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感情上貼近委員。充分利用各種會議、調研、視察和委員活動日,密切與委員的工作聯係,加強主席聯係常委,常委聯係委員的工作,建立各專委會、委員小組與委員聯係的網絡。結合機關開展的轉變作風、狠抓落實活動,我們鼓勵機關幹部和政協工作者與委員交朋友,要求政協機關把委員的願望作為第一信號,把委員的滿意作為第一追求,把服務委員更好履職作為第一目標,做到委員有所呼,我有所應,委員有所急,我有所為,委員有所困,我有所助,把關愛和溫暖送到委員心坎上。建立了定期走訪委員機製,政協領導班子成員堅持定期走訪慰問委員,深交各界朋友,對委員在工作生活中的突出問題,親自過問,認真研究,幫助解決,切實增強了政協組織的親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是服務上方便委員。我們建立了建言立論成果轉化便捷機製,對委員關係全局的建言立論,運用政協建議案、提案這種較規範的形式向有關部門提出,使建言立論成果直接轉化為黨委、政府決策,使之取得成效。同時,運用社情民意和委員“直通車”的渠道轉化建言立論成果。一些重要的建言立論,直接報送黨政領導,當即得到領導的批示和重視。這種建言成果的快速轉化,極大地鼓舞了委員履職的士氣。
(本文在《光華時報》上發表)
按:
組織工作電視專題片是以圖像藝術語言的形式,從不同視角、用不同手法宣傳、反映、展示組織工作成果的有效載體,與其他手段相比,更立體直觀、形象生動,更為吸引人、鼓舞人、教育人。在此,收錄了本人主持編寫的部分組織工作電視專題片解說詞,以饗讀者。
第三節
那山?那水?那人
(童謠):山連山來嶺連嶺,地上難得幾尺平;
田地好比巴掌大,家裏穀子數得清。
山上茅草細又長,對著我家茅草房,
人家做工我也做,一天工錢三顆糖。
我的家鄉就在這永遠也走不盡的大山中。
正是這座座大山,造就了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人。祖祖輩輩依偎在大山懷抱的鄉親們,吮吸著它的乳汁,繁衍生息,刀耕火種。
還是這一座座大山,不但捆住了人們的手腳,也封凍了山裏人一顆顆遠翔高飛的心,山穀中回蕩的是貧窮,水窪裏沉澱的是愚昧。
這就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字幕:泰和縣禾市鎮蘆源村)。她北靠承天嶺,南依蒼龍嶺,亙古不變的太陽每天都把溫暖射向村裏的每個角落。唯一能打破寧靜的是村中這條小溪。它跳躍著、吟唱著穿越曆史的風雨,帶著鄉親們的夢,走出大山。
他叫肖世均,是我們村裏的支書,一個實實在在的山裏漢子。自從三十年前的他走進大隊大門,從村會計到村長,一直做到現在的村支書。三十年來,無論如何,他這個山坳裏的“官”說什麼都忘不了那些“三顆奶糖一個工”,起早貪黑幹一天活也值不了兩毛錢的年年歲歲。
村民們日子難熬,支書一家自然也好不到哪兒去。村裏雖有山嶺3。99萬畝,但山無長木,嶺無大樹,有些山甚至光禿禿的一片。村裏人一年累死累活下來,人均年收入不過百十塊錢,許多人家連煤油都買不起。山岡上的荒草目睹了鄉親們度過貧困的歲月,清清的溪水也不願停留匆匆而過。1992年,村裏經不住貧窮煎熬的12戶人家,撇下茅草屋,拖家帶小,離開蘆源,到別處謀生去了。
這無疑給當時身為一村之長的肖世均沉重一棒。是啊,自己的村民們被生活所迫而流離他鄉,這村長做得又有什麼勁頭?!
靜下來的時候,支書悟出了一個道道:每一棵草都還有一滴露水養育呢,難道這麼大個蘆源村就沒有富起來的門路?然而,村裏人均隻有水田半畝,出門不是上坡就是下坡。
帶著沉重的思考,支書和村幹部就把整個大隊分散在東西南北的8個自然村,178戶人家來來回回走了一遍又一遍。看來山裏人還得靠山吃山,經村黨支部研究決定:綠化荒山、植樹造林,為村民建造一個“綠色銀行”。
1992年,支書帶著村民打起被褥上山搞開發。就是靠著這雙腳,支書在群山裏走了一回又一回。在短短四個月的時間裏,竟然跑爛了14雙鞋。這哪裏僅僅是14雙鞋啊,那是一個共產黨員為民造福的決心和信心啊。
連日奔波加上繁重的勞動,使支書的關節炎病情加重,腿腫得打不了彎,眼睛腫得隻剩下一條縫,好幾次都是被人從山上架下來的,但他硬是堅持和大家一起勞動。看著身體日益消瘦的支書,鄉親們的眼圈紅了,都勸他回去休息,但支書總說沒事。終於一天,支書兩眼發黑,暈倒在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