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的時候,醫生忠告支書:你的病是長期勞累、用腦過度造成的,必須拋開手中的工作,安心靜養,否則病情還會加重。

然而,回到家中的支書第二天便悄悄地來到山上,繼續帶領村民們開山造林。他說,自己是一名黨員,啥時候都不能頹廢,精神不能垮,現在開山的事到了關鍵時候,鄉親們都期待著呢。

寒冬砌石,烈日築窩,鐵刨挖禿了一把又一把,車子推爛了一輛又一輛,扁擔挑斷了一根又一根。就這樣,支書帶領著鄉親們“愚公移山”12 年。

(童謠):山嶺一座連一座,林果一坡接一坡;

開山開出致富路,日子越過越紅火。

轉眼不見茅草房,山坳也起磚瓦房;

哪個講我窮到底,青山如今變銀行。

也許,光榮總是與艱難相伴。隻有嚐盡酸甜苦辣,輝煌才更顯示出迷人的風采。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達4890元,徹底告別了“三顆奶糖一個工”的尷尬年代。我們580多人的蘆源村個人儲蓄就超過170萬元,昔日荒山禿嶺的蘆源村如今變成了綠色的海洋。2007年,支書捧回了一塊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綠化委員會和國家林業局表彰的“綠色小康戶”牌匾,這著實讓我們小山村沸騰了一陣子。

高興之餘,支書知道,這僅僅是開始,帶領鄉親們的致富曆程還很長很長。多少年來,村裏與外界連接的隻有一條被茅草覆蓋,被稱為“老鼠路”的彎彎山道,代代鄉親們就在這條道上肩挑背扛。有一年村裏的香梨大豐收,由於沒有可以通車的路而白白腐爛。這件事給支書及村幹部們的觸動絕不亞於當年那12戶人家的外遷,也就是這件事,支書橫下心說:我不修路,誰來修路?

幾十公裏長的山道要修成水泥路,巨大的資金從何而來?但支書認為:沒有做不到,隻怕想不到。他上縣城、走吉安、跑廣東……向上級爭資立項,向村裏在外人士募捐。同時,他與10多名黨員幹部帶頭集資5萬多元,積極發動村民進行捐款。蒼天不負有心人,公路建設資金終於全部籌集到位。在那段修路的艱苦歲月裏,支書一心撲在建設工地上。在施工最困難的路段,大夥都會看到他的身影。公路要穿過懸崖,他便把繩子綁在腰間,吊在懸崖上打炮眼。點炮時,他讓其他人先走,自己最後一個撤離。為了保證工程質量,他吃住都在工地上。

像我們村這樣的地形,每辦一件事都是那麼的艱難,然而支書和村幹部卻用共產黨人的錚錚鐵骨,挑起了征服大山的大梁。

在村裏,支書定下了一個規矩:每一個黨員都要有一兩家聯係戶。昔日村裏最貧困的雷貽勝一家就是支書5個聯係戶中的一戶。經過他在思路上開導,技術上傳授,資金上扶助,雷貽勝一家經過發展養羊、造林等,去年人均收入達4萬多元。幾年來,支書用在幾個聯係戶身上的錢就有3萬多元。他的意願很明確,就是要把我們蘆源村變成一個沒有暴發戶、沒有貧困戶、家家都是富裕戶的新型農村。

在支書心中,群眾的事,村裏的事總是第一位的。自己的親人,家事卻無暇顧及。他八十八歲的老母親已臥床一年了。支書說,他給予家人的太少了,特別是母親,健康時,他無暇盡孝,如今,麵對昏迷的母親,他覺得自己必須盡到兒子的職責,否則,他就是死了也不會心安。他發誓,等路修好了,自己待在家裏,好好伺候伺候老母親。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正當鄉親們沉醉在道路修通的歡樂氣氛中時,老母親離開了人世。支書的誓言成了他永久的遺憾。

山還是那座山,人還是那些人。憑著對大山的摯愛,支書帶領著鄉親們改寫著村裏的貧困落後麵貌。今年2月份,鄉親們又用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把他推上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因為大家知道,有支書這樣的村幹部,我們蘆源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音樂起)這就是我的家鄉,我們的支書。以前有人說支書“傻”,也有人說他“倔”,但現在我讀懂了他,讀懂了他的選擇,讀懂了他臉上的道道皺紋……如今,在我的心中,也作出了一個莊重的選擇,我也要成為支書這個群體中的一員,和這樣的人並肩站立在黨旗之下。

(本片獲全市第七屆黨員教育電視片觀摩評比專題片類一等獎)

第四節

暖春

[收音機播音]:江西人民廣播電台,江西人民廣播電台,現在播送新聞: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從去年10月份開始,泰和縣返鄉的農民工將近1。4萬人。麵對龐大的民工返鄉潮,泰和縣在全縣各級基層黨組織中開展“兩摸清一對接,服務返鄉農民工”活動,全方位為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提供服務,讓返鄉農民工在經濟“寒冬”中感受民生“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