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生活起居(1)(2 / 3)

清代袁枚《隨園食單·羽族單》裏有一道菜叫“蘑菇煨雞”,做法如下:“口蘑菇四兩,開水泡去砂,用冷水漂,牙刷擦,再用清水漂四次,用菜油二兩泡透,加酒噴。將雞斬塊放鍋內,滾去沫,下甜酒、清醬,煨八分功程,下蘑菇,再煨二分功程,加筍、蔥、椒起鍋,不用水,加冰糖三錢。”為了把蘑菇弄幹淨,袁枚建議先用冷水漂洗,再用牙刷去擦。至少對袁枚來說,牙刷是很常見的生活用品。

2.潔麵及沐浴——上方新浴覺身輕

1)潔麵

潔麵是清潔肌膚的第一步,也是人們每日要做的重要事情。從潔麵延展到清潔全身,這是一個由部分到整體的過程。先秦時期的人們潔麵用的是溫熱的淘米水,利用其中的堿性成分脫去汙垢。這恐怕應該是最早的,也是最簡單的一種清潔用品。後來,老百姓最常用的一種清潔用品是用植物皂莢、豬胰子和天然堿搗成塊製成的民間稱之為“胰子”的東西,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肥皂。元順帝的妃子戈小娥,端莊溫柔,賢淑可人,因擁有一身絲緞般光潔滑膩的皮膚而深受元順帝寵愛。她的皮膚白裏透紅,沾水更如桃花含露,增添其美豔。順帝說:“真是個夭桃女子啊!”因而叫她“蹇桃夫人”,寵愛有加。據說,戈小娥常以香水潔麵沐浴,故而皮膚愈加美好。

後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潔麵用品的要求也隨之提升。士人貴族們所必備的東西裏,澡豆就是最考究的一種。澡豆是類似於香皂的洗麵粉,古人在化妝之前先用澡豆洗麵乃至洗身,故此得名。是以豆粉為主,摻了一些同樣磨成細粉狀態的草藥、香料製成。

2)沐浴

古代人比我們想象中要衛生得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古人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時,胰子還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胰子被稱為“麵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時會發給官員一些高檔胰子。杜甫《臘日》中的“口脂麵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說的洗澡,包括頭、身、手、腳的洗浴。然而古人卻分得極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所謂“濯”、“灑”就是洗的意思。據此看來,古代的沐浴與今日的洗澡意義並不完全吻合,而隻有把許慎對“沐”、“浴”、“洗”、“澡”的解釋合起來,才是完全意義上的今日洗澡。

初民們當時沐浴隻有下河一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養成了沐浴的生活習慣,至遲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沐浴”的記載。到了西周時期,沐浴禮儀逐漸形成定製。由於沐浴已經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麵麵,人們對沐浴有了深層次的理解,不僅僅把沐浴單純地看作是潔身淨體,潤膚養身,而視其為隆重的禮儀。如在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淨身,以表示內心的潔淨虔誠,稱之“戒”,亦稱“齋戒”。

沐浴與人們生活的行為規範密切聯係在一起。居家過日子,男女都要早起,沐浴更衣。作為夫婦之禮則有“不敢共湢浴”,即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個浴室,所謂“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在家庭裏還有尊老禮節,禮節規定,晚輩要五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頭。這期間父母臉上如果髒了,要燒淘米水為父母洗幹淨;腳髒了,則用溫水為父母洗幹淨。誕生禮儀中沐浴亦很重要,如果一國的太子出生,那麼大臣和夫人要沐浴穿朝服去朝見國君。在往來禮節中,沐浴亦是重要禮儀。主人接待來客,要滿足客人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的要求,主人用飧禮招待來賓時,來賓不用拜謝,但要沐浴之後再就食,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

先秦沐浴禮儀的形成並臻完備,不僅說明沐浴在當時已深入到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也說明注重沐浴是中國人的古老傳統之一。沐浴禮儀作為定製為世人所遵循,這在世界沐浴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秦漢之際,全社會性的沐浴習俗已經形成,尤其是“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在漢代已經正式以“休沐”的形式被法律固定下來。所謂“休沐”是漢代朝廷官員法定的假期。漢代皇帝每五日給官吏放假一天讓他們回家去洗澡浣衣,並作為法定的假日被固定下來,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以沐浴為理由而製定的假日,足見漢代非常重視儀容和體膚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