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折扇廣泛流行,據說這與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提倡有關。明代製扇作坊遍布各地,其中最有名的有杭扇、吳扇、川扇、歙扇、青陽扇、溧陽扇、武陵夾紗扇、金陵柳氏扇等等。這時的扇骨、扇麵製作精良,各有名家,扇麵書畫廣泛流行,深受文人墨客喜愛,還衍生出扇袋、扇墜、扇盒等附屬扇子的工藝品。折扇攜帶方便,出入可以藏在袖中,故有“懷袖雅物”之稱。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把明代第五個皇帝朱瞻基畫的折扇,共有15根扇骨,扇骨外露的部分全以湘妃竹皮包鑲,扇麵為紙本設色人物畫,一麵是柳蔭賞花圖,一麵是鬆下讀書圖,落款為“宣德三年春日武英殿禦筆”。
清代是折扇大發展的時期,折扇在此時不僅僅是一種用以生風取涼的工具,還是一種藝術品,一種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一種社會角色的道具。不僅男性使用折扇,還出現了專供女性使用的秋扇。從文人書畫扇這一主流中又分化出黑紙扇、香木扇和各種工藝扇。折扇還流傳到歐洲,成為西方貴婦們喜愛的把玩之物。
3)扇畫扇麵的麵積雖然有限,但也給人們開辟了一塊題詩作畫的小天地。人們在扇子上繪畫、雕刻,或是青山綠水、蟲魚鳥獸、花草樹木,或是仙人、仕女、孩童……在小小的方寸之間,營造著一個多彩的世界。富貴平庸之人愛工筆畫的花卉仕女,散淡之人愛潑墨山水,端方之士景仰聖賢畫像,高潔之士題詩以明誌。小小一方扇,可見持有人的審美情趣和境界。
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見一位賣六角竹扇的老婦,就在每個竹扇上各寫5個字,老婦很不高興。王羲之說:“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可也。”老婦拿出去叫賣,果然人們爭相購買。最遲到唐代,繪畫作書的團扇已經相當流行,新疆阿斯塔那的一座唐墓出土了一把木柄絹質團扇,扇麵上就繪有花鳥,唐代畫家周昉的名畫《簪花仕女圖》中也畫有一位手執繪有牡丹花的團扇的仕女。到宋代,在團扇上繪畫作書達到了頂峰,至今仍有不少宋代的絹本團扇扇麵被保存下來。
蘇東坡到錢塘就職時,有人告狀說有個叫張二的人欠購綾絹的錢兩萬不還。公差把那人招來詢問,他說,我家以製扇為生,正好父親亡故,而自今年春天以來,連著下雨,天氣又冷,做好的扇賣不出去,並非故意欠他錢。蘇東坡凝視他許久說,暫且把你做的扇拿過來,我來幫你賣。片刻扇送到,東坡取空白的夾絹扇麵20把,拿起判案筆書寫行書、草書並畫上枯木竹石,一揮而就,交給張二,讓他快去外麵賣了還錢。張二拿扇剛出府門,就有好事者爭相用千錢購扇,手裏拿的扇子馬上賣完了,張二因此還清了欠款。一件難辦的案子就這樣被蘇東坡輕易地解決了,“東坡畫扇結案”的故事也不脛而走,很快傳遍了杭州城的大街小巷。由於張二膝下無子,隻有一個女兒,他死後,他的女婿繼承嶽父遺誌,決心重振扇業。在蘇東坡的幫助下,不斷請社會名流在扇上寫詩作畫,開創了杭州在扇麵作書畫之風氣。
我國曆史上有不少有名的畫扇佳作,如明代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鴉扇、沈周的秋林獨步扇,清代惲壽平的菊花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一般來說,扇麵之書畫創作,以美態愉悅於人;而製作裱糊之時,卻以精妙工藝潛化自身。蘇州檀香扇、杭州綾絹扇、新會火畫扇、自貢竹絲扇,江蘇麥稈扇,都因工藝精湛而聞名遐邇。
4)扇情
扇子本是尋常物,卻因三千多年的文化積澱變得不尋常。運籌帷幄之士手執扇子指點江山,文人墨客在扇子上用筆墨寄情抒懷,宮中美女用扇子傳情達意,道士用扇子驅邪滅妖,連普通百姓也常在家中掛扇子,把扇子視為鎮宅之寶。扇子有時還被看作是官職的象征,這大概是因為古代官員多為文人出身,而文人又常隨身攜帶一把扇子,在各種交往場合中行持扇揖讓禮。因八仙之一的鍾離權以扇子為法器,扇子又躋身於“暗八仙”
之中。既然仙人都用扇子,古人便認為扇子可以驅妖逐邪,常將扇子掛在室內牆上。方外之士所用之扇稱為道扇。明代文人高濂說:“道扇,其扇有二:有紙糊者,有竹編者。近日新安置扇,其竹篾如紙,編織細密,製度精佳,但不宜漆,輕便可攜,何扇勝此?紙糊如此式樣亦佳,但得竹根紫檀妙柄為美。”一把小小的扇子,折射出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