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子在古時候稱作梳櫛,其中梳齒疏者稱梳,梳齒密者稱篦。我國的梳子最早出現時間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最初它隻是作為梳頭的工具存在的,後來女人們索性把它插到頭上作為裝飾,成為了古代女子頭上的八大飾物之一。古人對梳子的材質也大有講究,金、銀、玉石、象牙、犀角、玳瑁,以及各種名貴木材都可以做梳子,功效各有不同。
《本草綱目》中推薦了有清熱、涼
血、解毒功效的黃楊木梳:“世重黃楊,以其無火”、“其木緊膩,作梳、剜、印最良”、“可清熱、利濕、解毒”。過去宮廷貴婦常用天然犀牛角製成的“犀梳”梳頭和做裝飾,犀角清熱解毒,善清血熱,可以治療熱病頭痛,火熾神昏,是珍貴的藥材,十分難得。民間用牛羊角製成的梳子,也可作為犀角的代替品。牛羊角去垢而不沾,溫潤而不掛發,同時牛羊角本來也是具有涼血、息風、鎮靜作用的中藥,能消炎鎮痛,治療頭痛、熱毒,還可祛屑護發,治療失眠。
不僅如此,梳子也被古人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古代男女若互有意屬,男方會贈送女方一把梳子,梳子便成為了充滿愛情色彩的定情之物。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為其梳頭的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願,也有愛意的傳遞。此外,漢代甚至有這樣的葬儀:結發妻子死去後,丈夫會將婚禮時用的梳子掰成兩半,一半放在地下,一半隨身攜帶。一把小小的梳子,飽含了古代人細膩的心思和濃濃的感情。
一梳一洗,一盥一漱,這些看似繁瑣複雜的盥洗程序,實際上反映了中國古代人們對神靈的敬畏和對自我存在價值的肯定。他們懷著敬畏之心清洗自身,希望能夠與天溝通,在祭祀時得到神靈的指引和幫助,從而長生長命。然而當有些事情他們無法從神靈身上獲得答複的時候,他人們就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一件又一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器物,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化,從而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品味著生的樂趣和活的細致。
第二節古代妝容
古代人是如何化妝和保養皮膚的呢?事實上,化妝並不完全是女性的專利,在古代,很多大臣或者名人雅士都會化妝,最著名的當屬先秦時期著名的美男子宋玉,他就有每日施粉白膚的習慣。將自己打扮得明豔動人,既是對自己的寵愛,又是對他人的尊重。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將美麗一層一層地鋪開,塗塗抹抹、瓶瓶罐罐的背後,那種別樣的滿足和欣喜隻有自己才能體會得到。
1.脂粉——台上麵脂粉香凝
有些時候人們誤以為脂粉就是胭脂,實際上脂粉是脂與粉的組合,脂即麵脂,它是古人在清潔完皮膚之後用來塗抹在皮膚上的膏狀物,有些類似於我們現代人用的護膚霜。麵脂大多數是白色,塗在臉上很柔滑。除了白色外,唐代時期還出現了很多彩色的麵脂。很多女子為了調和自己的膚色,將很多彩色色素放入麵脂中,最主要的是紫雪、紅雪、碧雪這三種,它們分別被用來修飾發黃、發青、發紅的肌膚,類似於現代的修容隔離霜。唐代的帝王經常在臘月的時候把這些麵脂賜予群臣,可見護膚也成了男人的一項麵子事業,絲毫馬虎不得。最昂貴的麵脂莫過於人乳,它是最珍貴的清潔滋潤皮膚的用品,但這隻是有錢人家才能辦得到的事情。一般富貴人家的妻妾常常雇傭著乳娘,以供給她們多量的乳汁,這種近似於奢侈的做法,卻足以說明古代女子重視肌膚的程度。
妝粉是真正開始化妝的第一步。最早的妝粉就是米粉。古人善於從自然的作物中找尋對自己有用的東西。米粉的製作工藝很複雜,先選出上好的米作為原料,然後磨成粉狀,越細越好;之後要反複淘洗,再進行發酵,淘出米漿後曬幹打磨再曬幹,反複進行;粉末越細,粉質越華美,這樣敷麵用的米粉就做成了。有些女子為了使米粉帶有香氣,會往米粉裏加一些丁香粉,當作香粉來擦全身。米粉撲在臉上固然很潔白,但缺點是附著力不強,還容易結塊,於是後來人們發明了鉛粉,也因此產生了“鉛華”這個新的詞語。鉛粉的確可以使人的容貌增色不少,美中不足的是時間久了會使人臉色發青,導致皮膚脫落,對人身體有害。為了避免和減輕這種毒害,古人不斷地研究可以替代鉛粉或者使鉛粉毒性減弱的方法,於是,玉簪粉便應運而生了。玉簪粉起源於明代,是由紫茉莉花種的胚乳提煉而成的。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它曾有生動的記載。在第四十四回,平兒含冤受屈,被寶玉勸到怡紅院,安慰一番後勸其理妝,“平兒聽了有理,便去找粉,隻不見粉。寶玉忙走至妝台前,將一個宣窯瓷盒揭開,裏麵盛著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遞與平兒。又笑向他道:‘這不是鉛粉,這是紫茉莉花種,研碎了兌上香料製的。’平兒倒在掌上看時,果見輕白紅香,四樣俱美,攤在麵上也容易勻淨,且能潤澤肌膚,不似別的粉青重澀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