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災區的群眾通過媒體能夠及時了解災情信息,充分把握災區情況,因而穩定了情緒。同時,也使他們切身感受到了新聞媒體在重大突發事件麵前的作用,並對其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這就為新聞媒體實施有效的輿論引導奠定了基礎。
有人說,這次汶川地震,“真實跑在了謠言的前麵”,媒體成了群眾消除恐慌的“定心丸”。這些比喻不但形象,而且準確。
也正因為報道的及時、信息的透明和事實的準確,新聞媒體牢牢地把握住了輿論先機,贏得了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有助於政府借助輿論的支持,迅速、有效地控製災區局麵,順利地實施抗震救災計劃。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震災報道中,以往善於借機炒作的一些西方媒體難得地顯得很平靜。究其原因,同我國新聞媒體及時、充分的報道有著密切關係。正是由於我們報道的及時與充分、信息的公開與透明,災情信息與災區真相完全公之於世,使得某些西方媒體失去了尋覓“縫隙”的機會和進行炒作的由頭。
而為了及時報道震災情況,許多境外媒體不得不大量采用我國媒體的報道。據統計,在5月12日—16日短短3天時間內,共有113個國家和地區的298家電視機構轉播或部分使用了中央電視台有關節目信號。文字報道則大量采用新華社的新聞稿件。這不但有助於震災信息傳播的準確與規範,而且也有助於震災報道議題的集中和統一,從而也提升了我國媒體報道的影響力。
事實證明,新聞報道特別是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一定要“先聲奪人”,要靠“先發製人”來搶占先機,贏得主動,這不但是新聞傳播的基本原則,而且是輿論引導的普遍規律。
二、報道客觀、評論公正、感情真摯是取信前提
這次汶川地震,新聞媒體力求做到報道客觀、評論公正,而且媒體、記者與災區群眾心靈相通,感情相係,這是新聞媒體取信於民進而獲得報道成功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客觀”,是新聞報道的一個基本理念,也是一種有效手段。新聞報道隻有做到客觀,才更加真實可信,才更具說服力。
“內容客觀”,是指新聞報道的事實應當是現實發生和存在的,而不是主觀臆測和任意想象的,更不是無中生有和憑空捏造的。
這次震災報道,我國媒體通過大量真實、客觀的報道,向人們展現和揭示了災區發生的那一樁樁、一件件事情的真實情景——倒塌的房屋、垮潰的堤壩、塌陷的道路,以及在廢墟下等待救援的幸存者、奮不顧身救人的解放軍官兵和普通群眾……通過媒體的報道,人們不但感受災害、認識災害,並最終戰勝災害。
新聞報道要做到“客觀”,首先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要客觀、公正、全麵地反映和報道新聞,特別是要用一種平常心正確看待和處理負麵新聞。
以往麵對災害性事件,一些媒體的報道總要想辦法回避其中的消極因素,以增強輿論引導的效果。事實上,消極因素並不會因為回避而消失,有時回避反而會因為它的客觀存在而引起更多的非議,甚至可能會激化矛盾,造成一些群眾出現非理性行為,從而不利於幫助群眾理智、客觀地看待存在的問題。
這次震災報道,新聞媒體在做好正麵報道的同時,也適時地報道了一些負麵信息。像《那些倒塌的校舍:水泥空心預製板功過》、《四川災區破獲一批趁災搶劫盜竊案件》、《中學教師地震時率先跑出稱絕不會先犧牲自我》、《四川官員打誌願者被停職衛生廳先辟謠再道歉》、《成都救災帳篷續:商家擅自加蓋紅十字會標銷售》、《紅十字會天價帳篷1萬3一個?》,等等。這些報道所反映的都是在抗震救災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消極的、負麵的事情,雖然不是主流卻是客觀存在的,在群眾中產生了一定的負麵影響。及時地反映和揭露這些問題,不但不會影響整個抗震救災工作,反而能使群眾感到新聞媒體是敢於正視矛盾、敢於揭露問題的,從而增強對媒體的信任度,也更有利於引導社會輿論。
在這次震災報道中,新聞媒體非常注意對地震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現象進行理性的分析和公正的評論,在感性與理性的把握上可謂恰到好處。新聞媒體在報道和評論中,沒有一味地報道和渲染悲情和淚水,也沒有過多地說教該如何麵對天災,而是抓住群眾關注的問題進行細致的思想疏導和心理撫慰。無數群眾被媒體親切得體的報道和評論所感動,自覺自願地投入到抗震救災的行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