合理秩序的追問,更有超越現實規則的詩意生命追求;這“匿名統治的‘生活哲學’”則是放逐心靈內在體驗、抹平思想鋒芒的平庸的混事態度。作家在《離婚》中思考生命存在問題,其創作心態也沒有寫作《二馬》、《貓城記》、《四世同堂》時麵臨民族存亡這一嚴峻社會曆史問題所帶來的心理上的逼仄感,《離婚》的北京文化反思主要不是基於民族存亡這個現實功利目的展開而是在常態的社會生活背景下探索個體的人怎樣才能活得更加合理的問題。《離婚》,也不同於《駱駝祥子》、《月牙兒》批評不合理的社會現實、呼喚社會公平正義的思路,而主要是在超越現實的層麵上呼喚生命存在的詩意境界。《離婚》中的哲學智慧與海德格爾等西哲息息相通,而又完全源自於作家對現代中國人尤其是北京市民生存狀態的獨到思考;其荒涼無望的生命體驗與幽默詼諧的敘事風格水乳交融,也是現代中國文學經典中的一道獨特風景。
老舍《離婚》中的存在追問與人生悲感
李玲
李玲,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導,中國老舍研究會副會長。
內容提要:奠定老舍《離婚》價值根本點的並不是道德批評,而是在張大哥、老李等人人生態度的對照書寫中,超越一般道德批評的界限,在存在論層麵上探討人生觀問題,批判市民的庸人哲學,叩問詩意生存境界,並且抒發了逃離和反叛隻能歸於徒勞的生命悲感。這種存在論層麵上的人生價值追問和人生悲感體驗,展示了老舍這個長於民生關懷、長於民族存亡思考的“市民詩人”鮮為人知的另一麵:他亦長於在超越現實功利的層麵上對生命存在進行哲學性的思考。《離婚》中的存在追問,既在思想深度方麵與當代卓越的思想家殊途同歸,又完全立足於老舍對北京市民人生的深切關懷,熔鑄著老舍獨特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老舍《離婚》詩意存在
1933年初版的長篇小說《離婚》,是老舍反思北京市民文化和抒發人生悲感的重要作品。一方麵,這部小說固然一如既往地延續了老舍創作注重道德批評的思路,這既體現在對惡人小趙仗勢欺人的控訴中,也體現在關於老李仗義幫張大哥、丁二爺除暴殺小趙的俠義想象中,還體現在對張大哥某些妨礙公共理性行為的反思中;但是,奠定這部小說思想價值根本點的並不是這種未免老生常談的道德批評,而是在張大哥、老李等人人生態度的對照書寫中,超越一般道德批評的界限,在存在論層麵上探討人生觀問題,批判市民的庸人哲學,叩問詩意生存境界,並且抒發了逃離和反叛隻能歸於徒勞的生命悲感。這種存在論層麵上的人生價值追問和人生悲感體驗,構造了小說的核心情節,形成小說的核心思想和核心情感,展示了老舍這個長於民生關懷、長於民族存亡思考的“市民詩人”鮮為人知的另一麵:他亦長於在超越現實功利的層麵上對生命存在進行哲學性的思考。《離婚》中的存在追問,既在思想深度方麵與當代卓越的思想家殊途同歸,又完全立足於老舍對北京市民人生的深切關懷,熔鑄著老舍獨特的情感體驗。
一、對張大哥的道德肯定與現實反思
《離婚》的主人公張大哥是北京市民的典型,其處世態度是作品的反思對象。這種反思固然包含道德批評和現實生存功利思索的內容,但應該注意的是,作品對張大哥的道德批評和道德肯定是並存的。盡管楊義曾指出《離婚》所反思的是“市民社會的凡庸空氣和‘好人’哲學”,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第2卷,第190頁。關紀新也點明張大哥“是個十足的‘好心人’”關紀新:《老舍評傳》,重慶出版社,2003年,第180頁。,但仍有相當的研究成果沒有充分注意到作品對張大哥進行道德肯定的傾向。這主要是因為對張大哥的道德肯定在作品中被設置成是對張大哥生存狀態進行形而上反思的起點,並沒有著意在議論抒情中進行闡發,而有時作品對張大哥的道德肯定又與現實生存功利反思交織在一起。確實,對張大哥的道德肯定不是《離婚》的核心主旨,但是如果沒有充分認識到作品對張大哥人生態度的反思是以相當的道德肯定為前提的,則很容易產生這樣的誤讀:把作品對張大哥人生態度的超道德反思闡釋成是道德批評,從而削去作品在存在論層麵上思考生命的深刻意蘊,同時也在道德是非問題上造成混淆。本節主要探討作品對張大哥人生態度的道德批評和道德肯定,以及熔鑄在道德肯定中的現實生存功利反思。至於作品在超道德、超功利層麵上反思張大哥人生態度的內容,將在後幾節中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