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可以看出,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的“二分結構”,直接為現實政治服務和為現行政策作論證,這是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的基本特征。前者在芬格爾特和薩爾文特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中得到初步體現,後者在西洛可夫和愛森堡的《辯證法唯物主義教程》中得到初步體現。因此,我認為,芬格爾特、薩爾文特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和西洛可夫、愛森堡的《辯證唯物主義教程》的出版,標誌著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初步形成。
二、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的基本形成和確立
1932、1934年,米丁和拉祖莫夫斯基主編的《辯證唯物論與曆史唯物論》出版。無論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體係的演變史看,還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以至整個馬克思主義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看,這部著作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應忽視的,值得我們高度關注、深入研究。
從結構上看,《辯證唯物論與曆史唯物論》分上、下兩冊共十五章。上冊辯證唯物論,包括當作宇宙觀看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唯心論,辯證法唯物論,唯物辯證法之諸法則,哲學中兩條陣線上的鬥爭,辯證法唯物論發展中的新階段這樣六章;下冊曆史唯物論,包括辯證法唯物論與唯物史觀,社會經濟形態、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經濟關係,關於社會群和國家的學說,過渡時期之政權與社會鬥爭,意識形態論,戰鬥的無神論,社會變革論,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這樣九章。其中,辯證唯物主義部分的第五、六章,曆史唯物主義部分的第五、七、九章的內容是當時蘇聯政治形勢的產物。去掉這些章節,《辯證唯物論與曆史唯物論》的內容和結構同當今占主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係的內容和結構是一致的。
我們應當注意,在這種內容和結構的背後是這樣一種思想,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法的唯物論,“這是一種完整的、徹底革命的、包括自然界、有機體、思維和人類社會的宇宙觀”,這是其一;其二,曆史唯物論則是辯證唯物論在社會生活領域的運用,曆史唯物論的創立“加深和發展哲學的唯物論”;其三,辯證唯物論與曆史唯物論具有一致性,二者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和不可分裂的聯係”,這種聯係體現為一般唯物論根據存在說明意識,曆史唯物論根據社會存在說明社會意識。
《辯證唯物論與曆史唯物論》的影響是空前而深遠的,它的出版標誌著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基本形成。可以從三個方麵來理解我的這一觀點。
一是《辯證唯物論與曆史唯物論》體現了聯共(布)中央的意誌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定位。1931年,在批判德波林的高潮中,聯共(布)中央向蘇聯哲學界提出一個重大的政治任務,這就是,編寫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為統一全黨的思想奠定世界觀的基礎。《辯證唯物論與曆史唯物論》就是根據這一政治任務而編寫的,它不僅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些基本觀點,而且直接為當時蘇聯的政治服務,為當時蘇聯的政策作論證,體現了聯共(布)中央的意誌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終定位,即直接為現實政治服務和為現行政策論證。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蘇聯的特殊的社會位置和曆史使命。
二是《辯證唯物論與曆史唯物論》形成了以列寧、恩格斯的著作為主,以馬克思的著作為輔這一文獻格局。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的文獻依據當然應以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尤其是馬克思的著作為主。可是,在當時特殊的曆史條件下,《辯證唯物論與曆史唯物論》的文獻依據卻是列寧的著作多於恩格斯的著作,恩格斯的著作多於馬克思的著作。這就造成一個奇怪的現象,即名曰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的著作卻很少甚至幾乎沒有引證馬克思的重要哲學著作。由此造成了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特有的文獻格局,即列寧的著作多於恩格斯的著作,恩格斯的著作多於馬克思的著作。後來的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主流教材、權威版本都維持了這一文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