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競技玩樂(10)(3 / 3)

當時的沅陵龍船競渡賽觀眾很多,這些觀眾為船上的人著急,不斷地攥拳跺腳,“嗬哉、嗬哉”地為船上的人使勁。劉禹錫是河南洛陽人,他聽不懂沅陵人喊“嗬哉”的意思,認為是“何在”的諧音,因而由自己的命運聯想到屈原。二人都是因為忠誠遭貶謫,同樣也被放逐沅湘,感情是相通的,所以就自然而然地認為沅陵人賽船齊呼“嗬哉”是為屈原尋找亡魂,於是他特意在《競渡曲》前加了一段小序:“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雲‘何在’,斯招屈之意。”

此詩一出,影響千古,於是在五月端午劃龍船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就大行天下,延續至今。此種說法為龍船賽注入了新的思想因素,將它提升到對愛國忠臣緬懷追憶的高度,屈原才得以那麼鮮活地永存世人心中。

2)龍舟風采

傳統的龍舟選材皆用杉木,取其質輕。船長的達11丈,由80橈劃行;短的也有7丈多,坐橈手(劃船者)40餘人。龍舟塗以紅、黃、青、白諸色,橈手的服裝均與之相合,十分齊整。船頭龍首高聳,船尾飾有龍尾,舟中還設有鑼鼓,既壯軍威,又可使劃手們隨著鼓點節奏奮力劃槳。為增強節日氣氛,船上還插上五色彩旗。競渡以首先得標者為勝。這裏的“標”一般用“活標”,較為容易的是將錢、果等物裝入充氣的豬尿泡中,讓其漂浮在水麵做標;繁難些的是將遊動的鴨、鵝作標;更有將鐵杆沉入江底的,謂之“鐵標”。因此,龍舟上除了配備強健的劃手外,還得有一位熟諳水性的水手,專司奪標之職。

賽龍舟之前要進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比如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水果、粽子等。人們祭祀時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在《競渡歌》中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兩岸羅衣破景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蜺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橈。”

北宋開封的龍舟競賽分為龍舟競渡(以奪標為主)和龍舟花樣表演二項。龍舟花樣表演主要有“旋羅”、“海眼”、“交頭”等花樣。花樣表演時由水棚上站立的軍校(裁判員)統一指揮。當軍校以紅旗招之,龍船各鳴鑼鼓出陣,劃棹旋轉,其為圓陣,謂之“旋羅”;至水殿(觀摩席)前又以旗招之,其船分而為二,各為圓陣,謂之“海眼”;又以旗招之,兩隊船相交互錯,謂之“交頭”。參加花樣表演的龍船有小龍船、虎頭船、飛魚船。它們排成兩陣,忽而成圓陣排列,忽而交叉馳過,看得觀眾眼花繚亂,引起觀眾陣陣喝彩聲。當龍舟花樣表演結束後,龍舟競渡才正式開始。由軍校揮小旗把所有船隻招回,“則諸船皆列五殿之東西,對水殿排成行列……觀旗招之,則兩行舟鳴鼓並進,捷者得標”,“捷者”是指比賽中先到終點,奪得“標竿”的龍舟。北宋開封的龍舟比賽規定每隻船各有三次爭標機會,獎品是被掛在終點處“標竿”之上的錦彩、銀碗、官楮等。

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地區,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