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信息武器(1 / 1)

作戰指揮從傳統的結構、手段和方法,主要是手工方式,轉變到適應新的高技術戰爭,有人稱它是排在核武器、洲際導彈之後的“軍事革命的第三階段”,也有人說是新浪潮,技術革命的必然產物。新的科學技術用於軍事,必然引起一係列的變化,作戰指揮不變不行。

指揮的自動化開始於50年代末。1958年,美國第一個建立起半自動地麵防空指揮控製係統,把電子計算機和雷達聯結成一體。雷達探測到目標,把來犯的敵機的有關情報通過通信係統傳給電子計算機,經過計算機運算、處理.提供防空指揮部決策,采取措施。

這個係統美國人叫它“賽其”,又叫C2係統,取計算機和通信的英文第一個字母。為什麼不叫2C而叫C2?是因為電子計算機和通信結合以後,起的作用不是1+1=2,而是1十1>2。所以,後來的指揮自動化係統,有個外號叫兵力“倍增器”。就是兵力還是那些兵力,有了C2係統,那些兵力發揮的作用就成倍地增長了。

經過30多年時間,許多國家都已建立起了作戰指揮自動化係統。這種指揮係統還在繼續完善。它把情報偵察、通信、指揮和控製組成一個係統。情報的英文字母開頭是Ⅰ,而通信、指揮、控製的英文字母開頭都是C,所以把這個係統簡稱叫C3Ⅰ,也有叫CI的。

指揮自動化係統:

指揮自動化係統很複雜,還是舉海灣戰爭作例子。多國部隊C3Ⅰ係統,包括:

探測預警係統:

在太空,有25顆電於偵察衛星;在中高空,有63架電子戰飛機;在中低空,有195架戰術電子偵察機;在地麵,有39座電子偵聽站。另有18顆衛星組成的全球定位係統,可以為導彈提供製導信息,為軍艦、飛機、地麵部隊持續導航,精確度在10米左右。還有預警飛機,可以同時發現和掌握600個目標,對其中200個重點目標進行識別和定位,指揮引導數十架飛機作戰。一旦地麵指揮中心遭到破壞,預警飛機可以替代指揮。

指揮中心:

有1300台新型台式計算機,350台折疊式便攜計算機和激光打印機,幾千個最新的係統軟件、標準辦公應用程序以及巨型數據庫、存儲器,能夠快速、準確地搜集和處理各種信息數據,進行及時的指揮控製。中心有一麵24平方米的七色大屏幕,能夠同時顯示18種情報數據,每日顯示5700次以上。如果需要具體了解某一點情況,隻需20秒鍾就可以把這一點放大出來。

通信網絡係統:

通過衛星、微波、對流層散射、短波、有線等各種手段,備有7萬多條線路,裝配有101部自動交換機,20部信息交換機,240個傳輸係統,1100部數字電話機,800部傳真機,170部報文通信終端。

在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中央總部前進指揮所的作戰室裏,可隨時同參戰各國政府和軍隊的各級指揮所通話。美國總統的命令從白宮傳遞到海灣隻需要1~3分鍾時間。還有機動用戶裝備係統,可在一個軍級單位設置24個中央台,224個延伸台,1900個無線電台和8200個有線電台,一旦部分線路被破壞,能自動繞開損壞部分,繼續傳遞信息。

CI的終端:

參加海灣戰爭的各級指揮員,一般都配有便攜式電腦,可以及時接收上級命令和下級報來的情況,還可以隨時向美國本土數據庫查詢資料。

偵察兵配備有手持式計算機,發現情況可以馬上發回指揮中心;車輛和傘兵有更小型的計算機,可以同3顆衛星保持聯係;陸戰隊隊員和部分士兵也配備了手持式、背負式或頭盔裏裝有數字無線電設備,可以通過衛星定位,誤差小於1米。

正是這樣一些係統,把所有參戰的兵力、兵器綜合成了一個嚴密的整體,為快速、準確的指揮提供了高效的手段。

海灣戰爭,有人稱它是2.5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又一次大戰,不過是半個,還稱不上是一次全麵大戰。但是稱得上是一次高技術戰爭,準確地說,是多國部隊用高技術兵器對伊拉克熱兵器的戰爭。從中可以看到作戰指揮自動化係統的概貌,它的作用,以及發展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