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D-F
D
dā
搭床不敢亂綁被。
搭船的坐中倉。
搭哥隻船,望哥隻船浮。
dǎ
打石看石紋,醫病看病根。
打魚靠網,打狼靠棒。
打腫臉充胖子。
打虎先敲牙,拆屋先拆梁。
打拳練身,打坐養性。
打壞舊缸賠新缸,新缸沒有舊缸光。
打下江山殺韓信。
打敗的鵪鶉鬥敗的雞。
打窗子叫門看。
打的丫環,嚇的小姐。
打了三場官司,當得半個律師。
打了一世齋飯,末了落不到一頓臘八粥。
打了和尚滿寺羞。
打了缸說缸,打了盆說盆。
打了千斤鐵,要燒萬籮灰。
打了千斤鐵,須毀萬籮灰。
打了長尾巴的鳥,鴉鵲也有份。
打了孩子娘出來。
打了牆,賣了磚。
打了騾子馬也驚。
打了不罰,罰了不打。
打了牙,肚裏咽。
打人莫打臉,說話莫揭短。
打人莫打痛處,說人莫說重處。
打人不打臉,吃飯不奪碗。
打人不如嚇人強。
打人不過先下手。
打人要忍,打蛇要狠。
打人二日憂,罵人三日羞。
打人無好拳,罵人無好言。
打人一拳,必防備別人一腳。
打人心腸冷。
打死人要抵命,哄死人不抵命。
打死賣拳的,淹死會水的。
打魚的不離船邊,打柴的不離山邊。
打魚不在急灘上,退後一步自然寬。
打水魚頭痛,敲冰水亦動。
打倒金剛顛倒佛。
打倒莫如說倒。
打破頭不怕扇子扇。
打破沙鍋問到底,問你砂鍋煮得幾碗米。
打鴨驚鴛鴦。
打鴨子上架。
打也來,罵也來,虧了人家總不來。
打扮得好,何如才高。
打兒自疼。
打一巴掌,給個甜棗吃。
打一錘,夯一聲。
打一更,說一更。
打一日花鼓,遊一日江湖。
打出眼睛趁熱揉。
打官司越打越害怕,過黃河越過越膽大。
打狗要看主家麵,殺人勿怕血腥氣。
打蛇不死終是害。
打蛇要打頸,斬草要除根。
打蛇不死反驚草。
打蛇打七寸。
打得輕,哭得凶。
打的雷大,落的雨小。
打的親,罵的愛,不打不罵皮肉外。
打仗講戰法,生產講互助。
打仗要靠槍杆子,做莊稼離不了鋤把子。
打著狐子兔搬家。
打著耳朵腮也動。
打著石頭叫天苦。
打著一人痛,罵著眾人羞。
打著騾子馬也驚。
打空拳費力,說空話勞神。
打瓜罵棗。
打瓜露籽。
打雷的雨下不長。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打虎要力,捉猴要智。
打虎不著,反被虎傷。
打虎必須親兄弟,革命必須真同誌。
打是親,罵是愛。
打是情,罵是義,扭扭捏捏多如意。
打碎醬缸,架子尚在。
打碎烏盆問到底。
打碎醬缸,追究到底。
打掉牙齒往肚裏咽。
打掉葫蘆,惹動蜂子。
打起鑼鼓要戲唱。
打起牤牛看犢。
打起來無好手,罵起來無好口。
打牆別動土。
打牆怕壞頭一板。
打牆板兒翻上下,沒有長貧久富的人。
打牆板,翻上下,誰是十貧九富人?
打牆蓋屋,鄰家相助。
打鑼求得雨,高山耕得田。
打鑼賣糖,各有一行。
打頭官司結頭親。
打酒望提壺要錢。
打酒隻問提壺人。
打酒賣砂糖,做一行怨一行。
打酒吃不醉,買米吃不飽,割肉吃不傷。
打馬順驢摸弄牛。
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比喻一方麵對甲方嚴罰,一方麵又給乙方警誡。現在多用來比喻做事不密,使對方得以警戒預防。出自《酉陽雜俎》:“王魯為當塗令,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斥主簿貪賄,魯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唐朝,有一個叫王魯的人,他在當塗(今安徽當塗縣)為官的時候,行為不正,愛財貪汙。後來有人在他麵前控告他的主簿(秘書)營私舞弊,接受賄賂。狀子上列舉的罪行,與他自己的違法行為都是大同小異。他一邊看狀子,一邊直打寒戰。等到把狀子看完,已經忘記應該作出審理意見,卻不由自主地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是:你雖然打的是地上的草,但我像伏在草裏麵的蛇一樣,已經受到了驚嚇。
打鐵要紅火。
打鐵看成色。
打鐵趁熱。
打鐵要自己鉗。
打鐵不惜炭,養兒不惜飯。
打鐵還要泥水漿,鐵無泥水打不成。
打鐵要靠本身硬。
打不斷的親,罵不斷的鄰。
打不盡的芝麻,摘不盡的棉花。
打不幹的井水,使不完的力氣。
打不成狐狸,惹一屁股臊。
打過斧頭換過柄,改惡從善做好人。
打壞一壇酒,結壞一門親。
打獵的不怕野獸,抓鬼的不怕神仙。
打鍋搭灶的人,哪有手不染黑的;出門單幹的人,哪有不遇
困難的。
訂鍋賣鐵。
打開窗子說亮話。
打屁瞞得了響,瞞不得臭。
打鼓要打鼓當中。
打出刀來看鋼口。
打生不如戀熟。
打怕的人是假怕,敬怕的人是真怕。
打個麻雀,還須一個蛆。
打葫蘆論葫蘆,打瓢論瓢。
打了碗得有碴在。
打頭不應腦。
打棟樁,應板壁。
打柱頭,驚磉礅。
打是疼,罵是愛;惱了性子拿腳踹。
打齋公,看佛麵。
打江山不怕人多。
打席的睡板凳,燒瓷的使破碗。
打傘不如雲遮日,扇扇不如自來風。
打架不能勸一邊,看人不能看一麵。
dà
大海不會嫌水多,聰明人不會嫌學識多。
大海經不住瓢兒舀。
大雁離群難過關,獨條鯉魚難出灣。
大雪壓不矮高山。
大丈夫有本事死在陣前,不死在陣後。
大浪當前,不可拋槳;大敵當前,不可拋槍。
大蒜是個寶,常吃身體好。
大雁高飛,不是為了炫耀翅膀。
大家小姐,口巧手拙。
大伯背了弟媳跑,搭上氣力不落好。
大懶支二懶,支個白瞪眼。
大海永不渾濁,泥塘終於幹涸。
大官大貪,小官小貪,無官不貪。
大便一通,渾身輕鬆。
大開廟門不燒香,禍到臨頭許豬羊;任憑你把頭磕破,自古
人忙神不忙。
大眾不生產,坐吃山也空。
大米頭子,吃成猴子。
大乳壓死小子。
大床好翻身。
大器晚成。
大道勸人三件事:戒酒,除花,莫賭錢。
大戶窮,一包膿。
大拜小,為張口;小拜大,無可奈。
大智若愚。
大工一下指,小工磨半死。
大官司靠天地,小官司靠運氣。
大日子分小了,小日子分沒了。
大了的姑娘,留不住的客人。
大莊裏人,小莊裏狗。
大收之年,不下過頭之雨。
大考要命,小考要幸。
大酒醉人,大話惱人。
大旗底下別誤操。
大笑三聲,有益健康。
大意失荊州。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大頭不見小頭見。
大穿新,二穿舊,三穿破袖頭。
大屈必有大伸。
大群鴨子不下蛋,艄公多了打破船。
大梁不正二梁歪。
大困如小死。
大有彌天的罪過,當不說悔改二字。
大堂不生五穀。
大禹惜光陰。
大秤小鬥吃甚素,不孝父母齋甚僧。
大料廚子小料匠。
大德不酬。
大欺小,不公道;大幫小,呱呱叫。
大把戲,離不開臥單;小把戲,離不得扇子。
大把戲,不離片;小把戲,不離扇。
大戲小戲一個唱法。
大改小,小拚大;破長衫,改短褂。
大改小,用不了。
大富要命,小富要掙。
大富由命,小富由做。
大漢非奸則傻。
大筆有大為,大人幹大事。
大筆寫大字,大人辦大事。
大的人喜歡,小的鬼喜歡。
大的貴,小的賤,高粱糶不了米價錢。
大口小口,一月一鬥;添糧不如減口。
大口小口,每月二鬥。
大舌子,肯話事。
大舌喜講,跛腳喜跑。
大亂下鄉,小亂入城。
大兵之後,必有凶年。
大天白日借不出燈來。
大有大難,小有小難。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大發財,靠讀書;小發財,靠喂豬。
大肚光頭顱,癡人有傻福。
大鬥進,小鬥出;天秤笑,地秤哭。
大不可小算,粗不可細算。
大不毀小。
大不教,小不丟。
大勿算,小牽攢。
大手大巴掌。
大指壓著二指,井水不犯河水。
大地瓜發大芽,大媳婦養大娃。
大事三天,小事一七。
大病不離床,大旱不離鄉。
大病要養,小病要抗。
大病不死,必有厚福。
大病從痧起,大賊從瓜起。
大匠手裏無棄材。
大將難免陣前亡。
大將手下無弱兵。
大將出馬一個頂倆。
大老爺驚堂一拍,小民有苦不敢哭。
大老爺做生意:銀也要,錢也要。
大路朝天,各走半邊。
大雁南飛秋意涼。
大將軍八麵威風。
大將必有大量。
大王好見,小鬼難見。
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大話莫誇早了,婆娘莫討老了,豆腐莫打老了。
大話怕算數。
大小人會做。
大小是個人,長短是個棍。
大小不論,隻怕無份。
大小做個官,強似賣水煙。
大雞不食細米。
大雞屙屎,小雞照樣。
大種雞,叫得遲。
大貓頭,老鼠尾。
大貓出來二貓趕,三貓出來白瞪眼。
大狗爬牆,小狗看樣。
大蟈食細蟈,蛤蟆食老蟹。
大眼雕兒望青天。
大壇子倒油,雞腸裏刮膏。
大罐子潑油,蚊子屁股上挖脂。
大鬥進,小鬥出。
大蟲吃小蟲,小蟲喝西風。
大吃大喝顧眼前,省吃儉用度荒年。
大石橋易過,獨木橋難行。
大石頭要小石頭墊,小石頭要泥沙墊。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汙泥。
大水漫不過橋去。
大江大海都過了,小河溝裏卻翻船。
大河無水小河幹,大河有水小河寬。
大海無風三尺浪。
大海不會嫌水多。
大船破了還有三擔釘。
大船還怕釘眼漏。
大船沉沒,原因小孔。
大船爛了三百釘,草鞋爛了四股筋。
大船雖破,千釘尚存。
大船拖成漕,小船不用篙。
大街裏打巴掌,冷巷裏相勸。
大街走的貞節女。
大路不平有人鏟。
大路有草行人踩,心事不正旁人說。
大處不省小處省。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遠處著眼,近處著手。
大廈千間,夜眠八尺;糧食萬囤,日食一升。
大廈千間眠八尺,糧田萬頃食三餐。
大郎當,細學樣。
大姑子大似婆,細姑子一麵鑼。
大姑子多,婆子多;小姑子多,舌頭多,大姑小姑熬一鍋。
大姑香,小姑臭;遠的香,近的臭;有的香,沒的臭。
大姑大似婆,小姑賽閻羅。
大哥莫說二哥哥,兩個哥哥差不多。
大哥不要笑二哥,生意買賣差不多。
大姐脫鞋,二姐有樣。
大姐做鞋,二姐照樣。
大人無大行,小孩子頭上騎。
大人不把小人怪。
大人沒教育,小孩爬灶頭。
大人望插田,小孩望過年。
大人爭理,小孩爭嘴。
大人不記小人過,宰相肚裏能行船。
大人口裏無亂話,江水從來不逆流。
大人說錯不算數,小人說錯打屁股。
大丈夫難保妻不賢子不孝。
大丈夫能屈能神。
大丈夫舍己為人。
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大丈夫身貧誌不貧。
大丈夫能折不彎。
大丈夫報仇,三年不晚。
大家驢兒大家騎。
大家團結起,扛得天起。
大家一條心,石山變灰塵。
大家馬,大家騎。
大家的事,大家辦;大家的田,大家盤。
大家一條心,黃土變成金;大家心不齊,黃金變成泥。
大家捧柴火焰高。
大家慷慨,眾能濟一。
大風吹不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
樹木中的佼佼者梧桐
梧桐高大挺拔,為樹木中之佼佼者,自古就為人們所看重。古人常把梧桐和鳳凰聯係在一起,有古話說:“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因此古代的殷實之家,常有人在院子裏栽種梧桐,不但因為梧桐有氣勢,而且梧桐是祥瑞的象征。
相傳伏羲創製的第一把古琴就是用的梧桐木。因為他發現,鳳凰“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非梧桐不棲”。鳳凰是鳥中之王,而鳳凰最樂於棲在梧桐之上,可見梧桐是多麼的高貴了。
在著名的《詩經》裏,也有關於梧桐的記載。其中《大雅》裏有一首詩寫道:
鳳凰鳴矣,於彼高岡。
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奉奉萋萋,雍雍喈喈。
這詩說的是梧桐生長的茂盛,引得鳳凰啼鳴。奉奉萋萋,是梧桐的豐茂;雍雍喈喈,是鳳鳴之聲。
在《莊子》的《秋水》篇裏,也說到梧桐。在說到莊子見惠子時說:
南方有鳥,其名為宛雛,子知之乎?夫宛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
在這篇文章裏,也把梧桐和鳳凰聯係在一起,這裏的“宛雛”就是鳳凰的一種。他說鳳凰從南海飛到北海,一路上從不輕易休息落下,隻落在梧桐樹上。
用梧桐製作出的古琴也被古人格外看重,還設立了六忌七不彈的標準。這六忌是,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風,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七不彈是指聞喪者不彈,奏樂不彈,事冗不彈,不淨身不彈,衣冠不整不彈,不焚香不彈,不遇知音者不彈。
從梧桐古琴的“六忌七不彈”來看,無論是焚香、淨身還是整衣冠,無非是使人通過做這些事保持一個謙恭的心態和純淨的思想,不為世俗外物所幹擾,而人進入這樣的思慮空明狀態,才可以和古琴背後更高境界的生命融而為一。
古人信奉伏羲用梧桐木製琴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國北宋林學家陳翥在《桐譜》中分析說:
桐之材,采伐不時而不蛀蟲,漬濕所加而不腐敗,風吹日曬而不折裂,雨濺汙泥而不枯蘚,幹濡相兼而其質不變,楠雖壽而其永不敵,與夫上所貴者舊矣。
梧桐具有如此多的優點,能製作出好古琴也就不足為奇了。就連我國的四大名琴之中,也有一把是與梧桐有著極深的淵源。根據我國紀傳體史書《後漢書》的記載:
蔡邕泰山行,見焚桐,聞爆聲曰:“此良木也”,取而為琴,是為“焦尾”。
蔡邕在吳地遇到有人以桐木燒火煮飯,深通韻律的蔡邕聽到桐木燃燒爆裂之聲非同凡響,斷定是良木,於是將這段桐木搶救出來,製成琴,其音果然妙不可言,因其尾部已被燒焦,所以稱為“焦尾”。
古人還將梧桐視為靈樹,認為它是能通曉天意的神樹,有預言世間變遷的能力。宋代連環圖《瑞應圖》裏說:“王者任用賢良,則梧桐生於東廂。”相反,如果“梧桐不生,則九州異主。”
我國園藝學專著《花鏡》說:
此木能知歲時,清明後桐始畢桐不華,歲必大寒。立秋地,至期一葉先墜,故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之句。
古人深受“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儒家傳統觀念的影響,由物及人,見梧葉飄零,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季節的變化乃至生命的終結。這樣一來,以梧桐或死或葉落來象征零落這一文化內蘊也就不足為怪了。
大樹大剝皮,細樹細剝皮。
大樹之下,必有枯枝。
大樹若正不怕龍卷風。
大樹好遮陰。
大樹大陰涼。
大樹根連根,窮人心連心。
大樹一倒,猢猻亂跑。
大樹成材不怕風,十根細線擰成繩。
大樹底下好乘涼。
大懶推小懶,夥計推老板。
大河是安靜的,有學問的人是謙虛的。
大堤也有蟻穴崩。
大頭菜,小頭魚。
大材須大用。
大材小用
指人才使用不當,以致造成屈才或浪費。出自宋·陸遊《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他曾組織過隊伍抗擊金人的侵略,後來接受南宋朝廷的任命,擔任過湖北、江西等地的安撫使等職務。他主張訓練軍隊,堅決抗金,受到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被取消了職務。於是,他就長期在江西上饒一帶閑居。
過了幾年,他又被起用,擔任紹興府知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當時,陸遊正在紹興閑居,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已經快八十歲了。辛棄疾非常敬重他,到任不久,就去拜訪陸遊。經過交談,陸遊覺得辛棄疾很有才能,希望他在事業上有更大的成就。陸遊還寫了一首長詩送給辛棄疾,詩中說:“大材小用古所歎,管仲、蕭何實流亞。”意思是說辛棄疾是管仲、蕭何一類的治國英才,現在隻讓他當個安撫使,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的地方,太可惜了。
“大材小用”比喻人材使用不當,屈才。也作“大才小用”。
大瓦風,小瓦雨。
dāi
呆人有呆福。
呆子幫忙,越幫越忙。
呆懶了,吃饞了。
dǎi
逮住蛤蟆攥出尿來。
逮不住黃鼠狼,惹了一身臊。歹竹出好筍。
曆代文人墨客頌竹畫竹
我國傳統文化主幹的儒家和道家,分別代表兩種迥然相異的人生道路和人格理想,那就是建功立德與遁跡山林、剛正奮進與淡泊自適。這迥然相反的標準構成了我國傳統的理想人格,竹卻偏偏完美地包容了這兩種觀念。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頗有一些獨特之處,如虛心、有節、清拔淩雲、不畏霜雪、隨處而安等。這些特點,很自然地與曆史上某些審美趣味、倫理道德意識發生契合,成為君子賢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並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在古代,不僅春風得意的官場寵兒常常以竹來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詡,就是那些落泊荒野的書生和隱居山野、待價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於竹,引竹自喻。
在這獨特的文化氛圍中,有關竹子的詩詞歌賦是層出不窮。最早賦予竹以人的品格,並把它引入社會倫理範疇的,恐怕要算我國古代重要的典章製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禮記》了。《禮記·祀器》中說: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鬆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因此,古往今來,竹子令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名士如醉如癡。許多人為了追求清風竹下“清、幽、寒、靜”的獨特意境,常常置身於綠竹依依的幽雅環境中談藝論道,以達到他們超凡脫俗的禪境和欣悅無比的審美情趣。
在魏晉時期,嵇康、阮籍等七位名士信奉道家樸素辯證法思想,崇尚自然,認為“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他們這種藐視名利的主張引起了當時皇家的不滿。
為了潔身自保,這七位名士經常隱身於竹林之中,彈琴吟詩,借酒佯狂。遁隱竹林之中的他們敬竹崇竹、寓情於竹、引竹自喻,被後人稱為“竹林七賢”。這“竹林七賢”對後代文人的言行舉止也產生了莫大影響。
竹子清麗俊逸、挺拔淩雲的姿質令風流名士們沉醉癡迷,一時間,有為了看一眼秀麗挺拔的竹子而跋山涉水、不遠萬裏的人,有種十頃竹林居住在其中的人,也有樂此不疲整日吟詠詩詞讚美竹子的人。
愛竹的詩人有很多,比如王徽之、張廌、翟莊、袁粲等人。其中,王徽之的喜愛之情最溢於言表。據宋代類書《太平禦覽》記載:
暫寄人空宅住,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
王徽之將竹子視為家庭中的重要成員之一,連一日不見都覺得難以忍受。他平生愛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
這一時期,文人雅士賦竹、讚竹,為竹作譜,蔚成風氣。我國最早的一部植物專譜,南朝劉宋時期的戴凱之所著的《竹譜》,正是在這種風氣下以韻文的形式誕生的。
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士大夫所賦予竹的,是清風瘦骨、超然脫俗的魏晉風度,盡管對竹的高節、堅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對竹的自然風采禮讚,表現了這一時期文人士大夫對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在唐代時,竹刻技藝及作品與當時的金銀鏤鏨、石刻線雕同樣珍貴高雅,並已出現“留青”的刻法。後來宋代郭若虛所著畫史著作《圖畫見聞誌》記載唐代竹刻大師時說:
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筆一管……片間刻《從軍行》一鋪,人馬毛發,亭台遠水,無不精絕。
及至中唐以後,盡管竹子作為一種自然的靈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賞,但它某些特點如虛心、有節、根固、頂風傲雪、四時不改綠葉等開始被更多人注意,並逐漸演化成為文人士大夫們思想意識中有德行的君子賢人的化身。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養竹記》一文裏首次總結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等高尚情操,將竹比作賢人君子。唐代詩人劉岩夫在《植竹記》裏則更將文人士大夫所共同欽慕的剛、柔、忠、義、謙、賢、德等品格賦予了竹子。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作詩《嚴鄭公宅同詠竹》讚美竹子說: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
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
嫩綠的新竹有一半還包著筍殼,新長出的竹梢才高出牆頭。嫩綠的顏色映侵著書套,久久不退。當竹影移過,酒也頓時變得清涼。新雨過後,竹子更加美好潔淨。微風吹來,可以聞到淡淡的清香。隻要不被摧殘,新竹一定可以長到高矗雲霄。
竹的自然天性、清雅風韻與獨特品格,為曆代詩家提供了豐富題材,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佳篇雋句。還有不少畫家借物比興,如有一首《晴竹圖》的上麵有題詩曰:
歲寒有貞誌,孤竹勁而直。
虛心足以容,堅節不撓物。
可比君子人,窮年交不易。
嘩嘩桃李花,旦暮改顏色。
在這些佳篇雋句中,竹的意象鮮明突出,內涵深遠,給人以藝術的美感和哲理的啟迪。可見,竹無論作為審美還是藝術表現,它在我國文學藝術的曆史發展中都是功不可沒的。
畫竹起於何時,說法不一,有人說從三國時期的關羽就開始畫竹,也有人說唐代的著名詩人與畫家王維是畫竹的始祖,簡直難以定論。不過,在中晚唐時期,竹已成為專門的繪畫題材,並湧現了一批畫竹名家,與白居易同時代的蕭悅就是其中之一。
蕭悅曾將自己所作的十五竿竹的畫作送給白居易,白居易為了酬謝他,回了一首《畫竹歌》:
植物之中最難寫,古今雖畫無似者。
蕭郎筆下獨逼真,丹青以來唯一人。
人畫竹身肥臃腫,蕭畫莖瘦節節疏。
不根而生隨意生,不筍而成由筆成。
在宋代,蘇東坡對竹子的評價也很高,他在一首《於潛僧綠筠軒》中說:
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
在宋代的時候,竹刻名家輩出,有個名叫詹成的竹刻名家。我國古代工藝美術鑒賞著作《清秘藏》記載說,宋高宗時的竹刻大師詹成,能在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花鳥等,纖毫俱備,精妙絕倫。
宋代書畫鑒賞家郭若虛在我國畫史著作《圖畫見聞誌·卷五》裏也對詹成用竹雕刻的鳥籠作了評點:
四麵花板,皆於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鳥,纖悉俱備,其細若縷,且玲瓏活動。
可見,詹成的雕藝之高、做工之細、構思之妙,堪為後人楷模,影響深遠。
總之,從五代以後,畫竹漸成風氣,曆代畫竹名家人才輩出,如五代的黃筌、徐熙、李頗,後來宋代的文同,元代的趙孟頫、倪瓚、李衎,明代的宋克、王紱、夏昶,清代的鄭板橋等,都對畫竹技法和理論的發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貢獻。
dài
待到雲開月自明。
待吃財主飯,拿著命來換。
待要富,合著做。
待要吃飯家常飯,待要穿衣粗布衣。
待要吃飯,十塊裏計算。
待你父母十二兩,兒孫還你整一斤。
待人須當量大。
待人不得不大氣,過日子不得不仔細。
待人要豐,自奉要薄;責己要厚,責人要薄。戴首飾也遮不住醜。
戴花莫戴莉,傳好莫傳惡。
戴上紗帽嘴就歪了。帶兵帶心。
dān
丹方一粒,氣死名醫。
擔名不但利。
擔不得一句好話,見不得一點好臉。單弦不成音,獨木不成林。
單膀魚兒難浮水。
單枝易斷,多枝難斷。
單條樹木能成材,獨草頂石難轉身。
單麻不成線,雙絲搓條繩。
單筷難夾菜,獨木橋難行。
單絲不能搓成線,一人難撐兩隻船。
單身漢,一把穀,娶得親來做不得屋。
單身漢子好似仙,四兩豬肉把油煎。
單身漢的銀錢多,接了女人煮的半邊鍋。
單竹不成排。
單方治大病。
單人難做事,獨翅難飛天。
單人獨馬,有金難拿。
單人不成陣,獨木不成林。耽得十日晴,耽不得十日陰。
耽誤一天,耽誤一年。
dǎn
膽要大,心要細,耳要靈,手要快。
膽小沒得將軍做,怕死不得做王侯。
膽小鬼連自己的影子也怕。
膽欲大而心欲細,誌欲圓而行欲方。
膽怯離你越近,勝利離你越遠。
膽大不能包天。
膽大過了肚。
肚大氣自粗。
膽大騎龍騎虎,膽小騎抱雞母。
膽大漂洋過海,膽小寸步難行。
膽大心細有作為。
膽大的嚇唬膽小的。
膽小疑心大。
dàn
但能依本分,終身無煩惱。
但用功夫深,鐵钅午磨成針。
但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但得五湖明月在,春來依舊百花香。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但知其一,未知其二。
但要操心,不要熬心。
dānɡ
當大的不正,當小的不敬。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嘴裏哼的大藏經。
當今稱皮不稱骨,隻重衣衫不重人。
當今現報多。
當今世界,多是眼前花。
當方土地當方靈。
當時的狸貓歡如虎,過時的鳳凰不如雞。
當地生薑不辣。
當場不戰,過後興兵。
當場不讓步。
當兵不怕死,耕田不怕屎。
當兵三年成裁縫。
當官一日搖搖富。
當官莫讓父,舉手不知情。
當官不說理,要打一個死。
當官不埋冤,狗不吃屎。
當麵說話麵帶笑,背後懷揣殺人刀。
笑裏藏刀
在笑容中藏著尖刀。比喻表麵和善,內心陰險毒辣。出自後晉·劉昫等《舊唐書·李義府傳》。
唐朝有個名叫李義府的人,出身貧寒,但潛心讀書,關心時政,胸懷大誌。唐太宗時,他在科舉考試中因對答良好而被朝廷錄用,當了一個小官。
唐高宗繼位後,擅長奉承拍馬的李義府升了官。過了幾年,高宗想把武則天立為皇後,李義府百般擁護、萬分支持,博得了高宗的歡心,很快升任右丞相,成為掌握朝政大權的高級官員。
李義府表麵上待人和藹謙恭,臉上總是帶著微笑,但心底裏卻偏狹陰險,對冒犯或不順從他的人打擊報複,決不手軟,那些得罪過他的人都會遭到他的迫害。為此,大家在背後給他一個外號:“笑中刀”。
有一次,李義府聽說大理寺(最高司法機構)的監獄裏關著一個犯死罪的女囚,長得非常美,便想霸占她。他目無國法指使獄吏畢正義私下放了她,然後把她弄到手。事情被發覺後,主管大理寺的官員向高宗奏告。畢正義畏罪自殺,李義府以為死無對證,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侍禦史(掌管監察官員工作的官職)王義方了解內情後,向高宗奏告此案的主謀是李義府,要求朝廷對他嚴加懲處。但是,高宗加以偏袒,不僅不捉拿李義府問罪,反而將王義方貶到外地去做小官。事後,李義府還恬不知恥、皮笑肉不笑地諷刺了王義方。
後來,李義府目無法紀,膽大妄為。一天他在宮中偷看到一份任職名單,便默記一人,回家後指使兒子去向此人索要錢財,此人無意中將此事說了出去,高宗便將他父子倆流放到邊遠的四川去。長期作惡多端、笑裏藏刀的李義府終於未逃法網,時人無不拍手稱快。
當麵人情背後鬼。
當麵有成人之美,背後有殺人之心。當麵不羞是君子。
當麵鑼,對麵鼓。
當麵銀子對麵錢。
當麵哈哈笑,背後使的殺人刀。
當麵是人,轉臉是鬼。
當麵喊哥哥,腰裏掏家夥。
當麵說話無是非。
當麵教子,背後勸妻。
當家才知鹽米貴,處世方識世情艱。
當家會算賬,生活過得旺。
當家無打算,吃苦在眼前。
當著真人,別說假話。
當著矮人,別說短話。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當順從的地方,應知道忍耐;當反抗的地方,應知道自衛。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當爐不怕火,怕火不當爐。
當天事,當天完,莫要等到明後天。
當天和尚撞天鍾,和尚死了廟子空。
當省莫瞎用,當用莫瞎省。
當做不做,豆腐做醋。
當行厭當行。
當報不報,時辰沒到。
當你欺騙別人的時候,你也就在欺騙自己。
當路莫栽荊棘樹,他年免掛子孫衣。
當泥鰍不怕糊眼睛。
當權若不行方便,念盡彌陀總是空。
當鹽不鹹,當醋不酸。
當鱉自當鱉,各掃門前雪。
dǎnɡ
擋住千人手,捂不住百人口。
dāo
刀不磨不利,人不磨不精。
刀不磨,要生鏽;水不流,要發臭。
刀越磨越利,心越用越靈。
刀快還要加鋼,馬壯還要料強。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刀快頭皮光。
刀鈍可去磨,人鈍沒奈何。
刀鈍石頭磨,人笨要多學。
刀兒不磨要生鏽,人不學習要落後。
刀兒越使越亮,知識越學越多。
刀無雙頭利,人無兩個身。
刀斧不開刃,費煞能人勁。
刀傷藥雖好,不割的為妙。
刀斧雖利,不加無罪之人。
刀子嘴,豆腐心。
刀要磨出鋒,人要使出力。
刀刃要見血。
刀在石上磨,人在世上磨。
刀快不怕脖子粗。
刀快傷不到自己的把。
dǎo
倒牆不倒基。
倒黴事偏跟背時人。
倒驢不倒架。
倒運的黃鼠狼被雞咬死。
dào
到哪山,砍哪柴;到哪河,脫哪鞋。
到老才來學吹笛,學得會來氣也絕。
到處有人情,有雨好借傘。
到處有緣到處樂,隨時守分隨時安。
到處留心皆學問。
到處黃土都埋人。
到處的磨眼都朝天。
到處可安家,遍地是黃金。
到處的鴨都是扁嘴的。
到處打鐵不點燈。
到處桃梅一樣花。
到什麼山,唱什麼戲;吃什麼齋,念什麼佛。
到什麼山,唱什麼歌。
到什麼山,割什麼草。
到了雨水天,大家尋事幹。
到了彎身樹,不得不彎身。
到了山裏再砍柴,到了河裏再脫鞋。道不同不相為謀。
道在人為,時到當為。
道道有門,門門有神。
道奶奶心,秤鉤子心。
道德仁義,無禮不成。
道理講得通,口服心也通。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
源遠流長的龍文化內涵
我國龍文化發展了8000年之久,源遠流長,龍的形象已經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文化的各個層麵,呈現出多彩多姿的景象。
詩歌是我國文學中出現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詩歌集《詩經》中,就已有關於龍的描述:“龍旗十乘”、“龍旗陽陽”,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動中,繪有龍紋的旗幟迎風獵獵的神聖莊嚴場麵。
在春秋戰國時興起的《楚辭》中,龍也是詩人幻想詠頌的對象。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膾炙人口的《離騷》中,以真摯的語句、豐富的修辭表現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強烈的憂國情懷。
當屈原講到他因不見容於楚國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賢女、聖妃時,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樣駕起龍車在彩雲中遨遊:
為餘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
何離心之可用兮,吾將遠適以自疏。
屯餘車其千乘兮,齊玉紱而奔馳。
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為我駕起那矯健的飛龍,乘上玉與象牙裝飾的車輛。君臣心誌不一,又豈能共處?不如我自己離去,適彼遠方!我的車隊有千輛,排列整齊,隊伍威武,隆隆驅馳。每輛車有八條蜿蜒的神龍牽曳,車上飄動著五彩的雲旗,我就這樣遠離人間而去。
在屈原的另一組詩《九歌》中,屈原將民間祀神的巫歌進行了藝術的加工,注入了自己的炙熱的情感,使詩句充滿了奇幻瑰麗的浪漫色彩。詩中描寫的仙人,大都有駕龍的神車,因而詩中有不少涉及龍的詩句。
在漢代以後,由於帝王們的倡導和喜愛,賦這一文學體裁發展很快,內容與風格上則變得綺麗空虛、百般鋪陳,成了歌功頌德的文體。由於當時瑞符之說大行,而瑞符又以龍為最,於是,龍成了賦的主要題材。
唐宋時期的賦中也不時出現所謂的“龍賦”,個別大作家手筆的龍賦別有一番氣象。如白居易的《黑龍飲渭水賦》,盡管完全是詩人的想象,但給人栩栩如生、神態畢現之感,有相當的文學價值。“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作《龍賦》,以龍喻人,別開生麵。
在古代七言與五言詩歌中,詩人們大多是以龍喻人,直接詠龍的並不多見。在唐代詩歌總集《全唐詩》中,僅收錄了唐初詩人李礄的一首《龍》。
銜燭耀幽都,含章擬鳳雛。
西秦飲渭水,東洛薦河圖。
帶火移星陸,升雲出鼎湖。
希逢聖人步,庭闕正晨超。
除了這類在內容與藝術上直接描述的龍詩之外,還有一些描寫與“龍”有關的自然現象和民俗活動的詩,由於作者有細致的觀察,顯得生動、真實、細膩,有較高的藝術性。比如宋代歐陽修的《百子坑賽龍詩》,描寫的就是民間祈雨的情景:
明朝老農拜潭側,鼓聲坎坎鳴山隅。
野巫醉飽廟門合,狼籍烏鳥爭殘餘。
在這首詩中,歐陽修先寫了降雨情形,然後寫了祈雨經驗、農民萬分歡欣的場麵,場景活靈活現。
再比如陸遊的《龍掛》詩中,有“山摧江溢路不通,連根拔出千尺鬆”的句子,表麵上寫龍,形容的實際上是龍卷風。詩句將龍這種神獸與自然力量相結合,使令人驚悸的氣勢和破壞力躍然紙上。
在我國古代的小說中,龍也是個重要角色。我國小說源於“誌怪”與傳奇,而誌怪傳奇又與古代的神話傳說有淵源的關係,因此神話中的龍也就進了小說。較早的有《搜神記》、《續玄怪錄》、《宣室誌》等,最精彩的,是李朝威所著的《柳毅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