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麵的事例我們不難看出,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麵性,按照常規看再不利的事情也有好的一麵,隻要你懂得換個角度去看。在一對新人的婚禮上,一位客人不小心打碎了一隻酒杯,新人和客人們聽到響聲後都驚呆了,認為這是個不詳的預兆,一時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這時聰明的司儀卻邊鼓掌邊笑著說:“碎得好!碎得好!碎碎(歲歲)平安嘛”,於是,新人和客人都釋然,杯子事件絲毫沒有影響婚禮的順利進行。同一件事情,換個角度看,產生的心態會不一樣,如果從壞的一麵看肯定會產生消極的心態,但是,如果換個角度,從好的一麵看,心態自然就會變得積極和樂觀了。所以,在我們對某些人和事感到無法接受,感到鬱悶和沮喪的時候,不妨試著換個角度去重新審視,這時候我們也許會發現以前沒有看到或被忽視的一麵,而這一麵往往對整個問題的解決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卡耐基曾向一家飯店租用大舞廳用來講課。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說他必須付出比以前高出三倍的租金才能繼續使用舞廳。
當時,卡耐基並沒有拿出相關的法律依據去找舞廳經理據理力爭,而是換了一個角度,找到經理後對他說:“我接到通知,有點驚訝,不過這不怪你。因為你是經理,你的責任是盡可能贏利。”緊接著,他為經理算了一筆賬,如果將禮堂用以舉辦舞會或者晚會,當然會獲大利,“但你攆走了我,也等於攆走了成千上萬有文化的中層管理人員,而他們光顧貴處,是你花錢也買不來的活廣告。那麼哪樣更有利呢?”這樣一來,卡耐基巧妙的將問題由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轉換到了從對方的利益出發,從而成功說服了那位經理。
換個角度,就會換種心態,這並不是簡單的阿Q式的自欺欺人,而在因為在積極心態下解決問題遠比在消極狀態下有利。心理學認為,首先,換個角度,你可以使自己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平衡,而在這種心理平衡的狀態下,我們看問題和處理問題都會比較理智。上麵的第一個例子就能充分說明這個道理;其次,換個角度看問題,可以讓自己無視一些細小的煩惱。我國清代的著名畫家鄭板橋不是說過和他同樣有名的四個字“難得糊塗”嗎?換個角度,偶爾糊塗一下,忽視一些不重要的瑣碎,注意力就會全部集中在問題的核心上;再次,換個角度,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往往可以更好的說服別人,達到自己的目的。
綜合上麵的幾點,我們不難發現,當我們遇到別人看來是“倒黴”或不順利的事情時,不妨換個角度,用“禍兮福所倚”的心態去對待倒黴事,說不定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從而將消極心態轉變為積極心態。
把你的競爭對手視為對手而非敵人,將會更有益。
——哈佛商學院教授 羅莎貝斯·莫斯·坎特
哈佛心理訓練06: 如何換個角度看問題
⑴轉移注意力。盡可能躲開導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腦裏往往形成一個較強的興奮灶,如果轉移注意力,回避了相關的外部刺激,可以使這個興奮灶讓位,讓自己對其他的刺激產生興奮灶。興奮中心轉移了,就可以從心理困境中解脫出來。
⑵轉換。將惡性刺激轉換為良性刺激,即酸葡萄與甜檸檬效應。這兩種效應在心理學上又稱為合理化。就是通過給自己找一個合理的借口,以減輕痛苦,緩解緊張,使內心獲得平衡與安寧。弗洛伊德指出,常見的合理化有兩種:一是希望達到的目的沒有達到,心理便開始否定該目的的價值或意義,俗稱酸葡萄效應;二是未達到預定的期望或目標,便提高目前現狀的價值或意義,俗稱甜檸檬效應。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隻能得到檸檬,就說檸檬是甜的,於是便不會覺得鬱悶。心理調適可借用某種“合理化”的理由來解釋事實,變惡性刺激為良性刺激。
⑶換個角度看問題。有些來自客觀現實的外部刺激既無法回避,也不能轉化。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換個角度看問題,任何事物都有積極和消極的方麵。同一客觀現實或情景,如果從一個角度來看,可能引起人消極的情緒,使人陷入心理困境;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可以發現它的積極意義,換個角度,可以使消極情緒體驗轉化為積極情緒體驗,走出心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