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明:社會主義實踐的基本教訓實際上說明,我們過去的實踐在一些重要方麵違背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或者說,違反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基本規定。我想問的是問題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製度規定是什麼?
楊耕:馬克思、恩格斯製定的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製度規定有五個方麵:
一是“盡可能快地發展生產力”,實現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沒有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那就隻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鬥爭,全部陳腐汙濁的東西又要死灰複燃。
二是建立生產資料公有製,實現“所有人的富裕”。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社會主義製度同資本主義製度“具有決定意義的差別當然在於,在實現全部生產資料公有製的基礎上組織生產”,而社會主義“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同時,生產資料公有製並不是與個人無關的抽象的共同體,相反,生產資料公有製本質上是“聯合起來的個人”對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建立生產資料公有製實際上是“重建個人所有製”。正因為如此,社會主義分配的基本原則是按勞分配。
三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從資本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就是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專政與社會主義民主的關係並非如同冰炭,不能相融。相反,無產階級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其目標就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沒有民主,也就沒有社會主義。
四是確立“有個性的個人”,實現個人自由而全麵發展。1894年,意大利社會黨人卡內帕請恩格斯為《新紀元》周刊找一段話來表述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對此,恩格斯從《共產黨宣言》中找出這樣一段話,即“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並認為除了這一段話外,再也找不出更合適的了。由此可見,社會主義並不反對個人自由,相反,它的目標就是為個人自由而全麵發展創造真實而廣泛的基礎。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主義的目標就是“把社會組織成這樣:使每一個成員都能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並且不會因此而危及這個社會的基本條件”。
在我看來,這些基本原則和製度規定是社會主義改革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背離了這些基本原則和製度規定隻能是打引號的社會主義。同時,在貫徹這些基本原則和製度規定時,又必須使它們同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否則,就會犯教條主義的錯誤。正如鄧小平所說:“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王峰明:鄧小平說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它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幹過”的事情。在您看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能體現這三個“沒有”的地方是什麼?
楊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包含著一係列重大創新,其中,最集中、鮮明體現鄧小平所說的三個“沒有”的,就是建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一個史無前例、艱難複雜的社會實踐。具體地說,當代中國的經濟市場化是同社會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改革聯係在一起的。在經濟市場化的過程中實現社會現代化,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同時,當代中國的經濟市場化又是以社會主義製度為基礎,並與這種製度的改革聯係在一起的,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經濟市場化的道路和模式,規定了中國經濟市場化的可能邊界和基本的約束條件。反過來,當代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又會促進社會的現代化,並引起社會主義公有製的實現形式和人的存在方式的變化。
這就是說,當代中國經濟的市場化不僅僅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的變化,而且是一次重大的社會發展方式和人的存在方式的轉型。在我看來,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最重要特征和最深刻意義就在於:它把市場化、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改革這三重重大的社會變革濃縮在同一個時代進行了,市場經濟、現代化和社會主義之間因此形成了一種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製約的複雜關係,市場經濟、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由此都具有了新的內容。這的確是一個激動人心的社會實踐。社會主義由此將再造輝煌,中華民族由此將實現偉大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