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神聖幽遠的蒼天可以崇仰,下在廣袤堅實的大地可以依靠,人的肉體,靈魂便有了寄居之所。世事的推移,人間的滄桑,在永恒的天地之間,像是一條流動的河流,晝夜不舍的向前麵奔騰,生命的律動就在這天、地、人的交融感應中顯現出來。
水流於陷穴不見溢滿,人族立足於蠻荒大地重重險陷,當如天般的自強不息,亦應保持大地的柔韌不屈,堅定信守不盈不流的本性為人族的未來建立起守信闖險的規範,效法天地設險守族!
紅霞豔照、麗火映天、輝煌燦爛、光照萬物,火的出現使人族脫離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更是驅除了寒冷為人們帶來溫暖,它還是抵禦野獸的武器。萬物萬變而不離其宗,烈火的燃燒讓一切塵歸塵土歸土,就像是回到了本源的存在。
天空,雷閃電鳴,撕天裂地,如天的怒火一般震撼人心,人族立於這天地間更應該懂得敬畏,隻有敬畏才不會讓人迷失,恐懼修省才能心從良善!
動極生靜,震極艮止。萬物不能始終的震動,當經過大的動蕩後,便會不可避免的歸於極為靜止的狀態如同那不同的雄山,先民在山野穴居時代披荊斬棘,勇敢無畏。天下事當行當止,知進知止,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動定自如,無悔無咎!
天地間,無處不在的風,撫過了這大地,帶著種子飛過千山萬水讓它們在各地生根發芽,而人族也應在強者的帶領下服從美德,率領著柔弱者前進!
人族前進士氣由為重要,凡事應上順天意,下應民情。以百姓的的喜悅為先,那麼百姓就會任勞忘苦,奔赴危難而不避艱險,喜悅便是鼓舞民眾前行的良劑!
隨著伏羲感悟的不斷加深,對天地間也愈加明晰,就像汪洋的大海終於注滿了水,但又能怎樣將自己的感悟呈現在世人的麵前?寬廣的大海無邊無際卻隻困在岸邊如果打破了大海的邊界那麼洶湧的海水將會鋪天蓋地。
一日伏羲行走到圖河邊上繼續感悟本源,突然一抬頭見有一神獸,龍背馬身,生有雙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龍鱗,踏水而來,走到伏羲麵前輕嘶低鳴,爬在他的麵前並示意他向自己的背上看去。伏羲上前仔細觀察像是一副圖案,該圖由黑白點組成,其中四九二點居上,三五七點居中,八一六點居下,其中單數為白點,雙數黑點,觀其點數排列縱橫斜三點相加均為三元之數。伏羲越看越奇怪,就這樣沉浸在這黑白的圖案中………不知道這了多久,突然如迷霧中的一道閃電,像是打破了某種梏桎、打破了自身的束縛,如同大海的邊界終於被打破,所集累的所有感悟噴湧而出,無邊無限!所有的一切都化作最基本組成的符號,一黑一白,一陰一陽,相激相發,又演變出萬物的存在,最終所有的一切沉寂下化作了一個長橫,與兩個短橫,長橫代表的陽,兩個短橫代表的陰。它們相互組合成一個個的圖案代表著天地萬物的存在,他們相互的組合又代表著不同天地的運轉。如那代表天行充滿陽剛的三個長橫上下排列與代表三個雙短橫的地相合天下地上表示安泰之意,代表了天地溫暖的陽氣下降而地下的濕氣逐漸上升,冷暖交融彙合,催化萬物的生長代表了萬物的相通,世道的昌盛,那麼天上地下便表示著否,變代表著天地不交萬物衰落。由泰到否變是表示天地的運轉不可能永遠泰和暢達,泰極否來,否極泰來,萬物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必然會發生向對立方向轉化的變化,如靜變動,塞變通,壞變好,亂變治,戰變和,敵變友,野蠻變文明,滄海變桑田,深穀變高陵等等。正所謂,有無相生,高下相傾,長短相形,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人類由混沌初開的萌芽期,到告別野蠻的啟蒙期正需要有指導才不會迷失自己,而高山下流出泉水便寓意人族中的高德之士要行為果斷,循循善誘,育人育德,如同引路人一般為人族指明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