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消滅人性的弱點——人生一定要避免消極心理(4)(3 / 3)

“但是,約翰,這次水損害了你的農作物。”這位鄰居堅持說。

“不,我的農作物因為缺水而損壞了,就在上周,有人告訴忘我,我的土地需要更多的水,所以這下就解決問題了。”約翰仍然不屈服地說。

“但是你看,約翰,大水還在上漲,就要漲到你的窗戶上了。”這位悲觀的鄰居又再次對他這位歡笑的朋友說。

“這真是太好了,這些窗戶實在太髒了,需要衝洗一下。”約翰依舊開心地說。

這隻是一個故事,悲觀者除了一味的悲觀,讓自己心情焦急之外,並不能改變什麼,而樂觀者已經擁有好心情。

悲觀想法有時是一種認知的扭曲,它具備以下特征:

⑴誇張,“這一次我肯定完蛋了!”“我想我永遠都不可能做到的!”悲觀者在高估問題的嚴重性的同時,也低估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任何依據的下定論,卻還自以為是。

⑵以點蓋麵,將事情嚴重化。隻因為一方麵的失敗就否定自己。“這一次如果我沒有成功,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

⑶自我主意。“他們一定不會再相信我了”,“我是一隻沒有人注意的醜小鴨,活著真沒有意思!”喜歡將事情攬在自己身上想,事實就難免會被扭曲。

⑷忽視積極麵,注重消極麵。“晚餐當然還不錯,但我把飯燒焦了。”容易記得事情的消極麵,或以消極方法看待積極的事情,對負麵事件印象深刻。

⑸妄下結論。這種扭曲有兩部分,一是揣測心理:“他不理我,一定是我做錯了什麼。”二是未卜先知:“醫生不告訴我檢查結果,我一定真的病了。”

這種自我對話,根據你的經驗,可能是一連串的自我懷疑和自我批評,如“我永遠無法如期完成這計劃”、“我知道自己會說錯話”、“沒有人是可以信任的”。如果這些自發性的想法一整天都在你的腦子裏運作,你不斷在頭腦中和自己無聲對話,解釋情境或評判別人,就會越來越對自己沒有信心,悲觀簡直是一副慢性毒藥,遲早有一天你會被它折磨得失去生存的勇氣,而這將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趕走悲觀,讓自己變得樂觀起來。

在悲觀的人眼裏,天空裏明亮的彩雲上總懸掛著一顆黑色的災星。

——哈佛學子,著名思想家 愛默生

哈佛心理訓練75: 悲觀時換個角度看問題

⑴將“失去”的當成是“自己主動拋棄”的。不管失去了什麼,都將這種失去看做是被自己拋棄的,這樣可以改變想法,跳出絕望的深淵。表麵上看來,失去和拋棄的東西是同樣的意義。但是,說“失去的”,就不是依自己的意誌而失去的,心裏會有種惋惜的感覺,而無法處之坦然;而“自己主動拋棄的”則是按自己的意思處理掉,而不會感覺到惋惜,這樣變被動為主動,可以減輕失望所帶來的痛苦和不安。

⑵將“隻有”變為“還有”。當身上隻剩下10元錢的時候,說“我還有十元錢”和說“我隻剩下十元錢了”相比,用“還有”能減輕失敗帶來的挫敗感,對維持自信心很有效。

⑶即使A目標失敗,還有B目標。人們常會因為某事失敗而沮喪。要避免沮喪,就要告訴自己“如果A目標失敗,還有B目標”,當然,目標也可能不隻B而已還有C目標、D目標等多種選擇,你完全不必悲觀。