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積極就是力量——改變命運要學積極心理學(4)(2 / 3)

⑷換種理解方式。換一種認知解釋事物,更新觀念,重新解釋外部環境信息,也就是相當於換一個觀點思考、解釋問題。在個體出現心理矛盾和衝突的時候,可以通過這種方法,減少或消除心理認知與心理體驗的矛盾衝突。

⑸自我安慰。

很多人都認為“阿Q精神”是自欺欺人,但是,精神勝利法能夠緩解人精神上的苦悶。在遭遇突如其來的沉重精神打擊時,為防止承受不住而精神崩潰,我們不妨也“自欺欺人”,對自己說一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7. 不斷學習才有進步

在微軟帝國的構建中,哈佛學子、比爾·蓋茨的密友史蒂夫·鮑爾默稱得上是功不可沒。

鮑爾默1973年進入哈佛,他二年級時與比爾·蓋茨同住一棟宿舍樓,自從兩個人相識後,就如知己一般。如今的史蒂夫·鮑爾默已功成名就,但他的身上,仍然保留有哈佛學子不斷求索、好學上進的作風。在一次行業會議上,一向自信滿滿的鮑爾默說,“微軟在搜索領域落後於Google和雅虎”,他還說,“在搜索和廣告市場,Google是領頭羊,我們是第三。但是,我們是一個上進者。”

鮑爾默的這番話,不僅道出了微軟的競爭秘訣,而且說出了哈佛學子的成功特質——積極上進,終身求學。

很多人認為,從哈佛畢業的學生,各個都是飽學之士,他們的知識,已經足以讓他們應對某個行業的需求。但哈佛人不這樣認為。在哈佛人看來,學校裏學的東西是十分有限的,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需要的相當多的知識和技能,完全要靠我們在實踐中邊學邊摸索。與學校相比,社會是更大的一本書,需要經常不斷地去翻閱。

在變化越來越快的現代社會,每個人現有的知識和技能很容易就過時了,所以,花在學習上的投資永遠是最明智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如果你能夠比別人多獲得一份新的知識或一個新的技能,那麼,你就多了一項在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的資本。

德國設計中心主席,彼得·紮克說:“在人生的這場遊戲中,你要擁有生活和學習的熱情,吸收能夠使自己繼續成長的東西來充實你的頭腦。”如果一個人不能持續學習的話,就會被社會所淘汰。據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調查,在美國,半數以上的勞工技能在5年內就會變得一無所用,而以前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在工程界,畢業10年後所學的知識還能派上用場的不足25%。因此,懂得隨時隨地補充能量,擁有一種學習心態才能夠積極自信。

中國的打工皇後吳士宏,她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可以說和她的學習心態是分不開的,在去IBM之前吳士宏還隻是一個小護士,所有的英語基礎就是抱著個半導體學了一年半許國璋英語,然而這一年半的學習卻為她去IBM應聘奠定了基礎。

麵試之前,她站在長城飯店的玻璃轉門外,足足用了五分鍾的時間來觀察別人進入大門時從容鎮定的神情,然後學著他們的樣子走了進去。

兩輪的筆試和一次口試,早有準備的吳士宏順利通過。麵試進行得也很順利。最後,主考官卻問了一個似乎毫不相關的問題,他問:“你會不會打字?”

“會!”吳士宏想都沒想就說。

“那麼你一分鍾能打多少?”這個問題讓吳士宏心裏有些發虛,但是她很快反問道:

“您的要求是多少?”

主考官說了一個數字,吳士宏環顧了四周,發現現場並沒有打字機,吳士宏馬上承諾說可以,幸好考官沒有當場讓她考試。

其實,吳士宏從來都沒有摸過打字機。麵試結束,她迅速找到一位親友,借了170元買了一台打字機,開始了沒日沒夜地敲打,一個星期後,她練得雙手疲乏,連吃飯都拿不住筷子,但她竟奇跡般地達到了考官說的那個專業水準。雖然後來公司一直都沒有真的考過她的打字,但是因為已經學好了,她不用為打字考試而提心吊膽,可以更專心的去做別人事情。

隻有不斷學習的人,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也隻有隨時隨地對生活抱著一種學習心態的人,才能超越年齡上的障礙,戰勝生理上的老化,使心態保持年輕,讓自己“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