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閑情雅趣(7)(1 / 2)

漢朝的蔡邕不但是個文學家,還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飛白書”就是他獨創的。一天,蔡邕把寫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書的鴻都門去。在蔡邕等待接見的時候,有幾個工匠正用掃帚蘸著石灰水在刷牆。他就站在一邊看了起來。一開始,他不過是為了消磨一下時光。可看著看著,他就看出點“門道兒”來了。隻見工匠一掃帚下去,牆上出現了一道白印。由於掃帚苗比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牆麵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掃帚下去,白道裏仍有些地方露出牆皮來。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寫字用筆蘸足了墨汁,一筆下去,筆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牆一樣,讓黑筆道裏露出些帛或紙來,那不是更加生動自然嗎?想到這兒,他馬上交完文章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裏,顧不上休息,準備好筆墨紙硯。想著工匠刷牆時的情景,提筆就寫。誰知想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一開始不是露不出紙來,就是露出來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點兒也不氣餒,一次又一次的嚐試,終於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筆速度各方麵掌握好了分寸,寫出了黑色中隱隱露白的筆道,使字變得飄逸飛動,別有風味。直到今天,“飛白書”還在被書法家們所應用。

紙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在中國文化中也最具特色。中國藝術重意境,書畫的發展主要是運用筆墨在紙上表達。文獻上有不少關於紙的由來和特色的記載。最早當為晉代傅鹹所作的《紙賦》:“蓋世有質文,則治有損益。故禮隨時變,而器與事易。既作契以代繩兮,又造紙以當策。猶純儉之從宜,亦惟變而是適。夫其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則,體潔性真;含章蘊藻,實好斯文。取彼之弊,以為已新。攬之則舒,舍之則卷;可屈可伸,能幽能顯。若乃六案乖方,離群索居;鱗鴻附便,援筆飛書;寫情於萬裏,精思於一隅。”在文中可以體察出古代文人以紙自喻、尚儉高潔,以文為雅、以逸為適的文化心理。這一心理表現在中國書畫藝術中,是通過一種獨特的媒介——“宣紙”來實現的。

“宣紙”一詞最早見於唐代文獻,當時宣州(今安徽宣城)涇縣以“宣紙”作為貢品。“宣紙”一直是最廣泛用於藝術方麵的紙,被稱為“紙中之王”。其質地精細、潔白、柔軟,專供書法和繪畫之用。宣紙以檀樹皮和禾杆混合製成。其質視其原料中檀皮所占的比例。最上等的“宣紙”,純以檀皮為原料;普通的“宣紙”,檀皮約占一半至七成不等。以檀樹皮製“宣紙”,相傳是東漢蔡倫的弟子孔丹發現的。孔丹在涇縣於無意間發現,浸在溪間中的檀皮腐蝕後形成的纖維體可用以造紙,於是便發明了以檀樹皮製紙的方法。

宣紙吸水性很強,水墨點在紙上會馬上洇開,能達到瞬間水墨交融的效果。用濃墨,墨色鮮亮;用淡墨,層次清楚;用複墨,筆筆分清,幹後有立體感,不嫌平薄;用焦墨,黑白清晰;用水混墨,能產生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涇渭分明而又相互滲溶的感覺。

最初,人們繪畫是在牆壁上塗繪。到唐代,開始在紙上作畫。至宋代,書畫已發展為一種整體的藝術。許多文人學士既是書法家又是畫家。所謂“文人畫”也從這一時期開始興盛。“文人畫”的特征是用快速和流利的筆法作畫,而潔白、平滑、柔軟和有吸收力的宣紙正適宜“文人畫”的這種特征。另外,雖然絲織品也具有紙張的一些特性,但其價值高昂。此外,用潑、破等墨色深淺法達成的色調效果,也隻能用於宣紙,卻難於用於絲織品。

2)墨硯

墨的正式出現,最早是在西周時期。漢代以後,則多用鬆枝或桐油燃燒後的煙製墨。由於製作原料不同,墨可分為三種:鬆煙墨,采用鬆木燒煙,加入膠和香料製成。其質細色潤、無光澤、香氣防腐、研無聲。油煙墨,用桐油、菜籽油或其他植物油燒煙,加入膠和香料製成,色澤黑潤、滲透力強、耐水性強、不褪色。油鬆墨,即鬆煙和油煙混合製成的墨,色濃又有光澤。好墨有四個條件:色墨、煙油、膠輕、聲清。色墨指紙上的墨色要沉靜有神采,以墨色黝黑而發紫光的最好。宋代晁以道在其《墨經》中說:“凡墨色,黑色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為下。凡光與色不可廢一,以久而不渝者為貴。”煙油指煙無雜質,質地堅細,磨出的墨顆粒細潔,被磨的橫斷麵猶如鏡麵,絕無砂眼。膠輕指墨中膠成分要少,墨身浸在水中四邊平正,不變形,不脹裂。聲清指研磨時聲音清而細微,敲時聲音清脆而不粗濁。

用墨之前,先需研墨。研墨要有耐心,按順時針方向,墨錠保持垂直、移動平正,重按緩磨,用力均勻,疾徐有節,忌急於求成。整個研磨過程,就是一個書畫的運思過程。古人有雲:“非人磨墨墨磨人。”在研墨時,一來構思運籌帷幄,二來凝神養性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