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代,“五日具沐”才改為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叫作“休浣”。俗以每月上旬、中旬、下旬為上瀚、中瀚、下瀚,瀚即浣的異體字,本意是洗濯。大概因為十天一浣的緣故,浣又有了一種計時的意義,即一浣為十天。
我國晉代已有浴室之稱,至北魏稱為浴堂。曆史上修建最早的一座浴室當推東晉人石虎的“焦龍池”。該池用玉石砌堤岸,用琥珀做水罐,用縐紗袋裝香料泡入水中。為保持池水恒溫,冬天時用炭火燒紅的銅龍不斷更換投入水中,故名“焦龍池”,又名“清婷浴室”。
到了唐代,浴室已相當普及,當時長安的武德門、朱雀門一帶還出現了浴室殿院一條街,上至天子皇妃,下及平民百姓,皆可入室沐浴。唐代詩人羅鄴有詩雲:“一條春水漱莓苔,幾繞玄宗浴殿回。”詩中所描繪的就是皇帝沐浴的情景。
宋代浴室被稱為香水行,已是一個具有商業性質的場所。安的顯著特點是掛壺於門,將壺作為浴室的廣告標記。宋元公共浴堂非常普及,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一些文人士大夫還相約定時到公共浴堂去沐浴。
王安石不好洗沐,身上長虱,在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的聯姻好友吳充卻對沐浴的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並養成了經常沐浴的良好習慣。為了改變王安石不好沐浴的不良習慣,吳充與王安石、韓維三人相約每一兩月一起去公共浴堂沐浴更換新衣,在這種約束下,王安石不得不去沐浴,出浴後也得換新衣,這讓他一改舊習,個人衛生有了很大的改觀。
蘇軾亦喜好上公共浴堂沐浴,有一年,他在公共浴堂沐浴後,身心暢快,詩興大發,專門寫了二首《如夢令》詞記述他沐浴的感受。
其一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其二
自淨方能淨彼,我自汗流呀氣。寄語澡浴人,且共肉身遊戲。但洗,但洗,俯為人間一切。
該詞不僅寫得非常詼諧,還披露了宋代浴室中已有擦背、揩身、按摩等服務項目的情況。
明代民間的浴室已比較普遍,一般均以白條石砌築浴池,而且池與池相通。池下放置數口大鍋,水燒沸後,有專人將冷熱水攪動調溫,所以浴室又被稱為“混堂”。水溫還分熱、溫、涼三種,方便不同季節、不同年齡的人沐浴。
清代浴室的門前改懸掛燈籠,且兩邊有“金雞未唱湯先熱,旭日東升客滿堂”之類的聯語。清末民國初期,有些大城市將混堂改名為浴室,裏麵附有搓背、修腳、剃頭等服務項目,設施也日漸完善,除池浴、淋浴、盆浴等外,有的還設有蒸氣浴,甚至還出現了專為婦女服務的女子浴室。
3.梳頭——短發蕭蕭起自梳
古時候無論男女都是留長發的,擁有一頭烏黑、濃密、順服的長發也是儀表優雅的標誌。中醫認為,發為腎之華、血之餘,頭發的生長與脫落與人的氣血盛衰密切相關。古人雲:“欲發不脫,梳頭千遍。”《黃帝內經》中也建議“一日三篦,發須稠密”。
現代腦力勞動者常常苦於用腦過度導致脫發,其實,古代許多文豪墨客也飽受脫發之苦。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一度脫發,受名醫指點後堅持早晚梳頭,“梳頭百餘下,散發臥,熟寢至天明”,不久就阻止了頭發脫落。慈禧太後也深知梳頭有益養生,她每日命太監梳頭百遍,早起和臨睡都要梳頭,故年過七旬仍青絲滿頭。多梳頭能改善頭部血液循環,使頭發得到滋養,烏黑光潤,牢固發根,防止脫發。此外,梳頭對有關穴位和五髒六腑是良好的刺激,能起到積極的按摩作用。中醫認為疼痛的機理是“不通則痛,通則不痛”,頭部的許多經穴受到梳子或手指的按摩,能使經絡暢達,對於肌肉緊張性頭痛、神經性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高血壓頭痛、神經衰弱、失眠等可起到緩解作用。享年86歲高齡的南宋詩壇壽星陸遊,以梳理頭發作為養生之道,到了晚年,他那稀落的白發中竟長出許多黑發來。陸遊高興得頓生靈感,故有“客稀門每閉,意悶發重梳”、“破裘寒旋補,殘發短猶梳”、“醒來忽覺天窗白,短發蕭蕭起自梳”的詩句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