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三十歲的今天,寫作的欲望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張揚,這讓我始料不及。這欲望又使我感到惶惑,兒時的記憶竟能左右整個寫作過程,尤為突出的是眼下這一部《南莊的困惑》。
當我體會到行文如流水的快意時,我為自己多年來的積澱有些沾沾自喜,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一切竟被瞬間顛覆了。事實告訴我,一旦真的身臨其境,敘述就由不得我的主觀願望了,我的構思全部被打亂,寫作的瓶頸開始了對我的無情嘲弄。我停下來,讓自己十二歲以前的記憶占了上風。我成年人的思維在兒時的記憶麵前被擊得粉碎,也就是說我沒有任何能力和理由淩駕於兒時的記憶之上了。
小說中的主人公成了敘述的主體,他們喧賓奪主,迫不及待地爭先告訴我他們每個人在這部小說裏的角色和價值。我在聽他們娓娓道來的時候顯得有些茫然失措,自己成了忠實的聽眾,身不由己地被他們牽著鼻子往前走。當他們停下各自的敘述後,不約而同地轉身離我而去,消失在我現在的記憶之中,使我感到了空前的孤獨和無助。我所憧憬的景致隨著他們的遠去已如隔世知音。
這種無奈使我在三個多月的寫作過程中提心吊膽,我無法預測他們的命運,究竟是誰在裏麵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抑或是誰有意無意地擺了迷局。我走進去之後能否按照自己的願望順利走出來?我求助事實的聲音,請它出來主持公道,就在我焦急地等待事實這個鐵麵無私的形象出現的時候,我的敘述已經戛然而止,這又全然出乎我的意料。
有這樣一個值得回憶的事實,那是我很小的時候。有一次隨村裏的大人們進山伐木,伐木自然不是我的職責,我隨幾個遊手好閑的夥伴一起在林中遊蕩,自然的風光令少年純真的我目不暇接。在一處隱秘破舊的瓦房前,我看見了一眼水井,現在我明白那是合作社時期守林人挖掘自用的,水井沒有隨歲月的滌蕩而失去她應有的活力。旁邊立有一塊石碑,字跡依稀可見,上麵刻的兩句話讓我至今刻骨銘心。破舊的瓦房裏竟然住著一對男女,他們的衣著和神氣讓山裏長大的孩子們明白那就是城裏人無疑。伐木回來後我對住在深山老林的城裏人一直念念不忘,知情者告訴我,那是一個有婦之夫帶著他年輕貌美的相好來此避居的,他們隱匿一段時間之後就離開了。現在想想,那真是男女之間逍遙快活的不二選擇。
正是基於這樣一些記憶,我在多年之後提筆寫下了《南莊的困惑》這部小說,我相信這是我少年時候記憶的卷土重來,也因此一再證實著我對山野村莊的無限眷戀。我無意為他們立傳,因為他們都是平凡低微之人,我的敘述由此被定格下來。現在我才明白,記憶從那時候起就已經開始醞釀,隻是我自己沒有在意而已。我和過去的記憶進行了一次心靈的碰撞,在記憶逐漸淡去的時候,我獲得了小說裏人物存在的價值。在敘述結束的時候,我向他們伸出召喚之手——我伸出手,就不會一無所得,或許還是金子。
我也在這場陣痛中,穿透那片魂牽夢縈的林地依稀看見了明日的曙光。
2014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