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生活起居(1)(1 / 3)

第一節盥洗三件事

刷牙、洗臉和梳頭,是我們每人日常起居最先做的三道功課,古人將其稱為“盥洗三件事”。《禮記·內則》講:公雞清早剛剛啼叫的時候,就要開始進行盥洗。這說明古人早已養成了早起梳洗的衛生習慣。古代人們的梳洗過程之細致,幾乎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1.刷牙——去膩滌煩一金直

《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人“齒如瓠犀”,是說牙齒要像葫蘆籽一樣潔白。牙齒參差不齊者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為“齪”,排列不正者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古人均視之為病態。在刷牙工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采用含漱法,以鹽水、濃茶、酒等為漱口劑。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每日以一撚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延壽書》也有用濃茶漱口的記載:凡是飲食完畢,都需要以濃茶漱口,這樣能清除油膩和食物渣滓,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得茶漱滌,可以不用剔牙就能夠將碎肉弄掉。濃茶在嘴中比較苦,這樣對牙齒有益,牙齒自然而然會堅固而且不會有蟲牙出現。這些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此後,在含漱法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揩齒法。

揩齒法是指古人是用右手中指當“牙刷”刷牙。《勞度叉鬥經變》這幅敦煌石窟壁畫就描繪了“外道”皈依佛法後進行洗浴、剃度、揩齒的情景。後來,出現了牙刷。古人便開始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藥物,抹在牙齒上,再用牙刷去刷。刷牙,成為了一項重要的保健措施,牙刷也逐漸步入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最早的牙刷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東漢高世安所譯《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中講到洗浴所需的七大用具,其“六者楊枝”就是將楊枝的一端打造成刷狀蘸藥或香料刷牙,也可將楊枝的一頭咬軟蘸藥物揩牙,能夠使牙香而光潔。還有直接咀嚼楊柳嫩枝清潔牙齒的,即“晨嚼齒木”。明代李時珍也認為,將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從晚唐到北宋末年,用牙刷刷牙的風氣逐漸形成,士大夫們也開始配製兼具藥物和香料兩種性質的原始牙粉。北宋大文豪蘇軾配製過牙粉,他用鬆脂和茯苓做原料,曬幹搗成末兒,拿小篩子篩一下,然後裝起來。但是這種牙粉並不結合牙刷一起使用,蘇軾刷牙的時候,用小勺子舀一勺配好的牙粉,倒嘴裏,喝一口水,漱幾下然後吐出來。這與其說是刷牙,不如說是漱口。北宋科學家沈括也配製過牙粉,他用的原料很單一,隻有苦參,同樣是曬幹搗成末兒,拿篩子篩細。跟蘇軾不一樣的是,沈括刷牙是要用牙刷的,用馬尾巴牙刷蘸清水,灑上牙粉,這樣效果自然會比單純漱口要好得多。

在宋代,刷牙作為一項衛生保健措施,在社會上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普及。自南宋起,民間已經可以買到批量生產的牙刷,這時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做握柄,一端鑽毛孔兩行,刷毛為馬尾,幾乎和現在的牙刷外觀一致。元人郭鈺《郭恒惠牙刷》詩雲:“南州牙刷寄來日,去垢滌煩一金值。”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諸色雜貨”一節,在“挑擔賣”之後所列的小商品名目中,有“刷牙子”一項,可見,臨安(現浙江杭州)城中的貨郎沿街叫賣日用雜貨時,牙刷己是常供貨品之一。當時臨安的著名店鋪中,也已經出現“淩家刷牙鋪”、“傅官人刷牙鋪”這樣的專門生產、經營牙刷的鋪子。

藥物牙膏的雛形,最早出現在宋太宗下令編纂的《太平聖惠方》中:將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日用其擦牙。後來又在藥膏中加入清熱解毒的中藥,如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藿香、佩蘭等,不僅能去除異味,還有治療口腔疾病的作用。此外,古人還有用牙簽在飯後清潔齒縫的習慣。西晉的陸雲在給其兄的書信中就提到“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簽,今以一枚寄兄”。葛洪《抱樸子》中提到叩齒健齒法,即上下齒列輕輕相互叩擊,通過叩齒給予齒齦以適度的刺激,以促進牙周血液循環。

盡管從宋朝直到清代,刷牙一直沒能成為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但是依然有那麼一部分人堅持著刷牙這種文明而又健康的習慣。明代馮夢龍輯錄的民歌集《童癡二弄》第八卷收有一首南方情歌:“吃個鏡子來裏做眼,編筐著弗得個蓬塵,牙刷子隻等你開口,絆頭帶來裏繾筋,眉刷弗住介掠來掠去,刮舌又介掀嘴撩唇。”這裏不僅提到了牙刷,還很形象地描繪了刷牙時的動作:刮舌、掀嘴、撩唇。這和我們現代人刷牙的步驟基本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