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思想對話(7)(2 / 3)

行走在哲學與出版的路途上

《中國圖書商報》記者李際平:楊教授,您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同時又是知名的出版人,綜合哲學與出版的角度看,您認為高校出版社特點何在?

楊耕:謝謝。從國際上看,高校出版社類型大體可分兩種:一是以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為代表,既重視學術出版,又重視商業利益;二是以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為代表,偏重出版的學術性,不太關注商業利益。國內高校出版社和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走的路子相似,它的突出特點就是既追求社會效益,為本校教學、科研服務,同時,又追求經濟效益,為本校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正因為如此,有效運營高校出版社關鍵要處理好五對矛盾或五種關係:一是處理好產業屬性與意識形態屬性的關係;二是處理好傳承文化與創造利潤的關係;三是處理好塑造市場主體與為本校教學、科研服務的關係;四是處理好熟悉學術出版與善於資本運作的關係;五是處理好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與行政部門、學校主辦、主管的關係。

如何把握好上述五重關係之間的張力是有效運營高校出版社的最大的難題。為此,我有一種放心不下的牽掛,一種如履薄冰的忐忑,一種日求精進的警醒。

李際平:楊教授的見解果然與眾不同。當前,包括大學出版社在內的國家出版體製改革正在向縱深發展,引人矚目。您是如何看待這次出版體製改革的?

楊耕:我一直密切關注、充分肯定、高度評價國家出版體製改革,因為這次改革符合出版發展規律,符合文化發展規律,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而且它的確空前激發了出版業的生產能力,從而為行業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當然,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應引起高度重視、盡快解決的問題。例如,出版社已經基本上轉成企業,但轉企後所需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還遠未形成,一些出版社或集團生存和發展主要還依靠行政機關的“保護”“扶持”;出版集團化完全必要,但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忽視了市場力量,也正因如此,在出版集團化同時出現了市場壟斷化趨向;出版集團多元化經營是必要的,但一些出版集團在多元化經營的同時又出現了副業超過主業的趨向,如此下去,“出版集團”就會名存實亡。所以,北師大出版集團在確定發展定位時提出,突出出版主業,“適時、適度進行多元化經營”。

李際平:這些問題確實應該引起足夠重視。2007年7月,北師大出版社作為第一批轉企改製試點單位完成身份轉換,並以此為核心企業組建了北師大出版集團。近年來,北師大出版社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先後榮獲“全國文化體製改革先進企業”、“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的稱號,並評為國家一級出版單位,在業界產生了很大影響。2010年11月,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同誌就北師大出版社成立30周年做出重要批示:“北師大出版社勇於改革、銳意創新,事業發展、實力增強,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請問,你們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楊耕:轉企改製能否成功,關鍵在於機製、體製能否創新,這種創新是否符合出版規律、市場規律,是否符合自己的實際。

其一,將原有編輯部門整合為高等教育分社、職業教育分社、基礎教育分社三個分社,分社可以自主決定選題計劃、營銷方案、人員選用、產品印刷,是集相關類圖書產、供、銷於一體的利潤中心,同時對編輯實行策劃編輯和文稿編輯劃分管理;其二,將出版部改組為印製管理部,加強了印製流程、成本和質量管理,並對大宗紙張采購和印裝企業的選擇實行整體招標;其三,三個分社成立各自的營銷中心,走專業化、精細化營銷之路,同時將市場營銷部改組為營銷管理部,建立了縱向營銷與橫向管理相結合的營銷體製,基本解決了長期困擾出版社“編”“發”之間的矛盾;其四,進行了簡編定崗、減負增效,中層建製由原來的26個削減為13個,機構得以精簡,更重要的是,職能得以轉換,以往層次不清、職責不明、因人設崗、條塊分割的現象得到了根本改觀;其五,實行新的績效考核管理辦法和績效分配方案,文稿編輯和營銷人員率先實行按崗取酬、同崗同酬,從根本上改變了分配上的平均主義。作為分配體製改革的前提,單品種圖書的成本核算也同時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