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D-F(2 / 3)

《柳毅傳書》中寫書生柳毅落第回鄉,途經涇陽遇一龍女,發現龍女受夫家虐待,被趕到荒野上牧羊。柳毅同情龍女的遭遇,就替龍女給她的父親洞庭君傳信。

洞庭君的弟弟,也就是龍女的叔叔錢塘君性格急躁,聽說侄女受欺負後十分生氣,直接跑到徑陽處罰了龍女的夫家人,把龍女接回了龍宮,並要將龍女嫁給柳毅。

由於龍女的父親洞庭君嫌棄柳毅是個凡人,因此對他言辭傲慢,使柳毅很反感,就果斷地拒絕了這門親事。可是龍女早已愛慕上了柳毅,就化成凡人,變換了自己的容貌自稱是盧氏女,與柳毅終成眷屬。

《柳毅傳書》想象豐富,情節曲折浪漫,對龍女與錢塘君的刻畫極為生動。這一故事廣泛流傳,以此為藍本改編的戲曲元、明、清三代皆有。

明代神魔小說興盛,小說對龍的描寫及其情節多摻加了佛、道的內容,其中的龍往往是作者譴責、戲謔、嘲諷的對象。如《封神演義》中的“哪吒鬧海”、《西遊記》中的“魏征斬涇河老龍”、“孫悟空龍宮索要如意金箍棒”等。

清代小說現實主義藝術傾向強烈,出現了《紅樓夢》這樣的鴻篇巨製,以神魔為角色的小說急劇衰落。龍遭到冷落,隻有蒲鬆齡的《聊齋誌異》有10餘篇與龍有關。雖然大多是鄉間市井之語,但因為蒲鬆齡文筆精練生動,描寫神韻盎然,文章十分精彩。

龍對我國的戲曲藝術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戲曲中,直接以龍為角色、以龍的故事為情節的並不多,僅有《柳毅傳書》、《張生煮海》和據《西遊記》改編的《陳塘關》、《絕龍嶺》、《釣魚船》等數出。

除此之外,以龍為名的戲目也不少,如《鎖五龍》、《困龍床》、《龍虎鬥》、《打龍袍》、《雙龍會》、《龍鳳呈祥》、《遊龍戲鳳》等。這類戲中所以有“龍”字,是因為戲中的主角是有龍性的人物,多是帝王之屬。

在我國的戲曲行業中,有不少名詞術語行話與龍有關,如龍套、九龍口、合龍、二龍出水、小龍吟、回龍等。京劇的臉譜有龍紋的成分,京劇的服裝,俗稱行頭,更離不開龍紋。

數千年的龍文化,在我國民間也有深厚的積澱。數不清的民風與民俗及民族節日與龍有關。僅以漢族而言,正月十五元宵節,雖然節日來曆與龍無關,但節日的慶祝則非有龍不可。

元宵節必舞龍燈,要紮鱉山或草龍,上布燈燭。清代有《龍燈鬥》一詩,記述了元宵夜舞龍燈的盛況:

屈曲隨人匹練斜,春燈影裏動金蛇。

燭龍神物傳山海,浪說紅雲露爪牙。

二月初二為龍抬頭日,舊俗在這一天要用草灰彎彎曲曲地由門外灑到廚房內,稱為“引龍回”;小童在這一天開始入書房讀書,稱為“占鼇頭”;讀書人在這一天要理發,以取龍抬頭的吉祥之意。

我國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本來是源於遠古的避邪消災的儀式,因為古人以五月為不祥之月,所以從遠古時期開始就在端午節那一天舉行祭龍儀式,但這個節日後來被附會成了紀念投江而死的詩人屈原。

民間傳說,在屈原投江後,楚國人非常悲痛,劃舟救助不及,隻好向江中投祭粽子,以求水中蛟龍不齧食屈原軀體,但也有人稱屈原死後,楚人以竹簡貯粉米投入江中祭祀,但大多被蛟龍吃了。

人們聽說江中的蛟龍懼怕粽葉和五色線,於是改為以粽葉包米,用五色線捆紮,這就是粽子和端午係五色絲線的來曆。這些說法孰是孰非已不可考,但都能看出與龍有關。

端午節賽龍舟在我國曆史可謂悠久,其起源可能與上古時人們認為神仙乘坐龍舟飛行有關。古代賽龍舟的場麵非常壯觀,唐代大規模的龍舟賽,要有幾十條龍舟參加。唐朝詩人張健封的《竟渡歌》,就描畫了競賽場麵的精彩激烈: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鸞。

使君未出群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掉影瀚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後來,龍舟競渡不僅成為我國南方水鄉端午節必然進行的一項慶祝活動,而且已經走向世界,成了海內外龍的傳人團結一致、共同振興中華的一項象征。

在我國少數民族中,與龍有關的節日與民俗更是舉不勝舉。雲南瑤族在正月初五過龍頭節,備祭品祭祀龍王。哈尼族也有類似的節日。

貴州侗族在二月初二這一天要接龍,這一天全寨人要殺掉一頭牛,每戶分一塊牛肉,名為“吃龍肉”。吃肉時還要唱五龍歸位的酒歌,最後要將牛角埋於地下。

湘、黔交界地區的苗族在五月初五這一天過龍船節,在清水江賽龍舟,並伴有其他的慶祝活動。雲南河口的瑤族有龍母上天節和龍公上天節。

鄂西土家族的六月初六日為曬龍袍節,這一天家家都要將新衣物放在太陽下曝曬,同時還要有祭祀活動,並依據這一天的陰晴來判斷下半年的雨水情況。

雲南普米族每家都在深山密林處有自家的“龍潭”,到祭潭之時,每家都要到自己的龍潭邊上住三日,並搭成一個“龍塔”,作為龍神居住的宮殿,然後將祭品獻於塔前,再由巫師祈禱,求龍神福佑。儀式結束後,向龍潭投入用麵和酥油製成的麵人50個。

我國各民族與龍有關的節日及風俗各有不同,各有特色,但又都是建立在上古時的龍能施水布雨、能福禍人間這一概念之上的,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中的同一性,個性中的共性。

在我國的各個省區,都有與龍相關的名勝古跡或山川湖泊,每處又都有一段美妙的傳說故事。龍與不少行業也有聯係,這些行業往往以與龍有關的對聯作為行業的標誌。

這些對聯對仗工整、音律和諧,用語精巧,讀來妙趣橫生。比如書店的對聯會巧用“鯉魚跳龍門”的典故招攬生意說:

廣搜百代遺編,跡追虎觀;

嘉惠四方來學,價重龍門。

一些珠寶店也會借用傳統神話中,龍宮之中潛藏珍寶的說法來誇耀自家的珍貴首飾。可見,龍在我國文化中,幾乎無處不在。

道路不平,自有旁人鏟削。

道路依然還照舊,時光更改不似先。

道我過者是我師,道我好者是我賊。

道吾惡者是吾師,道吾好者是吾賊。

道士靈,鬼也靈。

道士要錢,背脊朝天。

道士不留隔夜蔬。

道士出了門,不管鬼打死人。

道士噥噥噥,噥到年下還是一塊銅。盜賊出於賭博。

盜憎主人。

盜竊起於貧窮。

盜雖小人,智過君子。

盜來討火,軍來飯我。

盜不過五女門。

dé

德備才全人共仰,損人利己人不容。

德修而謗興,道高而毀來。

德行與技藝,為子孫最美之產業。

德勝才為君子,才勝德為小人。得魚忘筌,得兔忘蹄。

得病容易,治病就難。

得失一朝,榮辱千載。

得勢的貓兒雄似虎,失勢的鳳凰不如雞。

《鳳求凰》的美好姻緣

由於鳳凰也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因此也就有了以鳳凰來比喻恩愛夫妻的典故。在這些典故之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司馬相如為卓文君彈奏的那一曲辭賦,《鳳求凰》了。

司馬相如原是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劉武的門客。在梁孝王死後,司馬相如回到老家成都,可是家境貧困,無以為生。他一向跟臨邛縣令王吉很有交情,便到臨邛縣去做客,受到王吉的禮遇。

王吉告訴司馬相如說,臨邛當地有位富人,名叫卓王孫,他有個女兒卓文君,生得聰明無比,美貌無雙,如今在娘家守寡,與司馬相如是天生的一雙。司馬相如聽了,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王吉卻不以為然,他認為事在人為。

後來,卓王孫聽說司馬相如是有名的文人,也是縣令的好友,就宴請了他,並順便發了一百多張請帖,邀請了很多縣中的官員與有名望的人。於是,司馬相如就帶上自己從不離身的珍愛之物綠綺去了。

這個“綠綺”是我國的四大名琴之一,是別人轉贈給司馬相如的禮物。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

這篇《如玉賦》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這張“綠綺”是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

司馬相如得“綠綺”後,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宴會開始,卓王孫帶領眾賓客向司馬相如敬酒,少不了說了許多奉承話。

正在大家喝得高興的時候,王吉向大家介紹說:“相如先生是當今第一名流,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琴也彈得很好。今天有嘉賓美酒,何不請相如先生彈奏一曲呢?”眾人聽了,齊聲叫好。

司馬相如推辭了一番,便彈奏起來。他先彈了一支短曲,後來看到竹簾後麵有一個影影綽綽穿白衣服的女子在聽琴,知道是卓文君。

原來,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聽說司馬相如來做客,早就想見識一下這位大才子。她本來就喜愛音樂,聽到琴聲,就偷偷地躲在簾子後麵看。

司馬相如施展自己高超的琴技,彈起了一曲《鳳求凰》,通過琴聲,向卓文君表達了自己愛慕的心情,正像曲中的唱詞所言:

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

無奈佳人兮,不在東牆。

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

願言配德兮,攜手相將。

何日見許兮,慰我彷徨。

不得於飛兮,使我淪亡。

這一首表達相如對文君的無限傾慕和熱烈追求。白話文的意思是:有位俊秀的女子啊,我見了她的容貌,就此難以忘懷。一日不見她,心中牽念得像是要發狂一般。

我就像那在空中回旋高飛的鳳鳥,在天下各處尋覓著凰鳥。可惜那美人啊不在東牆鄰近。

我以琴聲替代心中情語,姑且描寫我內心的情意。何時能允諾婚事,慰藉我往返徘徊,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

希望我的德行可以與你相配,攜手同在一起。如果無法與你比翼偕飛,百年好合,這樣的傷情結果會令我淪陷於情愁而欲喪亡。

司馬相如接著彈奏吟唱: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

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豔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

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

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餘悲。

這一首寫得更為大膽熾烈,暗約文君半夜幽會,並一起私奔。白話文的意思是:鳳鳥啊鳳鳥,回到了家鄉。行蹤無定,遊覽天下隻為尋求心中的凰鳥。未遇凰鳥時啊,不知所往。怎能悟解今日登門後心中所感?

有位美麗而嫻雅貞靜的女子在她的居室。居處雖近,這美麗女子卻離我很遠。對她的思念之情正殘虐著我的心腸。如何能夠得此良緣,結為夫婦,做那恩愛的交頸鴛鴦?但願我這鳳鳥,能與你這凰鳥一同雙飛,天際遊翔。

凰鳥啊凰鳥,願你與我起居相依,形影不離,哺育生子,永遠做我的配偶,情投意合,兩心和睦諧順。半夜裏與我互相追隨,又有誰會知曉?展開雙翼遠走高飛,徒然為你感念相思而使我悲傷。

《鳳求凰》全詩言淺意深,音節流亮,感情熱烈奔放而又深摯纏綿,熔《楚辭》“騷體”的旖旎綿邈和漢代民歌的清新明快於一爐。以“鳳求凰”為通體比興,不僅包含了熱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著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豐富的意蘊。

司馬相如的這一曲《鳳求凰》彈奏完畢,賓客們無不歎為觀止,而深懂琴理的卓文君也聽出了琴聲中的意思,不由得為他的氣派、風度和才情所吸引,也產生了敬慕之情。宴畢,司馬相如又通過文君的侍婢向她轉達心意,通過仆人送給卓文君一封求愛信。

卓文君不愧是一個奇女子,她接到求愛信後激動不已,但她知道父親不會同意這門親事,就在一天晚上偷偷地跑出來,投奔了司馬相如。倆人連夜乘車回到司馬相如的家鄉成都。

倆人回成都之後,麵對家徒四壁的境地,大大方方地回臨邛老家開酒肆,自己當壚賣酒,終於使得要麵子的父親承認了他們的愛情。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這一段被人樂此不疲傳頌的美好愛情,就成了後世人們追求愛情自由的典型代表。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好事變壞。

得誌一條龍,失誌一條蟲。

皇帝龍袍上的龍圖案

中華龍文化,博大精深。帝王的龍袍,也是處處蘊含著豐富的龍文化內涵。據史籍記載,周代有官名“司服”,這些官員專門“掌王之吉凶衣服”。周天子用於祭祀的那些煩瑣的禮服,已經開始采用十二章紋樣。

十二章圖案傳說在虞舜時期,就已經出現並使用了。它包括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米、黼和黻。據《虞書·益稷》篇中記載:

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黻、黼、絺繡,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虞書》是記載最早的關於十二章圖案的書籍。在《虞書》中的這種記載,大概是周代史官們對前代的追述。這樣看來,上述的所謂日月等十二種紋樣,在周代以前就用畫或繡的方法施之於皇帝的衣服上了。說明周代以前就已經使用十二章圖案,並且一經出現就成為皇帝的權利象征,具有政治意義。

十二章紋樣的題材由來已久,原始社會的人們就觀察到:日、月、星辰預示氣象的變化;山能提供生活資源;弓和斧是勞動生產的工具;火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粉米是農業耕作的果實;虎、猴、華蟲即紅腹錦雞是原始人狩獵活動接觸的對象;龍是我國古人早就崇拜的圖騰對象;黼和黻是垂在身前的長方形織物。

章服製度的真正確立,是在東漢初年。以後各代帝王的禮服上都裝飾有十二章紋,隻是十二章位置、色彩略有變化。

龍是我國許多原始氏族崇拜的圖騰對象。在龍袍上的十二章圖案中,龍是我國古代龍文化在皇帝紋飾方麵的重要體現。

我國古代帝王的龍袍上繡9條龍是有講究的,這是因為在我國文化中,“9”這個數字和龍一樣,代表著最高的榮耀和尊貴,並且是至陽的虛數、極數。我國的成語“九五之尊”,就是用來形容皇帝的。因此,“9”也是和龍最貼合的數字。

無論是哪個朝代,龍袍都是要通身繡共計9條金龍,其中,4條正龍要繡得正襟危坐,一團威嚴,處於龍袍最顯要的位置,也就是前胸、後背和兩肩。

這4條行龍要繡得極富活力,有似動而非動的神韻,分別在前後的衣襟部位。這樣前後望去都是5條龍,寓意著“九五至尊”。

從表麵上一眼看去,龍袍的通身隻有8條金龍,與史書上記載的有出入。於是有個說法認為,皇帝是真龍天子,本身就是一條金龍。

其實這第九條金龍就繡在龍袍裏麵的衣襟上,要掀開外麵的衣襟才能看到。一般人哪敢去隨便掀皇帝的衣服呢?皇帝本人也不會那麼不顧禮儀,因此龍袍在皇帝穿上身時看上去就隻有8條。

在我國曆史上各個朝代的龍袍中,明代皇帝龍袍上的龍,形象更加完善。明代以前的帝王也有穿“龍袍”的,但與後來的龍袍明顯不同。先秦的龍紋,形象較質樸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被繪成行走狀。

更為重要的是,明代以前,龍紋服飾雖是一種權威象征,但未必是皇帝一人的“專利”,其他貴族也能穿戴。進入明代,我國封建社會確立了等級森嚴的服飾製度,龍袍被指定為皇帝正裝,且他人不得穿戴。另外,明代以後,皇帝亦賜龍袍予以王公大臣,他們的服飾上繡著龍紋,但不能稱為龍袍,隻能叫做“蟒袍”。

明代皇帝龍袍上的龍紋,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征,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

我國古代帝王的龍袍,除了龍紋外,還有儒家學派服飾理論的內容十二章紋樣。十二章紋樣是在龍袍上最常見的圖案,也是古代君王的專有紋飾,除了皇帝、帝後之外,隻應用在少數親王、將相的服飾上,從未在民間出現過。

清末經學家孫詒讓在疏證周代官製的著作《周禮·正義》裏記載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8章在龍袍的上衣上;其餘4種藻、火、宗彝、米粉在龍袍的下裳上,並配以五色祥雲、蝙蝠等。

這些各具含義的紋樣裝飾於帝王的服裝,喻示帝王如日月星辰,光照大地。總之,這十二章包含了君王至善至美的帝德。

古代帝王龍袍上象征最高等級的龍紋的出現,表明我國源遠流長的龍文化,在帝王服飾上得到了鮮明的體現,也是我國服飾藝術演化的重要標誌。

得勢休笑失勢人。

得勢狸貓歡如虎。

得便宜處失便宜。

得好鄉鄰勝過親。

得著好處便安身。

得錢不揀主。

得寵思辱,安居慮危。

得什麼病,吃什麼藥。

得著風,就扯篷。

得理不讓人。

得不足喜,失不足憂。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得失為鄰。

得風便轉。

得過且過,陽圪暖和。

得著牯牛當馬騎。

得誌貓兒雄似虎,敗翎鸚鵡不如雞。

得之不為喜,失之不為憂。

得之有本,失之無本。

得放手時須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得病想親人。

得病亂投醫。

得人滴水之恩,須當湧泉相報。

得人恩義千年記。

得人錢財,與人消災;吃人酒飯,與人擔待。

得意客來情不厭,知心人到話相投。

得意忘言,無所不談。

得一望二,鼻子拉得丈二。

得一步,進一步;走一步,近一步。

得便宜哈哈笑,不得便宜雙腳跳。

得了鍋台想上炕。

得了金子碗,忘了叫街時。

得了金馬駒還想它娘。

得了便宜藥,燒壞夾底鍋。

dēnɡ

燈不明,有人撥;事不平,有人說。

燈不明,要人剔;人不明,要人提。

燈不撥不明,理不辯不清。

燈花今夜開,明朝喜事來。

燈花爆,喜就到。

燈花爆,明天有客到。

燈花爆,財來到。

燈台照人不照己。

燈下不觀色。

燈光雖好,不如紅日當空。

燈光裏說話,暗裏有人聽。

燈芯挑成鐵。

燈要滅,還亮一亮;人要死,還旺一旺。

燈裏無油盞盞滅,手裏無錢難為人。

燈盞無油枉費心。

燈草打人雖不痛,惹得旁人心裏恨。

燈草牌坊風都吹得倒。登門請客意才真。

登上高山觀虎鬥,坐在橋頭看水源。

登泰山而小天下。

登山耐險路,踏雪耐危橋。

登高必跌重。

登高自卑,行遠自邇。

登高不呼,登城不指。

登高望遠。

登天難,求人更難。

děnɡ

等人易老,等船難到。

等人易得久,嫌人易醜。

等人心焦。

等人幫忙,越幫越忙。

等你數得星星來,天亮了。

等你撿豬屎,豬已拉肚子。

等得上梁喊救火,錯過黃梅勿種田。

等到要拉屎,廁所才動工。

dī

低頭割肉,抬頭望人。

低頭是見識。

低頭是水,回頭是岸,及時撥轉救得一半。

低棋肚裏有仙著。

低眉失額。

低借高還,再借不難。

滴水漸積成滄海,拳石頻移作泰山。

滴水成河,粒米成籮。

滴水成池,聚沙成山。

滴水尚可穿石,愚公誌能移山。

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意指滴水可使石穿。比喻力量雖然細微,但積蓄長久之功,可以成就大事。

出自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一錢斬吏》:“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從前,有一個人叫張乖崖,任崇陽縣令。有一次,一個官吏從府庫中出來時,鬢旁頭巾裏藏著一枚錢。張乖崖發現後,就去盤問他,那個官吏承認錢是從府庫裏偷來的。於是張乖崖下令杖打他,那個官吏不服氣,勃然大怒說:“一枚錢有什麼了不起,卻要杖打我?隨便你打吧,反正你不敢殺我。”張乖崖拿起筆來,宣判說:“一天一枚錢,千天就是千枚錢。時間長了,繩子能鋸斷木頭,水能滴穿石頭。”然後,他親自拿起寶劍,走下堂來,殺死了那個官吏。事後申報台府,要求台府處罰自己。

dí

敵不可縱。

敵人本性若能改,籮筐也能扣住海。

dì

地怕自堿,人怕自懶。

地怕走斜道,人怕起綽號。

地凍三尺自開縫。

地主借糧度春荒,羊毛出在羊身上。

地主靠算,窮人靠幹。

地主剝削如剝蔥,越剝越細,越剝越窮。

地主的心毛鐵釘,有多長,釘多深。

地主的心,鐵匠的釘。

地主有錢千條路,農民無田命一條。

地主富農是生薑,生薑不斷辣味。

地主文官如桶箍。

地主再能、離不開窮人。

地主愛萬金,農民重一心。

地主婆,狐狸精,洋糖嘴,辣椒心。

地方吃酒罵四鄰。

地方情願出一隻虎,不願出一局賭。

地方無鬼不降災。

地下有窖銀,也要鋤頭勤。

地下一根草,天上一滴露。

地少瘦鄰。

地頭無鬼不生災。

地憑文書官憑印。

地動出羊毛,夫妻各自逃。

地動山搖,叫化子拋瓢。

地有南北,民無二心。

地麵易求,人麵難求。

地理先生指一指,土工師傅累出屎。

地裏鬼,地頭蛇,隻能讓他不能惹。

地裏撒籽不心疼,兒女吃飯不心疼。

地理先生沒屋場,算命先生半路亡。弟兄不和鄰裏欺,將相不和鄰國欺。

弟兄分家,財物各別。

弟兄三人三條心,萬貫家財不夠分;弟兄三人一條心,黃土

也能變成金。

弟兄相罵硬如鐵,父子同心土變金。

弟兄越打越親。

弟兄協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變金。第一傷天害理,好講閨門是非。

diǎn

點石成金,心猶不足。

點石成金

“點石成金”比喻把別人不好的文章改為好文章。出自《神仙傳》:“許遜,南昌人。晉初為旌陽令,點石化金,以足逋賦。”

晉代初年,有一個縣令叫許遜。此人雖身在官場,其實卻是個道士。他經常咒符作法,並編造一些離奇古怪的故事,以便讓人們相信他真的是位道術高深的仙人。《神仙傳》記載,許遜在當旌陽令的時候,老百姓交不起租子,他施展法術,把石頭點化成黃金,替百姓上繳欠租。

點塔七層,不如暗處一燈。

點蠟燭不知油價。

點了戲就得有人去唱。

點燈不明,不如黑著。

點燈愛油,耕田愛牛。

典田招女婿,討氣筒子。

diàn

佃戶手上滴汗,財主手上滴血。踮著腳尖站不長。靛缸裏拉不出白布來。

diāo

刁巧伶俐奸,不勝忠厚老實憨。

刁鷹飛入雞兒場,永遠沒有好心腸。

刁風不可長。貂不足,狗尾續。

貂惜皮毛象護牙。

diào

吊兒浪當,擋不住吃香,埋頭苦幹,擋不住難看。

吊大的毛瓜,哭大的娃娃。

吊肉跌死貓。

吊生不吊死。釣魚有三得:跑得,等得,餓得。

釣多不如釣少,釣少不如釣到。

釣魚不在急水灘。

釣魚要忍,拿魚要狠。

掉下井裏,鼻子是鉤不住的。

diē

爹死娘嫁人,各人顧各人。

爹不識耕田,子不識穀種。

爹是算盤精,兒是敗財精。

爹養兒小,兒養爹老。

爹能媽能,不如自己能。

爹有娘有,不如已有;哥有嫂有,不敢伸手。

爹娘盤算的是金和銀,女兒盤算的是人和心。

爹娘做主,一輩受苦。

爹娘養身,自己長心。跌得倒,爬得起。

跌倒地上撈一把泥。

跌倒了爬起來,拈到了拿起來。

跌倒巴不得坐一坐。

跌倒了自己爬起,望人攙扶總不濟。

dīnɡ

丁頭木屑,樣樣有用。釘是釘,鉚是鉚。

dǐnɡ

頂死不知死。

頂冠束帶世人親。

頂天立地的男兒漢,遭逢不遇也枉然。

頂著磨子不覺重,頂著屎脬不覺輕。

頂著雞毛不知輕,壓個磨盤不知重。

頂風上雲,不用問神。

頂風雨,順風船。

頂山門,大徒弟。

diū

丟馬才上炮,賊走關大門。

丟了青竹竿,忘了叫街時。

丟了銀錢有處找,死了孩子哪裏尋。

丟了拐杖受鬼欺。

丟了棒兒被狗欺。

丟下屠刀念菩薩。

丟財惹氣。

丟掉討飯棍,忘記叫街時。

丟掉土地沒吃喝,地種三年親如母。

dōnɡ

東南風,西北風,不抵老婆枕邊風。

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

東西不可亂吃,閑話不要亂講。

東西路,南北拐兒,人人都有偏心眼兒。

東西是死的,人可是活的。

東西越用越少,學問越學越多。

東西要吃暖,衣服要穿寬。

東西不見數來人。

東風硬隨東風,西風硬隨西風。

東風不吃西風氣。

東邊吃羊頭,西邊吃狗頭。

東邊也是佛,西邊也是佛,哪邊佛兒好得罪?

東方不亮西方亮,去了日頭有月亮。

東方不亮西方亮,哪有四方黑沉沉。

東倒吃豬頭,西倒吃羊頭。

東走西撞。

東家種竹,西家生筍。

江南竹刻藝術達到全盛

明代時的江南竹刻藝術達到了全盛時期,發展成為了各具特色的兩大流派,一派是以南京竹刻為代表的“金陵派”,一派是以上海嘉定竹刻為代表的“嘉定派”。

到了明清時期,嘉定已成為江南竹刻藝術的中心。嘉定派的創始人是明代的著名竹刻大師朱鬆鄰,他是一位善於詩文書畫的人,他在雕刻竹刻藝術品時,以筆法運刀法,勇於創新,為他人所不及。

除了竹刻,我國在竹畫方麵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明代大畫家王紱在這方麵可以說是一個代表人物,他把宋元時期墨竹藝術的傳統和我國書法結合起來,創立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王紱說,畫竹竿要像篆書的筆劃一樣挺拔,畫竹節要像隸書一樣樸實,畫竹枝要像草書一樣流暢,畫竹葉要像顏真卿的書法一樣堅忍不拔。

而明代著名畫家徐渭的雪竹也是為世人稱道。從他的畫上,能看到的隻是幾根竹枝或幾片竹葉,而竹子的全貌則隱藏在積雪的後麵,從而體現出雪竹的冰涼意境。

我國曆朝曆代文人名士頌竹、畫竹,並不單單是歌頌竹子的形態美和意境美,最重要的是歌頌竹子“寧折不彎”的品格和“中通外直”的度量。

清朝著名畫家鄭板橋是當時著名的竹子學家,他畫竹時很注重真實地反映竹子的客觀實際形態,寫詩興寄。他為自己的一幅竹畫題詩道: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板橋的詩和竹畫不單純是表現客觀對象的天然特征,而是借竹表達自己的情懷和思想,以及他對當時社會的態度和自己的人格理想。

畫竹在我國傳統繪畫藝術中具有相當地位,與其說是畫竹,不如說是畫人。自唐宋以來,很多文人士大夫醉心於畫竹和收藏竹畫,其意義同以文學形式吟頌竹子和在園中栽竹養竹一樣,是為了托物寄興、抒發胸臆。

在清代中期,我國湖南邵陽、四川江安和浙江黃岩等地形成了翻簧竹雕,並成為了竹雕刻藝術的主流。翻簧竹雕是竹刻的一種,也叫“貼簧”、“竹簧”、“反簧”或“文竹”。雕刻時,要將毛竹鋸成竹筒,去節去青,留下一層竹簧,經煮、曬、壓平,膠合成鑲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麵雕刻紋樣,內容有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等。

翻簧的雕刻,多在很薄的竹簧表麵,因此以陰紋淺刻為主,也有施以薄雕的。翻簧的藝術品色澤光潤,類似象牙,以茶葉罐、花瓶、首飾盒、筆筒和果盤為主。

竹刻是我國特有的專門藝術之一,由於不易保存的緣故,在考古發掘中發現甚少。有個清代竹刻筆筒,用一截天生橢圓扁竹刻就,很得自然造化之妙。

筆筒的正麵是漁翁夜泊圖,圖中的漁夫與隱士神態逼真,水麵浪水粼粼,蘆葦折腰;背景則是嵯峨大山、樹木參天、依岩而立、花葉枝蔓,栩栩如生。

另一件竹刻珍品“牧牛圖竹雕筆筒”也極為有名氣,作者大約是清代嘉定人。這個牧牛圖竹雕筆筒由一段兩節的偏欹竹根雕作,方14厘米,其徑弧曲不一,上下不等。這個筆筒的妙處就在於作者因勢隨形,運筆施刀,將竹麵雕刻成了山拗“牧牛”的圖景。由於竹節天生窄狹起伏,他就將竹節雕成了山壁如削,卻又參差凹凸的山徑。

山徑上共有兩頭牛,其中大牛首出彎角,體魄強壯、小牛逍遙自在,似乎在窺視草間跳躍的昆蟲,形象極為逼真。作者運用竹肌之筋,也很巧妙。刻雕的山體,顯出竹筋的功能,猶如國畫畫山技法的斧劈皴,平添山勢峻峭、地麵苔點密鋪,倍增曠野生趣。

在題材上,竹刻相當於詩詞歌賦,無論山水人物、花鳥魚蟲,大多寄托了文人的情懷。文人講究意境,所以竹雕的很多意境都跟國畫非常相似。由於竹雕藝術的成功,深刻地影響到象牙、犀角、紫檀、黃楊這些貴重材料的雕刻,因此後世的其他藝術品都有仿竹器的傾向。

東家不敗落,西家不發作。

東家不懂,二人一哄。

東家萬石倉,佃戶無口糧。

東瓜不偷自己大,老鼠好吃嘴尖尖。

東看老鴉西看燕。

東頭不著西頭著。

東場搬到西場,三日飯糧。

東海鯉魚飛上天。

東廊看見西廊好。

東耳管進,西耳管出。冬天的風,後娘的心。

冬天凍死懶漢。

冬瓜有毛,茄子有刺。

dǒnɡ

懂得醫術的是醫生,不懂醫術的是屠夫。

dònɡ

凍不了孩子腚,凍不了鹹菜甕。

凍天冷不著下力人,挨餓餓不著勤勞人。

凍天凍地,參星落地。

凍死不烤燈頭火,餓死不吃貓丟食。

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

凍死閑人,餓死饞人;不想出汗,休想吃飯。

凍斷麥根,牽斷磨繩。動針要線,動工要錢。洞裏的蛇,不知道長短。

dǒu

鬥扣鬥,九升九。

鬥大蠟燭難照後。

鬥、秤、店、腳、衙,無罪也該殺。

鬥要量,秤要校。

鬥米買枚針,試試你個心。

dòu

豆腐嘴,刀子心,口善心惡。

豆腐多了是水。

豆腐多了是泡水,軍師多了打破船。

豆腐爛了,架子冒倒。

豆腐心腸,越煮越硬;鐵打心腸,見火就軟。

豆腐水做,閻羅王鬼做。

豆腐和白菜,各人心裏愛。

豆腐好吃豆難磨。

豆腐愛厚,臉皮愛薄。

豆腐無油難脫鍋。

豆芽長一房高,也是菜貨。鬥智不鬥勇。

鬥爭中見勇敢,憤怒時見英才,患難中見朋友。

鬥官不鬥吏。

鬥氣不養家,養家不鬥氣。

逗人愛,死得快;討人厭,活千年。

dú

獨弦不成音,獨木不成林。

獨龍難鬥地頭蛇。

獨根鐵絲容易斷,擰成的繩子拉不爛。

獨打鼓,獨劃船。

獨行不愧形,獨寢不愧衾。

獨望窮山,引虎自衝。

獨腳蟹爬不快。

獨腳獨手獨根草,風霜雨雪抵不了。

獨貓守倉,獨犬守喪。

獨虎不敵群狼。

獨花不成春。

獨樹不擋風,獨柴難燒紅。

獨店不成市,獨木不成林。

獨子成龍,獨女成風。

獨個人就是渾身是鐵,也打不了幾根釘。

獨木不成林,一人難興家。

獨木難支大廈。

獨木不能蓋房,塊磚不能砌牆。

獨柴難燒,獨子難教。讀不盡世間書,走不盡天下路。

讀不盡的書,知不完的理。

讀得書多無價寶。

讀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讀已見書,如逢故人。

讀一書,長一智。

讀好書,說好話,做好人,行好事。

瀆為家傳,耕乃上策。

讀也好,耕也好,學好便好。

讀三年書,不如講德。

讀不盡的書,做不盡的事。

讀不盡的書,走不盡的路。

讀得書多不識字。

讀得書多當大秋,不耕不種自然收。

讀書有味千回少,對客無情一語多。

讀書之貴在解疑。

讀書不知意,等於嚼樹皮。

讀書讀得多,料字寫成科;讀書讀得少,哀字寫成表。

讀書須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讀書醫俗,獨臥醫淫。

讀書不懂意,等於嚼洋蠟。

讀書需用心,一字值千金。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書不離口,寫字不離手。

讀書全靠自用功,先生不過領路人。

讀書望考,吃飯望飽。

讀書不成三大弊:衙門、風水及行醫。

讀書能用人寡過。

讀書人講理,做工人講嘴。

讀書百卷,不如萬裏行程。

讀書要講,吃飯要幫。

讀書不講,隔靴搔癢。

讀萬卷書,走萬裏路。

毒手不打笑臉人。

毒箭隻傷一人,惡言可傷千人。

毒病毒藥醫。

毒蛇易躲,暗箭難防。

毒蛇不在粗細,壞人不分遠近。

毒蛇不會因為有毒而死亡。

dǔ

賭氣傷財,慪氣傷肝。

賭徒回頭金不換。

賭裏無君子。

賭自己錢,眾人罵;讀自己書,眾人惜。

賭近盜來奸近殺,知機君子遠離開。

賭博賭博,越賭越薄。

賭博錢,一蓬煙;生意錢,六十年;種田錢,萬萬年。

賭博錢,順水船。

賭博蛤殼起,做賊偷抓米。

賭博場中無好人。

賭博不充,猶如趕工。

賭博浪吞買賣撮。

賭博場裏出賊情,花柳巷裏出人命。

賭博喪良。

賭博賬,捶頭撞;撞不過,脫衣裳。

賭博郎君買賣賊。

dù

肚子飽了眼餓。

肚子不是袋子,不能吃下去存起來。

肚饑人,眼架大。

肚饑好吃麥米飯。

肚饑想起牙縫菜。

肚饑糠也好,飯飽肉嫌肥。

肚饑記著年下飯,口渴記著隔夜茶。

肚饑不怕債大,屎急不怕雨大。

肚饑不洗澡,肚飽不剃頭。

肚饑莫與飽人言。

肚饑不食貓前飯,身寒不炙佛前燈。

肚餓嗓寬。

肚痛肚知,心痛心知。

肚飽不知肚饑人。

肚裏沒冷病,不怕吃西瓜。

肚裏無有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肚裏沒病,不怕割疵。

肚裏生荊棘。

肚裏無頑瘤,不怕吃冷糕。

肚裏有文化,走遍天下也不怕。

肚大三分膘。

肚大不能吃多飯,命長才能吃多飯。

肚內無食無人知,衣服襤褸被人欺。

肚皮不痛肉不親。

肚中有事肚中驚,肚中無事心跳輕。

肚冷皮溫熱,衣短橫蓋長。渡船渡到岸,幫人幫到底。蠹眾木折,隙大牆壞。妒財莫妒食,怨生不怨死。

duān

端起金邊碗,別忘討飯棍。

duàn

斷腸笛子送命簫。

斷弦猶可續,心去最難留。

斷氣前的懺悔,晚了。

斷線風箏飛不遠。

duì

對敵人的寬容,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對敵人要狠,對朋友要尊。

對麵看人心不透。

對麵與語,心隔千裏。

對牛彈琴,牛耳不聞。

對牛彈琴

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出自南朝·梁·僧祜《弘明集》。

東漢末年,有個叫牟融的學者,他對佛經有很深的研究。但是當他給儒家學者宣講佛義時,卻總是用儒家的《論語》、《尚書》等經典來闡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經來回答。儒家學者對他的這種做法非常不理解,牟融心平氣和地回答:“我知道你們都熟悉儒家經典,而對佛經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經來給你們作解釋,不就等於白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