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精英
哈佛學子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是美國第35任總統(1961年~1963年),美國曆史上第一位在20世紀出生的總統。肯尼迪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布魯克林市,於1936年秋季登記入哈佛大學念書。在哈佛期間,他兩次去歐洲旅行,第二次去的是英國,當時他的父親正任美國駐英國大使。1940年6月哈佛畢業。
有這樣一件關於肯尼迪的軼事:
肯尼迪小的時候,父親就很注意對他獨立性格和精神狀態的培養。一次,父子二人駕著馬車外出遊玩,在一個拐彎處,由於馬車速度太快,小肯尼迪從馬車上摔了下來。
他以為父親會下車幫他,就趴在地上沒有起來,然而父親卻坐在馬車上悠閑地抽起煙來。
肯尼迪喊道:“爸爸,快來扶我!”
父親問道:“你摔疼了嗎?”
肯尼帶著哭腔說:“是的,我感覺自己爬不起來了。”
父親嚴厲地說道:“那也要自己站起來,重新爬上馬車。”
肯尼迪掙紮著從地上站了起來,搖搖晃晃地爬上馬車,滿臉抱怨地問父親:“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兒子,人生就是這樣,跌倒了,爬起來,奔跑,再跌倒,再爬起來,再奔跑。在任何時候都要靠自己,你要明白,沒有人會去扶你的。”
1. 心想事成法則:有誌者,事竟成
很多心理學專家都認可這樣一個觀點:一個糟糕的想法最終會收獲一個糟糕的結果,一個美好的想法最終可以收獲一個美好的結果,簡而言之,就是“心想事成”。
心理學家也認為,最終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事成”,取決於“心想”的程度,即你的決心有多大。
從哈佛畢業的名人數不勝數,大多是科學家、企業家和政界人士。殊不知,第一個現代奧運冠軍與哈佛大學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他就是詹姆斯·康納利。
1896年4月6日,現代奧運史上的第一個世界冠軍誕生了,他就是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大學生詹姆斯·康納利。
康納利1895年被哈佛大學錄取,學習古典文學。在學校時,他已經是當時全美三級跳遠冠軍了。聽說奧運會即將在雅典舉行,他便向學校請8周假前去參賽,但學校拒絕了他的要求。康納利執意要到奧運會上一試身手,於是他離開了哈佛,自己爭取到參加奧運會的資格,成為由11人組成的美國代表團的成員之一。
與他一同前去的其他美國同伴都是波士頓體育協會麾下的運動員,參賽是免費的。而康納利太窮了,他享受不到這種待遇。他這次參賽是在一家很小的體育協會的讚助下才成行的。由於資金緊張,他花掉了自己僅有的700美元的積蓄,才登上了德國德福達號貨船。
就在啟航的前兩天,他傷了後背,幾乎毀了他的全部計劃。幸運的是在從紐約到那不勒斯的17天航行中,他的傷痊愈了。但是剛下船,他的錢包又被人偷走了。這還不算,更為糟糕的事接踵而來:因為希臘曆製和西方曆製不同,比賽在他們到達的第二天就開始了,而不是他們原以為的12天之後;而對他更為不利的是,他的三級跳遠項目的起跳要求是單足跳一單足跳一起跳,而不是他從小練習的傳統跳法單足跳一跨步一起跳。
4月6日下午,三級跳遠比賽開始了。在其他運動員跳完之後,康納利最後一個出場。他走到沙坑前,把帽子扔到了一個別的運動員跳不到的位置上,大聲呼喊自己要跳到帽子那裏去。他在跑道上加速,按照新的規則,先兩個單足跳,然後起跳,最後落在比他的帽子更遠的地方,跳出了13.71米的好成績,成為當之無愧的現代奧運史上的第一個冠軍。
1949年,哈佛大學試圖與他和解,並授予他博士學位。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決定。麵臨著參加奧運會就要離開學校,且自己自費參賽的嚴峻考驗,詹姆斯·康納利堅持自己的想法,最終博得了勝利。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功,希望自己奮力追逐的目標能夠實現,但是,相對於世界人口的總數量而言,成功的人遠遠少於碌碌無為者。為什麼成功者永遠是少數人呢?是因為其他的大部分人沒有努力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其實很多人都很努力,但是,他們為什麼沒有成功呢?中國有這樣一句老話:行百裏者半九十,可以這樣理解這句話:如果你的目標是走完一百裏,那麼,走完九十裏才算走完一半。這句話既說明了後麵路程的重要,也說明了後麵路程的艱難,而那些不成功的人往往就是沒有堅持走完後麵的“十裏路”,正所謂九十九度還差一度才是開水,如果放棄了在上升一度的機會,那麼,這種水就是不能喝的。同理,如果在最後關頭放棄了努力,那麼前麵的所有努力也前功盡棄了。這就像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在《贏在中國》節目上有一句話:“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絕大部分是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每個人不要輕言放棄。”它們同時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努力隻是成功的必備條件之一,那麼,成功還需要什麼條件呢?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故事,它也許能給我們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