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的崛起及其實質——在華中科技大學的演講
尊敬的歐陽康教授、張曙光教授: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能在華中科技大學和各位老師、同學一起討論後現代主義,我深感榮幸。我今天講的題目是“後現代主義的崛起及其實質”。主要講兩個問題:一是後現代主義的實質是什麼;二是後現代主義是為何和如何產生的。
一、後現代主義的實質是什麼
世紀之交,一個舶來品進入中國,很快在中國家喻戶曉並在學界成為“顯學”,這就是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原本是西方社會思潮。從時間上看,後現代主義或後現代話語的興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思想家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及其文化狀態的不同體認。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及其文化領域出現了許多引人注目的新現象,對這些新現象,傳統概念無法涵蓋,現代概念也無法解釋。哈桑由此認為,可以用“後現代”來稱謂這些新現象。實際上,拉康、德裏達、利奧塔德等人都注意到這種種區別於現代的新現象,並對此展開不同的探討。盡管這些文藝理論家、曆史學家、哲學家的探討未能形成一種思想流派、社會運動,但卻呼喚出一些相應的文化潮流以及知識態度、生活態度。哈桑認為,可以用後現代主義來稱謂這些文化潮流、知識態度和生活態度。
傑姆遜的觀點和哈桑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點。按照傑姆遜的觀點,後現代主義與晚期資本主義密切相關,而晚期資本主義就是後工業社會。傑姆遜對後工業社會的特征作了一個概括——在我看來,這個概括比較準確。傑姆遜是這樣概括的:在後工業社會,現代化已經大功告成,原始的自然已經一去不複返地消失了。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沒有經過人化的自然,沒有經過人改造過的自然,沒有打上人的目的、意誌、利益甚至審美能力烙印的自然,也就是原始自然已經一去不複返了。那麼,後工業社會的本質特征是什麼?在傑姆遜看來,後工業社會是個地地道道的人文世界,或者說,後工業社會是個地地道道的人化世界。
傑姆遜對資本主義的分期比較獨特,他把資本主義分成兩個階段,即前期資本主義和晚期資本主義,並認為前期資本主義就是現代,晚期資本主義就是後現代;前期資本主義即現代重在征服自然,晚期資本主義即後現代重在文化擴張,傑姆遜因此把後現代定義為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他的名著就是《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總之,前期資本主義就是現代,後期資本主義就是後現代。這是傑姆遜對資本主義的一種劃分形式。
傑姆遜從另一個角度又把資本主義分成三個時期,這就是市場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和晚期資本主義。在傑姆遜看來,市場資本主義產生的是現實主義,壟斷資本主義產生的是現代主義,而晚期資本主義產生的則是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就是對已經發展到晚期的資本主義文化的一種研究。
在傑姆遜的視野中,後現代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深度模式的削平,在後現代主義看來,沒有什麼現象與本質之分,沒有什麼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一切都平麵化了,深度模式被削平了;二是曆史意識的泯滅,也就是說直接反對曆史意義;三是主體性的喪失。在傑姆遜看來,早期資本主義是主體性的弘揚,弘揚的結果是導致主體性的喪失。西方有本影響很大的書,書名就是《主體性的黃昏》。可是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我們的哲學家還是在努力高揚人的主體性。在西方已是黃昏的東西,在我們這裏還是早上八九點鍾的太陽。
傑姆遜是這樣,利奧塔德也毫不遜色。利奧塔德用後現代這個詞來表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知識狀態,並為後現代主義下了一個經典的定義,即後現代主義是針對元敘事的一種懷疑態度。懷疑本身沒有錯,一種積極的、健康的懷疑本身更沒有錯。馬克思就把“懷疑一切”當作他的座右銘。懷疑是一種巨大的思想力量,懷疑可以掀起思想台風,而懷疑本身就在台風中心,可台風中心本身是沒有風的。懷疑本身沒有錯。不懷疑行嗎?如果我們對任何事物、任何知識、任何權威沒有一種懷疑態度,我們至今還會停留在原始狀態。利奧塔德首先把後現代主義定義為針對元敘事的一種懷疑態度。你看他首先強調的不是體係而是態度。
那麼,利奧塔德心目中的元敘事是什麼?按照利奧塔德的觀點,元敘事指兩種思想傳統,或者說元敘事是指西方的兩種思想傳統。哪兩種思想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